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大学一年级男生李某,维吾尔族,因为上大学之前同宿舍同学都是维吾尔族学生,在大学寝室中要和汉族学生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让李某适应不良。一系列的问题让李某整天比较压抑,内心焦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李某主动找辅导员交流,辅导员也经常找其谈心。我采用“共情”方法和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其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思考,对李某的不合理情绪和不适情绪进行疏导和纠正,通过与其所在班级学生干部和所在寝室同学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共同努力,帮助李某走出心理困境。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教育”。由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差异较大,现在普遍存在大学生入学适应困难的问题,大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容易引起一定的心理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民族习俗、语言表达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这使得他们面临着适应不良的困难,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还比较贫困,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二、案例概况
李某,男,维吾尔族,2014年以十分优异的学习成绩从内地新疆高中班考入大学。懂礼貌,待人真诚,性格温顺,交往过程中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内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比较擅长计算机软件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李某寝室同学向我反映他生活习惯不好,不注意个人卫生,比较懒,不怎么喜欢和寝室同学交流,引起室友的些许反感,并且有李某寝室同学向我请求调换宿舍。后来,李某也找过我谈心,表示和寝室汉族同学生活习惯差异巨大,寝室同学不太尊重他的民族习俗,非常不适应。
李某渐渐地产生了退学的想法,表示学习、生活极度不适应,而且感觉生活消费水平太高,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很差,表示难以承受,他准备回新疆地区高中复读,努力考新疆地区的大学,我与李某家人沟通之后,他的父母还有哥哥都表示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从与他数次谈心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比较郁闷,非常的压抑,他想通过这种逃避的方式摆脱现在的环境。
三、案例分析
1、环境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孤独感
(1)情绪低沉,做事消极
李某一直生活在同民族人群的圈子里,虽然在内地高中上学,但是他所读的高中几乎都是维族学生,很少和汉族学生接触交流,来到大学面对着极大的生活适应难题,和李某数次交流中,得知他来大学之前内心就充满畏惧感,担心自己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来到大学后确实不适应,心情闷闷不乐,导致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所以才会出现一进寝室就拖鞋上床,不洗脚,也不参与寝室活动的情况,非常消极,非常被动,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懒,这样招来了同学们的反感
(2)实质外向,表现内向
在交流中,李某表示自己其实很外向,但是就是因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倾向于封闭自己,又因为汉语能力有限,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给别人的感觉是非常的内向,不好相处,给人距离感。
2、人际关系不适应,心理产生焦虑感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简单,基本上以家庭关系为主。到了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群体,李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知音难觅,李某在与新同学,尤其是汉族同学的接触时,不主动,比较冷漠。再就是中心地位的失落,李某高中时成绩十分优异,像李某这样在高中阶段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进入大学后,身边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者,相比之下,李某较为普通,产生失落感从而产生自卑感,对未来的恐惧,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情绪。[1]
四、工作思路及做法
通过与李某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每次和辅导员聊一聊,心理状态还是能好一些,该生的日常表现比较正常,只是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不适感,主要是自卑、焦虑、压抑、自我封闭,不属于有心理疾病的范畴,重要的是需要心理调适,需要倾诉,需要辅导员的建议。
在与李某的数次谈心中,我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极力地去关注李某,让他充分感觉到辅导员对他的关心,让其有比较强的存在感,尽量减轻自卑的情绪,努力做他的倾听者,让他能将内心的情绪进行有效地宣泄,释放自己的心里压力
2、和李某所在班级学生干部谈心,希望学生干部从关心同学的角度,带动全班在生活、学习上多加关心帮助李某,让其减轻自卑感,有存在感,能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觉得这个集体还是有爱的。
3、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让其有正确的情绪认知,努力扭转他的悲观情绪,让其看到希望,相信未来是非常美好的,通过真诚的交流,让他感觉到遇到些许困难是很正常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只要努力,正确面对现在的困难,终究能战胜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也根据自己了解的一些真实案例,与李某进行交流,案例中的学生都是在经历一段痛苦之后,重拾信心,满怀希望,经历风雨后终见彩虹,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帮助李某减轻焦虑的情绪,鼓励其重新建立信心。[2]
4、谈心过程中,我向李某表示对他现在的状况非常理解,任何一个人处于他的境地,心理都会焦虑压抑,也清楚跟他讲当自己遇到困难而不能自己解决时向他人求助是完全合理的。这是对于“共情”方法的运用。
已经过半个月的时间,该生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乐观情绪增加,焦虑情绪减轻,相比之前自信一些了,自卑情绪得到缓解,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情绪整体上比较稳定,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自我感觉良好。
五、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这是因为心理咨询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除内心困惑,正确认识自己,适应外界环境,现在学校的心理发展服务中心无论从硬件上还是从软件上,都已经比较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1]
2、开展心理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与方案。通过心理调查,根据学生心理产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知道,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处就能得到具体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1]
3、做好少数民族习俗常识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考虑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汉族学生都占绝大部分,往往容易忽略向汉族学生普及少数民族习俗常识,事实情况是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与汉族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本民族人群环境下的学生,因为生活上的不适应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到他们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有其他积极因素的作用,学生成才就能有可靠的内在条件。
我们作为辅导员,必须要耐心地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高度重视这类问题,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丽娟.大学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浅析.教育前沿.2005-2.
