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语创造是对已经掌握的语言单位通过记忆、模仿、类推、比较等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来达到一定要求的行为。它既是实现语文最终目的的直接途径,又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行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情感、认知和思维的教学诱因,并进行规范性和品位性的合理引导,就能够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言语创造;激发热情;提升能力;课堂气氛;教学诱因;合理引导
语文教学经常陷入尴尬的境地。课堂上,学生或心不在焉,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熟视无睹,干与语文课堂无关的事情;或死气沉沉,对教师教的知识毕恭毕敬,把它认认真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对语文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使得整个语文教学呈现出僵化的局面,这种僵化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体现在教学效果里。当然,也有不少语文课堂是成功的,学生对语文颇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显著。仔细深究这些成功的案例,你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生处于言语创造的过程中。
一、何为“言语创造”
言语,就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语言动态化的呈现。创造,辞典里解释为“将两个以上的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所以,言语创造就是对已经掌握的语言单位通过记忆、模仿、类推、比较等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来达到一定要求的行为。它既包括隐性的思维运用,又包含显性的说写行为。而且只有言语创造,才能真正地激活语文课堂。
其一,言语创造是实现语文最终目的的直接途径。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这是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独特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学目的。当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乏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等,但这些都是为语文的最终目的服务的。言语创造通过具体的行为落实来达到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
其次,言语创造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创造是人类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感觉生活的美好。生活如此,言语亦如此。语文的学习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冲动,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让学生永葆对语文的热情。
二、激发言语创造策略
1.创设平等、宽松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表达是每个人的天性,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对学生提出整齐划一的共性要求,而是富有个性的言语能力。因此,这种天性在语文课堂上需要的不是扼杀,而是保护。叶澜教授说过,“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因此,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过去“权威”式的形象,给予学生大胆思考、置疑并和教师平等对话的空间,先放手让学生动起来;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个性都是有所差别的,学生的言语创造千奇百怪,甚至存在一定的错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好学生进行言语创造的积极性,对于正确的要赞赏,对于错误的也要肯定他善于思考和敢于言语创造的精神;另外,对于学生不同方式和不同个性的言语创造,语文教学应该有较大的灵活度和自由度,不宜过多地干预和限制学生的言语创造,给学生更多言语创造的自主权。设计情感、认知和思维的教学诱因。
一个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大环境、是前提,但是具体到一堂课上,甚至一个问题上,就必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巧妙设计。针对于不同的课堂、问题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但是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和认知的激发,一个是思维的训练。这两者既是教学的一个方向和内容,也是引发学生言语创造的两大诱因。
每一个学生因成长的经历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认知,所谓情感和认知的激发,就是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认知,激发起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激发情感,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声色一体的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认知。一方面,可以展示语文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问法、矛盾法等方法来激发学生认知的驱动力。这是第一步。
在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并尝试进行表达时,往往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言不达意”的情况,这就是言语创造出现了阻碍,解决这一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此刻,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把他“欲说还休”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第二步,那就是思维的训练。每一种语言形式都包含着独特的思维形式,要学会某一类语言形式,就得理会这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思维运用。训练,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有了表达的欲望,再教给学生运用一定思维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了依托点,让学生感觉“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由此来激发学生言语创造的欲望。当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指导和思维训练,通过模仿和类推等方法来组织自己已经积累的语言,从而达到确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时,学生就会在言语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于是便进入了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2.进行规范性和品位性的合理引导
语文课堂言语创造离不开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然而,却不能因此流于混乱和低效,让课堂失去方向。因此,对学生言语创造的引导又是必须的。引导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为规范性,一为品位性。规范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形式的正确性,以及言语创造思维的合理性,品味性是在规范性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和追求,是涵盖了个人智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知识文化的综合水平,是当代语文学识、学养和学品的充分体现。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言语创造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的言语创造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富有言语创造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言语创造激活的不仅仅是语文课堂的形式,更是激活学生言语创造的原始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李重,胡银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转化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8(9).
关键词:言语创造;激发热情;提升能力;课堂气氛;教学诱因;合理引导
语文教学经常陷入尴尬的境地。课堂上,学生或心不在焉,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熟视无睹,干与语文课堂无关的事情;或死气沉沉,对教师教的知识毕恭毕敬,把它认认真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对语文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使得整个语文教学呈现出僵化的局面,这种僵化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体现在教学效果里。当然,也有不少语文课堂是成功的,学生对语文颇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显著。仔细深究这些成功的案例,你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生处于言语创造的过程中。
一、何为“言语创造”
言语,就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语言动态化的呈现。创造,辞典里解释为“将两个以上的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所以,言语创造就是对已经掌握的语言单位通过记忆、模仿、类推、比较等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来达到一定要求的行为。它既包括隐性的思维运用,又包含显性的说写行为。而且只有言语创造,才能真正地激活语文课堂。
其一,言语创造是实现语文最终目的的直接途径。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这是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独特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学目的。当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乏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等,但这些都是为语文的最终目的服务的。言语创造通过具体的行为落实来达到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
其次,言语创造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创造是人类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感觉生活的美好。生活如此,言语亦如此。语文的学习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冲动,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让学生永葆对语文的热情。
二、激发言语创造策略
1.创设平等、宽松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表达是每个人的天性,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对学生提出整齐划一的共性要求,而是富有个性的言语能力。因此,这种天性在语文课堂上需要的不是扼杀,而是保护。叶澜教授说过,“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因此,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过去“权威”式的形象,给予学生大胆思考、置疑并和教师平等对话的空间,先放手让学生动起来;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个性都是有所差别的,学生的言语创造千奇百怪,甚至存在一定的错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好学生进行言语创造的积极性,对于正确的要赞赏,对于错误的也要肯定他善于思考和敢于言语创造的精神;另外,对于学生不同方式和不同个性的言语创造,语文教学应该有较大的灵活度和自由度,不宜过多地干预和限制学生的言语创造,给学生更多言语创造的自主权。设计情感、认知和思维的教学诱因。
一个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大环境、是前提,但是具体到一堂课上,甚至一个问题上,就必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巧妙设计。针对于不同的课堂、问题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但是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和认知的激发,一个是思维的训练。这两者既是教学的一个方向和内容,也是引发学生言语创造的两大诱因。
每一个学生因成长的经历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认知,所谓情感和认知的激发,就是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认知,激发起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激发情感,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声色一体的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认知。一方面,可以展示语文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问法、矛盾法等方法来激发学生认知的驱动力。这是第一步。
在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并尝试进行表达时,往往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言不达意”的情况,这就是言语创造出现了阻碍,解决这一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此刻,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把他“欲说还休”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第二步,那就是思维的训练。每一种语言形式都包含着独特的思维形式,要学会某一类语言形式,就得理会这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思维运用。训练,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有了表达的欲望,再教给学生运用一定思维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了依托点,让学生感觉“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由此来激发学生言语创造的欲望。当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指导和思维训练,通过模仿和类推等方法来组织自己已经积累的语言,从而达到确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时,学生就会在言语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于是便进入了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2.进行规范性和品位性的合理引导
语文课堂言语创造离不开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然而,却不能因此流于混乱和低效,让课堂失去方向。因此,对学生言语创造的引导又是必须的。引导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为规范性,一为品位性。规范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形式的正确性,以及言语创造思维的合理性,品味性是在规范性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和追求,是涵盖了个人智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知识文化的综合水平,是当代语文学识、学养和学品的充分体现。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言语创造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的言语创造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富有言语创造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言语创造激活的不仅仅是语文课堂的形式,更是激活学生言语创造的原始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李重,胡银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转化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