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前,“天涯”上有个非常热门的帖子“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记得我回复的是想回到高中好好学习,重新考个好大学,念个新专业。不只是我,无数回复都想回到N年前,弥补一些遗憾或者重新开始——人到了一定年龄,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总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不甘心,这是一种共通的体验和心理。
因为生命的线性向前,青春是每一代人共同拥有却又必然失去的,这样的宿命让它尤其具有令人婉转回环、涵泳不已的况味。青春题材总是不乏受众,永远不会过时,每个人的命运和故事都可以被缝合进去,为自己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的青春找到想象的安身之所。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过是无数类似作品中的一个。
人们总是乐于谈论美好而稍纵即逝的东西,除了它本身带有的悲剧性美感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特定的场景中将自己代入进去,获得人格投射的快感。青春是一种霸权,再没有什么能比拥有这种时间上的优势更能让人洋洋自得、肆无忌惮的了。青春崇拜是20世纪以来的一种新文化现象,是对于老农经验、老人政治的传统文化经验的反叛,从梁启超以降,少年中国的想象就充斥在文人学者的论述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干将都是青春的热血拥趸。
然而,赵薇要说的青春却是盗版的青春,充满了中年人的晦暗,完全没有青春文艺常见的阳光明媚。这不是她的艺术创新,而是过早失去青春之后的苍白想象,这种想象因为带有浓厚的功利生存经验而让原本可以灵动飞扬的青春变得凝重迟滞。比如小说中后来事业小成的张开被改编成了女神阮莞的卑琐护花使者,说着河南话的黎维娟一开始就卡通式地成为精明算计的代表,陈孝正则是凤凰男的典型代表,所有这些都是脸谱化的,甚至是反青春的。
小燕子附体的女主角郑薇也许是赵薇心目中青春的代表。二不是罪过,我们年轻时候都干过一些日后回想起来汗流浃背的蠢事,但是如果真的认为青春就是毫无逻辑地犯傻乃至犯贱,那是真的二。赵薇把她在芜湖师范和谢晋艺校读书时候的经验掺了进去,使得片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更像中专技校少年。当然,我不是要讨论影片中1990年代大学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这个片子至少比高晓松的《那时花开》那种装模作样的矫情好多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不接地气,在怀旧的表象下还是折射了我们时代青春的真相。
回头看看杨沫《青春之歌》中在革命大潮中成长的女孩子,黄蜀芹《青春万岁》里1950年代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张暖忻《青春祭》中文革期间在边疆平静度过成人礼的女知青,张承志《北方的河》里1980年代上下求索的研究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青春真的是“逝去的”和单薄的。它与“青春残酷物语”式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挪威的森林》、《不一样的天空》等不一样,它的青春貌似反叛却只是抚摸私己的哀伤,丰富的生活被简化为恋爱的符号。那些所谓的不朽青春时代的爱情,在进入职场后迅速成为一段久远的往事。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这是原小说中的句子,也许赵薇想表达的就是这个,然而许多明亮闪光的台词似是而非,不过是空洞抒情。如今的青春是多么复杂,人们不得不过早地远离了青春。相比之下,几乎同时上映的《中国合伙人》中所传递的成功学式青春,倒更符合当代实际。
微博上疯传奥美24岁员工过劳猝死。去世前,这个依然青春的男生已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23点以后下班;去世后,工作QQ还亮着。像他这样熬夜、通宵、加班、透支生命、消耗青春的年轻人并不是孤例,是什么造成了早衰的青春?难道他们的青春不喜欢激扬飞舞、嚣张生长吗?不要去追问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到底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代人终将面对的冰冷现实。青春文艺不过是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幻梦,一片缓解疼痛的阿司匹林。
如此说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其实是一个悼词,哀悼不可能实现的青春梦想,是致我们这个远离青春时代的表白。那些步入写字楼、坐在电脑前、不停进行商务旅行的青年们难得地忙中偷闲,回眸自己还没有走远的青春,白头宫女说玄宗般的恍如梦幻。
责任编辑:张蕾磊
因为生命的线性向前,青春是每一代人共同拥有却又必然失去的,这样的宿命让它尤其具有令人婉转回环、涵泳不已的况味。青春题材总是不乏受众,永远不会过时,每个人的命运和故事都可以被缝合进去,为自己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的青春找到想象的安身之所。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过是无数类似作品中的一个。
人们总是乐于谈论美好而稍纵即逝的东西,除了它本身带有的悲剧性美感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特定的场景中将自己代入进去,获得人格投射的快感。青春是一种霸权,再没有什么能比拥有这种时间上的优势更能让人洋洋自得、肆无忌惮的了。青春崇拜是20世纪以来的一种新文化现象,是对于老农经验、老人政治的传统文化经验的反叛,从梁启超以降,少年中国的想象就充斥在文人学者的论述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干将都是青春的热血拥趸。
然而,赵薇要说的青春却是盗版的青春,充满了中年人的晦暗,完全没有青春文艺常见的阳光明媚。这不是她的艺术创新,而是过早失去青春之后的苍白想象,这种想象因为带有浓厚的功利生存经验而让原本可以灵动飞扬的青春变得凝重迟滞。比如小说中后来事业小成的张开被改编成了女神阮莞的卑琐护花使者,说着河南话的黎维娟一开始就卡通式地成为精明算计的代表,陈孝正则是凤凰男的典型代表,所有这些都是脸谱化的,甚至是反青春的。
小燕子附体的女主角郑薇也许是赵薇心目中青春的代表。二不是罪过,我们年轻时候都干过一些日后回想起来汗流浃背的蠢事,但是如果真的认为青春就是毫无逻辑地犯傻乃至犯贱,那是真的二。赵薇把她在芜湖师范和谢晋艺校读书时候的经验掺了进去,使得片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更像中专技校少年。当然,我不是要讨论影片中1990年代大学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这个片子至少比高晓松的《那时花开》那种装模作样的矫情好多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不接地气,在怀旧的表象下还是折射了我们时代青春的真相。
回头看看杨沫《青春之歌》中在革命大潮中成长的女孩子,黄蜀芹《青春万岁》里1950年代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张暖忻《青春祭》中文革期间在边疆平静度过成人礼的女知青,张承志《北方的河》里1980年代上下求索的研究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青春真的是“逝去的”和单薄的。它与“青春残酷物语”式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挪威的森林》、《不一样的天空》等不一样,它的青春貌似反叛却只是抚摸私己的哀伤,丰富的生活被简化为恋爱的符号。那些所谓的不朽青春时代的爱情,在进入职场后迅速成为一段久远的往事。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这是原小说中的句子,也许赵薇想表达的就是这个,然而许多明亮闪光的台词似是而非,不过是空洞抒情。如今的青春是多么复杂,人们不得不过早地远离了青春。相比之下,几乎同时上映的《中国合伙人》中所传递的成功学式青春,倒更符合当代实际。
微博上疯传奥美24岁员工过劳猝死。去世前,这个依然青春的男生已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23点以后下班;去世后,工作QQ还亮着。像他这样熬夜、通宵、加班、透支生命、消耗青春的年轻人并不是孤例,是什么造成了早衰的青春?难道他们的青春不喜欢激扬飞舞、嚣张生长吗?不要去追问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到底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代人终将面对的冰冷现实。青春文艺不过是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幻梦,一片缓解疼痛的阿司匹林。
如此说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其实是一个悼词,哀悼不可能实现的青春梦想,是致我们这个远离青春时代的表白。那些步入写字楼、坐在电脑前、不停进行商务旅行的青年们难得地忙中偷闲,回眸自己还没有走远的青春,白头宫女说玄宗般的恍如梦幻。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