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光对兰圆鲹、鲐鱼趋光反应的影响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33次 | 上传用户:sngt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光对兰圆鲹在水平光梯度内之趋光性有影响。随着光强的提高则影响有减弱趋势。此种现象幼鱼比成鱼表现强。 2.背景光对鲐鱼在水平光梯度内之趋光性也有影响,随着光强的增加,背景光的影响减弱,趋光性增强。 3.背景光对鲐鱼比对兰圆鲹趋光率的影响大。 4.无论兰圆鲹、鲐鱼,提高人工光源的强度,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趋光效率。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震区九次7.0级以上大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发现较多的大地震具有填空性.对大地震前的空区参数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期刊
文中提出了GS—15电容换能型重力仪稳定性的标志,也讨论了1975年7月9日云南建水县岔科地区(距昆明130公里)5.5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地震(距昆明400公里)对昆明台的重力日均值有无影响的问题。
期刊
本文中,作者根据滇东地区的三个三角网复测资料,确定了测区内17个断层模式参数。从断层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出发,指出测区内1966年东川6.5级地震和1970年通海7.7级地震之前和地震期间,主断面和其它断面在力学成因上是紧密联系的,形成了各自的断层运动体系。 作者从平面应变分析的角度,指出通海地震地区平面应变张压区呈明显的四象限分布,东川地震前三角网复测资料表明张压区也呈象限分布,并指示主断层的运动
期刊
龙陵地震前,省内开展水氡观测的水点有十七个(其中群众测报点11个),具有连续两年以上观测资料的水点五个(下关温泉、曲江温泉、塘子温泉、会泽冷泉、寻甸冷泉),连续一年以上的有四个(澜沧温泉、洱源九气台温泉、汤池温泉、巧家冷泉),断续观
期刊
本文根据云南省电感地应力和土应力相对测量资料,总结了龙陵大震前地应力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地震三要素的对应关系。认为:地应力中期异常有近—早、大、长,异常由震中区向外围区扩展的特征。短临异常有远—早、大、跳,异常由外围区向震中区逐步收缩的特征。结合震前地震活动、多种前兆手段的异常,认为它们有着异常在空间发展上的一致性和随时间变化的同步性。并初步讨论了地应力异常与龙陵大震震源孕震过程的
期刊
本文是对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模拟实验的初步结果。认为宏观震中与剪应力聚集区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同时,从实验角度认为西南地区主要指元江断裂以北的广大地区现今应力场以北北西向的挤压为主。
期刊
1976年11月7日,我国川滇两省交界处昀盐源、宁蒗一带发生6.7级走滑断层型地震。震前约一年,作者根据附近约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波速比普查结果,对未来主震的震级和地点作了比较符合实际的预报。发震时间的预报是后来根据其它前兆观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作出的。 本文可以作为走滑断层型地震前观测到波速变化的一个新的实例。根据剪切破裂和粘滑运动之间的差别以及膨胀造成的各向异性,对有关结果作了初步讨论。
期刊
本文通过地质构造形象的分析,对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时期构造应力场转变特征进行了尝试研究。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构造应力场,是随时间在变化的,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上古生代之前,地壳竖直运动主要表现为东南部相对上升,西北部相对下降;上古生代以后表现为西部相对上升,东部相对下降。水平应力场自古生代以来,北部主要承受自北而南的压应力作用,西部主要承受自西向东的压应力作用,东部、东南部除加里东晚期外其压应力方向有自北
期刊
许多学者对生物体的氮代谢进行了研究.Jone(1936)及罗宗雅等(1963)研究了磷对小麦氮代谢的影响;Breon(1944)研究了磷对番茄氮代谢的影响,均发现磷对非固氮生物的氮代谢有明显的影响.Mahl、M、C(1960)及Masayuki Ohmori(1974)研究了氨对固氮生物固氮活性的作用,发现氨离子能抑制Klebsiellapneumoniae及Anabaena cylindrica
期刊
磷素与氮代谢的关系长期来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氮代谢的过程比较复杂,植物种类不同,或同一种植物发育的不同阶段其氮代谢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不一样,因此所得的结果往往不尽相同.Jones和等发现缺磷的小麦植株蛋白质含量降低,非蛋白氮增高.Thompson等指出芜菁缺磷时植株积累非蛋白氮,但蛋白质的含量并没有减少.罗宗雅等人的试验结果证明缺磷的小麦全氮、蛋白氮、非蛋白氮和硝态氮含量都降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