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象:诗在用文字歌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文字驾驭《雨巷》之美,真难!
  《雨巷》不是用文字,而是用音乐写成的。我相信,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一线教师都会认同我这个观点。然而,作为《雨巷》艺术首要特征的“音乐性”,一走上讲台,就变得混沌不清、无法言表。诗人用音乐浇灌文字,感染我们,轻而易举,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文字;我们用文字分析音乐,传递给学生,难上加难,因为我们不知道该讲些什么。这是一个坚硬如墙的教学现实,似乎多年都不曾改变。
  一、文本细读
  1.音象:诗歌解读中常被冷落的概念
  这里先介绍一个概念——音象。黑龙江大学韩伟认为:“‘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苏州铁道师院徐于认为:“诗歌的语言音象包括词语的语音音象(声、韵、调及其书写形式)和诗律音象(体制、韵式和格律)。”
  声音是有形象的,这与我们惯常的思维大相径庭。用适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这种形象以及相关艺术效果,是我们诗歌教学应有的内容。目前,音象教学只有大致方向,缺乏方向下具体且明晰的内容支撑。我认为,一线诗歌教学不妨先从“五音(喉、舌、齿、牙、唇)”“四呼(开、齐、撮、合)”中厘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
  “五音”(喉、舌、齿、牙、唇)侧重从声母发音部分考查声音,特别是发声的特点,“四呼”(开、齐、撮、合)侧重从口形角度考查韵母发声特点。了解发音部位以及口形特点,还仅仅停留于对声音形式的把握范畴。事实上,每一种部位、口形产生出的声音形象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喉音”因发音部位较深隐,所以音调偏深沉,音长最长,并带有一定的颗粒粗糙感以及明显的挤压感;“齿音”因发音部位较之“喉音”靠前,空间较小,所以音调偏浅尖,音长较长;“舌音”较“齿音”发音部位进一步靠前,音调较为洪亮,音长次短;牙音发音部位在舌尖前,音调柔细,音长居中;“唇音”因发音部位最前,口腔囤聚气流,所以音调较浅浮,音长最短。
  清代朴隐子在《诗词通韵》中这样描述四呼:“开口呼”舒颊引喉,音疏以达;“合口呼”聚唇开吻,音深以宏;“齐口呼”交牙戛齒,音窒以敛;“撮口呼”敛颐蹙唇,音奄而藏。
  2.意象都是魔咒
  分析《雨巷》,自然绕不开“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关键意象。
  从音象角度来看,“雨巷”声母组合为“喉齿音”(因“雨”属于零声母,一般归“喉音”),韵母组合为“撮齐呼”。低沉且绵长,窒敛而掩藏。“雨巷”有何特点?“悠长”“寂寥”。文本中写得明明白白。但这就是戴望舒想传露的全部心绪?静心再念念“雨巷”二字,除了“绵长”,还应有“狭仄(气息敛窒)”“曲折(声气遮掩隐藏)”之感。诗人未用文字言明,自待音乐进入读者内心,自感自明。当然,“狭曲”之感还与诗境暗合。试想,若雨巷“宽广”“笔直”,“姑娘”不是能一眼望到?如此,诗境便逊然不少。
  再看“丁香”。声母组合为“舌齿音”,韵母为“齐齐呼”。浅尖洪亮之中又不乏窒敛掩藏。基于音象,至少有如下三层分析:“丁香”花纤柔浅艳;诗人心中、口中迸发出这个意象时,多有“欣喜”之情;然而很快又有“遮掩难言”之意。“丁香”两字可谓深蕴情脉!正如戴望舒诗友戴杜衡在为其诗集《望舒草》写序时说:“望舒开始写诗时,诗坛通行自我表现,坦白奔放,写诗要直说,而戴对此加以反叛,认为诗是个吞吞吐吐的东西,重在暗示,其动机在表现与隐藏之间。”
  最后看“姑娘”。声母组合为“喉舌音”,韵母为“合齐呼”。细细读完后,仍有敛窒,还有深宏之感,基本上延承了“丁香”二字的音象特征。
  所以,如果说“雨巷”二字在“长度”上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绵仄、曲幽自然背景的话,那么,“丁香”与“姑娘”又在“广度”与“深度”上完成了对全诗主体情感的建构。而这一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诗人悄无声息地将音律魔咒散播进读者内心,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生根发芽出一缕缕难言的艺术共鸣。
  3.细节最难读
  第一个细节在文本开篇。“撑着油纸伞”。诗人开篇便将“我”隐藏得很深。为何要“撑着”,而非“打着”?“撑着(齿齿音,开开呼)”读来浅尖疏达,一则表明“我”举伞动作之轻柔,二则似乎还在暗示伞柄细短,伞弧扁平;而“打着”虽在韵母上也是“开开呼”组合,但声母变为“舌齿音”,较之“齿齿音(撑着)”,多了些洪亮之感,却无法在音韵上与后文“油纸伞”谐拍。
  “油纸伞”。“伞”为“油纸”(喉齿音,齐齐呼),深沉浅尖窒敛,既反映出“油纸”本身质地之轻柔,与“撑着”形成音谐,也留给我们想象空间:“油纸”颜色繁多,诗人避而未谈,读者愿为其着染何色?既然声音如此“深沉”,不妨着以朱红或暗黄吧!柔小而单薄的朱红(暗黄)伞面,远远望去,在狭仄的“雨巷”中,塞闷拢聚,与其说在遮挡什么,不如说在倾诉着什么。如此一来,“油纸伞”与“撑着”的轻柔形成龃龉隔阂。这又是一番别样的审美意境!
