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多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有丰硕的收获呢?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在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只能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重视文本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文本的狭隘性处理。有的教师仅仅把文本当作承载某种“道”的“意识形态”的工具,从一种外在于文本的观念、视角来简单化地处理文本,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在这种处理中消失殆尽。二是对文本的冷落,即在阅读课上,文本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而处于休眠状态。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弊端,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遵循了对话理念,贯彻了《标准》的精神,从而把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热闹闹的交谈课严重地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使之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三是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见解。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不敢加以批评、纠正。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要解决这一弊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重视文本的阅读教学。
文本是主干,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是枝叶。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平时教师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注重教学形式,一味花力气在活动形式中创新,脱离、偏离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而语文教学就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本身是值得我们用心开掘的一个个宝藏。
文本阅读教学时,应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与过去语文教学不同,新课标强调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而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上课时都有解脱了“紧箍咒”的感觉,而变得随意自在。一节课上完后,教师的心情是轻松的、愉快的,学生也没有必须如何理解的强制性烦恼,这种没有统一答案的上课方式已经被老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学生上课大多能大胆发言,且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进行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坚决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抽象说教。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自有一番见解和感受,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就一篇作品而言,教师不能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影响,甚至可让学生直接看课文,不必看提示、练习之类,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来感悟作品。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经验阅历不同,阅读同一篇作品,他們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以《春》这一篇课文为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让他们根据作品画一幅最喜欢的春景图。结果有的把春草画得生机勃勃,有的把春花演绎得娇艳动人,有的把春雨勾勒得充满诗情画意。可见,同学们对春的感悟各有侧重,角度也各异,如果对文章逐字逐句地讲解,只能让学生对春的理解支离破碎。鼓励学生自我感悟,就是承认学生的原始感受,也是允许他们进行再创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自我思维,这是阅读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作为阅读的引导者,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产生疑问,实际上让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越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作品。在讨论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坚持训练,学生就能逐渐学会提问题,学会自主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多元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作品,培养其发散思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在阅读《故乡》这篇课文时,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少年鲁迅、少年闰土、成年鲁迅、成年闰土的角度,深入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明白,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同一个材料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旦有了新发现,学生就会感到阅读与思考的快乐,从而大大激发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这需要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从不同角度引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以推动它的变革和发展。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所创新。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重视文本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文本的狭隘性处理。有的教师仅仅把文本当作承载某种“道”的“意识形态”的工具,从一种外在于文本的观念、视角来简单化地处理文本,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在这种处理中消失殆尽。二是对文本的冷落,即在阅读课上,文本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而处于休眠状态。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弊端,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遵循了对话理念,贯彻了《标准》的精神,从而把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热闹闹的交谈课严重地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使之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三是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见解。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不敢加以批评、纠正。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要解决这一弊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重视文本的阅读教学。
文本是主干,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是枝叶。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平时教师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注重教学形式,一味花力气在活动形式中创新,脱离、偏离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而语文教学就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本身是值得我们用心开掘的一个个宝藏。
文本阅读教学时,应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与过去语文教学不同,新课标强调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而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上课时都有解脱了“紧箍咒”的感觉,而变得随意自在。一节课上完后,教师的心情是轻松的、愉快的,学生也没有必须如何理解的强制性烦恼,这种没有统一答案的上课方式已经被老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学生上课大多能大胆发言,且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进行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坚决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抽象说教。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自有一番见解和感受,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就一篇作品而言,教师不能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影响,甚至可让学生直接看课文,不必看提示、练习之类,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来感悟作品。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经验阅历不同,阅读同一篇作品,他們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以《春》这一篇课文为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让他们根据作品画一幅最喜欢的春景图。结果有的把春草画得生机勃勃,有的把春花演绎得娇艳动人,有的把春雨勾勒得充满诗情画意。可见,同学们对春的感悟各有侧重,角度也各异,如果对文章逐字逐句地讲解,只能让学生对春的理解支离破碎。鼓励学生自我感悟,就是承认学生的原始感受,也是允许他们进行再创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自我思维,这是阅读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作为阅读的引导者,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产生疑问,实际上让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越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作品。在讨论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坚持训练,学生就能逐渐学会提问题,学会自主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多元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作品,培养其发散思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在阅读《故乡》这篇课文时,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少年鲁迅、少年闰土、成年鲁迅、成年闰土的角度,深入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明白,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同一个材料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旦有了新发现,学生就会感到阅读与思考的快乐,从而大大激发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这需要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从不同角度引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以推动它的变革和发展。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