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好奇的心理,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节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问题生活化、趣味化
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充满着童趣色彩,教师应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中,教材文本以小水滴自述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有水的地方和没有水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并提出问题:“水对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同学们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此处的问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促使学生宏观感受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
二、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很重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时,笔者全面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分工,进一步明确值日生的工作,从而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值日体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感受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提出问题:“在学校的值日活动中,动画片中的小动物是怎么分工的?”在学生对值日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笔者让学生探讨如何扫地,如何摆桌子,如何整理卫生工具,并进行亲身示范,从而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程理念,真正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接着,笔者提问:“分工合作的效率很高,可是在分工时大家会遇到各种问题,甚至会产生矛盾,这时该怎么办呢?”学生集思广益,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工时,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如个子高矮、体形胖瘦、力量大小等,给大家安排合适的工作;在值日时,每个学生要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能只顾自己,忽视集体利益。
三、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和句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的语言表达特别重要,需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应使用浅显易懂、生动的提问方式,语气尽量亲切、轻松,富有感染力;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更加具有发散性。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例如,随着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接触的人员会更加复杂,若他们对周遭的危险认识不足,就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侵害。因此,教師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模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并让学生明白如何应对这些状况。
四、 注重提问的引导性和逻辑性
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把所学的知识点割裂开来,导致他们缺乏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与教材内容毫不相干,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中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包括“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三个部分。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取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例解释法律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法律。学生跟着教师的提问思路,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重视课堂提问,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小学)
一、课堂问题生活化、趣味化
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充满着童趣色彩,教师应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中,教材文本以小水滴自述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有水的地方和没有水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并提出问题:“水对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同学们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此处的问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促使学生宏观感受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
二、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很重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时,笔者全面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分工,进一步明确值日生的工作,从而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值日体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感受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提出问题:“在学校的值日活动中,动画片中的小动物是怎么分工的?”在学生对值日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笔者让学生探讨如何扫地,如何摆桌子,如何整理卫生工具,并进行亲身示范,从而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程理念,真正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接着,笔者提问:“分工合作的效率很高,可是在分工时大家会遇到各种问题,甚至会产生矛盾,这时该怎么办呢?”学生集思广益,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工时,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如个子高矮、体形胖瘦、力量大小等,给大家安排合适的工作;在值日时,每个学生要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能只顾自己,忽视集体利益。
三、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和句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的语言表达特别重要,需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应使用浅显易懂、生动的提问方式,语气尽量亲切、轻松,富有感染力;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更加具有发散性。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例如,随着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接触的人员会更加复杂,若他们对周遭的危险认识不足,就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侵害。因此,教師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模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并让学生明白如何应对这些状况。
四、 注重提问的引导性和逻辑性
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把所学的知识点割裂开来,导致他们缺乏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与教材内容毫不相干,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中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包括“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三个部分。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取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例解释法律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法律。学生跟着教师的提问思路,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重视课堂提问,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