  第二个细节“我希望逢着”与“我希望飘着”。“逢”(唇音,开呼),“飘”(唇音,齐呼)。“唇音”浅浮;“开呼”疏达,“齐呼”窒敛。其一,无论如何,在“我”的希望之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总是飘忽不定。其二,两处都是“希望”,诗人却用音韵掩藏住了两份不一样的情绪。前处多少还有“憧憬的欣悦”;第二处,随着“女郎”“走尽这雨巷”,“憧憬的欣悦”中披上了“阴郁”的色调。
  当然,“女郎”(舌舌音,撮开呼)较之“姑娘”(喉舌音,合齐呼),念起来少了一份“深沉”,多了一丝“洪亮”,更多了一番强烈对立——“撮”“开”,先是“奄藏”,后竟“疏达”!音象落差极为巨大。统观整首诗,出现“女郎”一语的第五诗节是“我”距离“姑娘”最近之时。“最近”似乎代表着“我”复杂情绪博弈至高潮。此时的“我”是多么激动,又是多么苦恼!为何?
  一般认为,《雨巷》是戴望舒书写自我的文字。众所周知,戴望舒天生忧郁。1928年,他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虽寓居施蛰存处,日日与绛年相见,却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绛年偏偏不应,最后他只得以跳楼相挟,才得以让对方勉强答应。《雨巷》作于前一年,也即是1927年。可以说,那时的戴望舒就在为自己的所爱受着折磨,虽然那时他可能并不熟识绛年。这便是一种性格。   诗中“我”见着“所爱”走近,既激动欣悦,又苦恼!苦于“所爱”的易逝,也恼于自身本就忧郁不善表达的心性。这是多大的痛苦与矛盾啊!而这一切竟凝缩于“女郎”一词中,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事实上,“撮呼”“开呼”如此富有落差的搭配在诗中还并未只此一处。
  第一、七节“愁怨的”,第二节“在雨中哀怨”以及第六节“在雨的哀曲”均为“撮开呼(或开撮呼)”的韵母发音组合。
  惯常分析,姑娘的“愁怨”,雨的“哀怨(哀曲)”就是诗人忧郁心性的诗化投射。这只分析对了一半。在“撮”“开”的强烈反差中,诗人是“矛盾”的:姑娘啊!愁怨的姑娘啊!你为何愁怨?可不可以不再愁怨?这些就不再是单纯的“情绪投射”分析,而是自我的“纠结”与“挣扎”。
  第三处细节,“到了颓圮的篱墙”。为何不是“颓败的篱墙”?“圮”(唇音,齐呼),“败”(唇音,开呼)。显然,“败(开呼)”发音疏达,如入平旷之地,没有“圮(齐呼)”发音时窒敛带来的紧压狭细之感。“篱墙”二字也是“齐齐呼”,进一步与“颓圮”完成了音合照应。再联系“雨巷”的发音,也有窒敛之感。所以,“我”之于“雨巷”,似乎“姑娘”之于“篱墙”,颇有《断章》诗的运思韵味。
  统观整首诗,还有不少“排比”或类似“排比”的句式。
  “丁香一样的颜色(齐齐齐齐开开开呼),丁香一样的芬芳(齐齐齐齐开开开呼),丁香一样的忧愁(齐齐齐齐开开开呼)”“像我一样(齐合齐齐呼),像我一样地(齐合齐齐开呼)”“像梦一般的(齐开齐开开呼),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齐开齐开开齐合齐开呼)”“消了她的颜色(齐开开开开开呼),散了她的芬芳(齐开开开开开呼)”“太息般的眼光(开齐开开齐合呼),丁香般的惆怅(开齐开开齐合呼)”。
  仅从韵母组合看,一些词语“颜色”“芬芳”“忧愁”虽词意各异,但发音上却有相似。同时,大量“齐”“开”呼的运用,让整首诗在“疏达”“窒敛”的音象中,完成了诗气的跌扬与流转,形成了一种说不清言不明的矛盾诗境。
  所以,我一次次努力地读着《雨巷》,越读越发现,在每个被音乐浸透的文字骨缝中,除了“寂寥”“凄婉”“迷茫”之外,都是“矛盾”而“焦灼”的诗者魂灵。
  二、教學思考
  教学概念需要用概念周圆与支撑,深化与延展。“音乐性”就是众多文本赏析与解读中不可回避的概念之一。然而很多时候,这个概念仅仅停留于概念,缺乏更多概念的周圆与支撑,深化与延展。因而,一碰到“音乐性”,我们要么一语带过,让其成为文本分析时孤零零的套语惯词;要么仅仅停留于“轻重缓急”分析上,错失了文本深处那一片片绚烂的景致。
  “音象”也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五呼四音”是周圆与支撑,深化与延展“音象”的一个概念,因而,在今后教学解读与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开掘出更多概念去丰厚“音象”,进而不再让“音乐性”成为文本解读、教学实践的一副空壳。
  分析至此,借助“五呼四音”,我们不仅能走进《雨巷》,还能重温《再别康桥》,乃至《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只不过,我们更习惯听诗歌用文字歌唱。
  [作者通联:四川乐至中学]
其他文献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该文奇巧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每一个情节都有意蕴,每一处描绘都有匠心。而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最有心得的地方是:“‘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一句。浓缩到一个字上,那就是——叫。  首先,我解释一下这个词在文中包涵的几层含义。文中没有用中性的动词“说”,也没有用力量更大性子更粗的“喊”,而是用了一个充满了原始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河北省中考,作为区域性的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一篇纪实散文。文章叙述规整,描绘朴素,它恍然一幅黑白的底片,却能让一腔父爱淋漓尽致,偏执犊心纤毫毕现。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交代家庭境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总写不幸,其实两句的作用只是引领,让人揪心的是后面的几层语焉不详又实情暗表的意思。徐州父子相见,是以“满园狼藉的东西”为背景的,这个“满院狼藉”,可能是枯枝败叶无人打理,也可能是被弃置的