[2]靳菲.论高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援助.资质文摘.2006-3.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教育”。由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差异较大,现在普遍存在大学生入学适应困难的问题,大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容易引起一定的心理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民族习俗、语言表达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这使得他们面临着适应不良的困难,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还比较贫困,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二、案例概况
李某,男,维吾尔族,2014年以十分优异的学习成绩从内地新疆高中班考入大学。懂礼貌,待人真诚,性格温顺,交往过程中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内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比较擅长计算机软件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李某寝室同学向我反映他生活习惯不好,不注意个人卫生,比较懒,不怎么喜欢和寝室同学交流,引起室友的些许反感,并且有李某寝室同学向我请求调换宿舍。后来,李某也找过我谈心,表示和寝室汉族同学生活习惯差异巨大,寝室同学不太尊重他的民族习俗,非常不适应。
李某渐渐地产生了退学的想法,表示学习、生活极度不适应,而且感觉生活消费水平太高,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很差,表示难以承受,他准备回新疆地区高中复读,努力考新疆地区的大学,我与李某家人沟通之后,他的父母还有哥哥都表示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从与他数次谈心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比较郁闷,非常的压抑,他想通过这种逃避的方式摆脱现在的环境。
三、案例分析
1、环境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孤独感
(1)情绪低沉,做事消极
李某一直生活在同民族人群的圈子里,虽然在内地高中上学,但是他所读的高中几乎都是维族学生,很少和汉族学生接触交流,来到大学面对着极大的生活适应难题,和李某数次交流中,得知他来大学之前内心就充满畏惧感,担心自己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来到大学后确实不适应,心情闷闷不乐,导致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所以才会出现一进寝室就拖鞋上床,不洗脚,也不参与寝室活动的情况,非常消极,非常被动,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懒,这样招来了同学们的反感
(2)实质外向,表现内向
在交流中,李某表示自己其实很外向,但是就是因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倾向于封闭自己,又因为汉语能力有限,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给别人的感觉是非常的内向,不好相处,给人距离感。
2、人际关系不适应,心理产生焦虑感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简单,基本上以家庭关系为主。到了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群体,李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知音难觅,李某在与新同学,尤其是汉族同学的接触时,不主动,比较冷漠。再就是中心地位的失落,李某高中时成绩十分优异,像李某这样在高中阶段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进入大学后,身边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者,相比之下,李某较为普通,产生失落感从而产生自卑感,对未来的恐惧,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情绪。[1]
四、工作思路及做法
通过与李某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每次和辅导员聊一聊,心理状态还是能好一些,该生的日常表现比较正常,只是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不适感,主要是自卑、焦虑、压抑、自我封闭,不属于有心理疾病的范畴,重要的是需要心理调适,需要倾诉,需要辅导员的建议。
在与李某的数次谈心中,我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极力地去关注李某,让他充分感觉到辅导员对他的关心,让其有比较强的存在感,尽量减轻自卑的情绪,努力做他的倾听者,让他能将内心的情绪进行有效地宣泄,释放自己的心里压力
2、和李某所在班级学生干部谈心,希望学生干部从关心同学的角度,带动全班在生活、学习上多加关心帮助李某,让其减轻自卑感,有存在感,能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觉得这个集体还是有爱的。
3、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让其有正确的情绪认知,努力扭转他的悲观情绪,让其看到希望,相信未来是非常美好的,通过真诚的交流,让他感觉到遇到些许困难是很正常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只要努力,正确面对现在的困难,终究能战胜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也根据自己了解的一些真实案例,与李某进行交流,案例中的学生都是在经历一段痛苦之后,重拾信心,满怀希望,经历风雨后终见彩虹,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帮助李某减轻焦虑的情绪,鼓励其重新建立信心。[2]
4、谈心过程中,我向李某表示对他现在的状况非常理解,任何一个人处于他的境地,心理都会焦虑压抑,也清楚跟他讲当自己遇到困难而不能自己解决时向他人求助是完全合理的。这是对于“共情”方法的运用。
已经过半个月的时间,该生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乐观情绪增加,焦虑情绪减轻,相比之前自信一些了,自卑情绪得到缓解,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情绪整体上比较稳定,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自我感觉良好。
五、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这是因为心理咨询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除内心困惑,正确认识自己,适应外界环境,现在学校的心理发展服务中心无论从硬件上还是从软件上,都已经比较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1]
2、开展心理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与方案。通过心理调查,根据学生心理产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知道,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处就能得到具体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1]
3、做好少数民族习俗常识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考虑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汉族学生都占绝大部分,往往容易忽略向汉族学生普及少数民族习俗常识,事实情况是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与汉族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本民族人群环境下的学生,因为生活上的不适应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到他们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有其他积极因素的作用,学生成才就能有可靠的内在条件。
我们作为辅导员,必须要耐心地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高度重视这类问题,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丽娟.大学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浅析.教育前沿.2005-2.
[2]靳菲.论高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援助.资质文摘.2006-3.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