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国密钥的找寻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n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创新强国的密钥到底在哪里?北京最应该诚心向学的独门法器是什么?带着问题,作为市委党校专题研修班的学员,现将在德国进行短期培训的思考,辑录如下:
  沉思之一:北京专题研修班为何选德国?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态、能源、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发展都较均衡,是一个综合型强国。它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相比,均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德意志民族在哲学思辨力、区域中心意识、历史文化传承和维护等心理特质上,与我国有着许多相似性和共通之处。从世界近代历史看,二战结束后的七十多年间,德国从一个战败国、分裂国,在战争废墟上迅速重建、统一、复兴,领导并主导欧盟一体化。从国家当代形势看,中德两国建交四十多年来,两国政治经济合作日益加深,政府间对话交流深度空前。特别是共商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中德中欧合作力度倍增,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不断拓展。综合起来,与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定位关联度较高,研修选德国比较合适。
  沉思之二:人少地小的德国如何再造强国?从Hohenemser先生“隐形冠军”课堂,我们总结了德国人的观点,认为德国小而强源于六个原因。第一,合理分层分级分权的政治体制和健康分散的多中心经济体系。第二,以“隐形冠军”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群体支撑起世界闻名的“德国制造”。第三,严格多元强大的教育科研体系。第四,从外因方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以冷战方式在德国角力,客观上成就了东德、西德在战后重建的强大外部推动力,东西两边均快速实现工业化。第五,从内因方面分析,在近代史上,德国本就具有较强的现代工业产业基础和现代科学技术积淀。20世纪初,阿德勒斯霍夫地区就是世界第一个航空中心,第一个风洞就在那里创立。第六,德国人从历史上形成了个人的人性自觉、区域中心意识、多元包容、竞争图强意识、理性思辨意识、战后内省自警意识,构成了德国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之成为世界多元力量格局中较强的一极,并特立独行于世界民族丛林。
  沉思之三:德国城市化道路得失是什么?德国城市化道路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80年至1960年,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第二阶段从1960年开始,进入后城市化时期,城市建设向郊区延伸,第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第三阶段是1980年后,生活重心由城市重回农村,由于就业机会主要在城市,导致交通时间成本居高不下。第四阶段是2005年后,又从农村回到城市,推动城市再度复兴。目前的柏林就属于城市发展的第四阶段。一言以蔽之,一百多年来,德国的城市化经历了“城市化-城市衰退-再城市化”三个时期。德国城市化道路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第二,在几轮螺旋往复式发展中,区域内城乡之间发展得更加平衡;第三,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城市的人口不足问题、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设施不足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第四,基本有效解决了交通、空气、环境等“大城市病”;第五,南北地区的不平衡,特别是原東德、西德地区的不平衡,还将长期存在,仿佛还有一段墙的存在,心灵隔阂远没有消弭。结合当下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德国城市化经历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在城市衰退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思考得更系统、更深入、更辩证。
  沉思之四:当代德国城市治理利器是什么?德国拥有五大城市治理利器。一是有主动善治的意愿与理念。二是注重建立战略思维,系统整体谋划全面工作。三是强调多元化主体的分层分工与合作共建共治。突出表现在政府与公共部门、私营机构与市民、非政府组织与协会等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关系协调方面。四是始终强调全面深度的公众参与。五是注重运用信息、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发展电子政务,增加市民便利性,提高公共事务透明度。分析这些所谓的城市治理利器,北京其实也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坚持执行以及如何保证执行不变形、不走样。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政府、市民和各类非政府组织依法有序地整合起来,凝成合力,成为城市治理中善治的中坚。
  沉思之五:德国如何实现教育强国?德国教育体制既严格又多样化,能够及时分流,兼顾各种需求。幼儿和小学为初级教育,差别不大。初中教育分为四类:职业预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实科中学(较高等职业需求)、文理中学初阶(以上大学为主)、综合中学(主要对于偏科严重的学生)。高中教育,也称“高级Oberstufe”:分为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度的职业学校和文理中学的高年级。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包括340所高等学校,分为三类:综合大学,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较少,特色极为突出,偏重于应用,强调实习;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因材施教小班教学。德国以前只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与国际接轨增加了本科学位。梳理德国的教育,可见其严格中却不失灵活,通盘体现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意味。在优先保证职业需要,再提升精英教育的过程中,就像手自一体化的汽车变速器,既能手动自动两相方便,又可以转换自如,并驾齐驱推动国民教育。这种教育结构,暗含“二八”定律,80%以上受教育者以就业优先为主,持续稳定地向德国制造工业输送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集中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致力于高端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应用研发,进而实现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创造、社会发展的最佳组合。