由于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变化巨大,学生大都意外连连、颇感突兀;而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感觉还不错,有做模拟卷般的熟悉的感觉。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熟悉,基本上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类似,保持了试卷风格和结构上的延续性。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实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再次教学《祭十二郎文》,师生互动,探究课文,形成共识。  与一些专写重大事件、歌功颂德的悼文相比,韩愈的这篇祭文反其道而行之,专写生活琐事,通篇写生活琐事,事无巨细地反复叙写。文章不仅不让人觉得啰嗦、厌烦,恰恰相反,正因其絮絮叨叨,反复叙写生活琐事,充分地传达出了韩愈对侄儿十二郎的痛入骨髓的哀悼、追悔莫及之情。叔侄情深,令人动容。无怪乎苏轼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无怪乎人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既指阅读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去准确、深刻解读文本,更指通过阅读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荷塘月色》是经典名
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然而有多少人的青春在追忆的时候,会毫无悔恨地自豪说,哎,那时谁的青春有我狂?至少,我的青春现在回想起来,十八岁之前都是苦涩的,枯燥的,同时还是乏味的,禁锢的。我的青春没有身体自由,也没有灵魂自由,我们是在传统的框框架架禁锢中长大的。青春明明是来时鲜花铺满路,如今回忆起来却是去时已荒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的青春没有吴子尤的青春精彩!这是我最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学写过很多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已经学习过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如进入情境,物我两忘,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多种感官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等;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当然这些方面还可以精益求精,可以进一步熟能生巧,但如果要让学生的游记写作,做到立意深刻独到,就必须引导学生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进入由景生
摘 要 得失与终点、起点、过程关系的背后,是主体不同胸襟与品位的体现,我们最需要的是保持一种从容、淡然的心态。我们的生活,除了得失,还有家国的责任与自我的担当。文题在外在形式、内在思维、思想内核上延续传统的同时,在降低审题难度、注重自我判断、巧妙关照现实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完成了对当下的巧妙回应,完成了时代旋律与逻辑思维双重期待的突围,彰显了文化大省的自信。   关键词 浙江作文;延续;回应;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收录了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一词,配套教参和教学设计都将其界定为“闺怨诗”中的名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刊载了笔者的《还原先验,巧辨雌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主人公性别探析》一文,笔者从“由意象的审美惯性造成的审美错觉”“由细节和關键句引出的不自觉的男性特征”“由史实佐证的特殊创作风格”等角度指出了主流教参性别认定错误,并运用现象学还原理论得出“抒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