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物理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更好体现课改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想方设法多设计探究环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探究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这种能力。探究性教学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释放学生的内在的探究能量。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學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活动可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但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思维程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探究的思维程序及其各个要素可得到极好的培养;同时在探究的各个环节、要素的操作中,还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是使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的渠道,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放在重要位置,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尽可能多设计一些探究环节,达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走进物理课堂,有时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有时老师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答不上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估计不足。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致时,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学生的认知起点来把握教学点,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摸清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就找到了教学起点,就应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调整,让学生来说出已掌握的和感到困惑的知识点。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学得既轻松有趣,又丰富多彩。
三、认清教师是引导者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学生分享相关的经验。“在交往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实施教学中,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新认识。也能够使学生学会倾听、吸收和接纳他人的学识,学会宽容、尊重他人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谈话,做到知识共享,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情感和氛围。如讲“磁场”时可介绍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清楚、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补充指南针等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应用;学习惯性时,可介绍汉代张衡正是利用惯性设计和制造了地动仪,用来测定地震震源的方向;战国时代墨翟和他的学生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第一次能科学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等。这些成就为物理学的发展和今日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把这些事例反映出来,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使他们对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创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五、注重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相融合
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观点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之一。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相融合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可行性。例如,苏科版第二章物态变化,从云、雨、雾、露、雪等自然界中的现象引入,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初步认识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道理,再回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终于对水资源的保护。在“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栏目中,有许多与技术有关的内容,如人工降雨、望远镜的发展等。通过融合不仅充实了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内容,同时STS教育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参与性等特点,将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使我们的物理教学适应课改的要求。
一、要想方设法多设计探究环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探究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这种能力。探究性教学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释放学生的内在的探究能量。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學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活动可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但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思维程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探究的思维程序及其各个要素可得到极好的培养;同时在探究的各个环节、要素的操作中,还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是使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的渠道,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放在重要位置,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尽可能多设计一些探究环节,达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走进物理课堂,有时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有时老师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答不上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估计不足。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致时,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学生的认知起点来把握教学点,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摸清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就找到了教学起点,就应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调整,让学生来说出已掌握的和感到困惑的知识点。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学得既轻松有趣,又丰富多彩。
三、认清教师是引导者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学生分享相关的经验。“在交往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实施教学中,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新认识。也能够使学生学会倾听、吸收和接纳他人的学识,学会宽容、尊重他人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谈话,做到知识共享,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情感和氛围。如讲“磁场”时可介绍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清楚、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补充指南针等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应用;学习惯性时,可介绍汉代张衡正是利用惯性设计和制造了地动仪,用来测定地震震源的方向;战国时代墨翟和他的学生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第一次能科学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等。这些成就为物理学的发展和今日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把这些事例反映出来,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使他们对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创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五、注重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相融合
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观点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之一。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相融合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可行性。例如,苏科版第二章物态变化,从云、雨、雾、露、雪等自然界中的现象引入,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初步认识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道理,再回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终于对水资源的保护。在“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栏目中,有许多与技术有关的内容,如人工降雨、望远镜的发展等。通过融合不仅充实了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内容,同时STS教育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参与性等特点,将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使我们的物理教学适应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