  沉思之六:谁是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有数据表明,德国330万家企业,99%以上是中小企业。其中一千多家企业,在全球细分行业市场份额占有率数一数二,有“隐形冠军”美称。究其成功秘诀,主要有历史传承、传统技能、专业化、灵活性、国际化竞争、靠近市场、员工团队强大、创新力、集群式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等原因。延伸思考提出另一个问题:是德国中小企业成就了德国经济?还是德国经济成就了德国中小企业?二者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又相冲相克、矛盾转化。主观上,既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不思进取、自甘平凡,也并非所有中小企业都想扩张做大、称王称霸。客观上,则有市场容量、融资瓶颈、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绝对数量在德国之上,但隐形冠军却屈指可数。培养中国的隐形冠军,必须从最基本、最基础做起,回归产业本质、回归生产制造业本质,发扬工匠精神,高品质做实业,做高品质实业。   沉思之七:工业4.0是时代营销还是凤凰涅槃?全面把握德国工业4.0,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德国工业4.0最核心的是把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3D打印加式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升级,可谓凤凰涅槃,再次高飞。第二,加快扬长补短,保持德国在硬制造方面的优势,并强化软性的信息网络技术,与美国由软信息加硬制造的再工业化,异曲同工,相向而行。第三,在提升硬制造工业的同时,统筹协调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AI技术,减少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促进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德国制造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对“中国制造2025”有绝佳借鉴意义。
  沉思之八:德国如何破解城市环保困境?一是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在大气微尘污染中,德国的交通排放和热电排放是重点,占比近三分之二。德国新能源转型目标是新能源供电2020年达到35%,2030年达50%,2050年达80%。在整体能源转型中,北京可以向德国的目标规划、思路方法和具体项目借鉴。二是垃圾经济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在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垃圾发电的基础上,选择立法保障,建立全市通用的回收系统。三是绿色城市与环境保护的互动。把留白增绿这篇大文章做好,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除了常规的绿化带、平原造林之外,创新地在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建筑绿化等全面行动,立体式建设生态绿色之城。四是攻坚行动与市民参与互动。要把工作做在行动之前面,从方案设计、宣传引导、舆论氛围等多点发力,发动市民广泛参与、全程参与。五是公交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互动。柏林的自行车出行交通占比27%,法兰克福的地面公交有轨电车特色突出。管理好共享单车,重新审视交通体系,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自行车道、人行道和綠道系统,让公交出行与自行车高效衔接,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沉思之九:柏林如何打造创新之城?创新投入之城,柏林名列世界第一。一是完善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和模式。政府确立了五大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卫生与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高端交通物流产业,光学和摄像产业,信息通信、媒体和创意产业。政府从产业政策方向加强指导,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二是独特高端的全生态高科技园区体系。柏林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园,占地4.2平方公里,现有7000名大学生,17000名员工,1000多家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德国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园区有大学、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非大学类科研所等三类合作伙伴,10所全国顶尖的研究机构和洪堡大学的6个自然科学学院在园区教学和科研。园区资产由柏林市政府所有,由私营公司WISTA-MANGEMENT开发、运营、管理,市政府组织监督委员会实行考核、评价与监督。产业全生态和生活配套基础设施非常完备,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三是市场主导的产业经济政策机制。由企业主导、政府论证制定出稳定的产业政策,值得借鉴。
  沉思之十:德国创新发展的思想法器是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德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需要提升四个层面的思想认识。一是城市治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北京而言,首要的就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二是要整合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求实思维、实践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系统建立起首都创新发展的科学思维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三是始终坚持“法治、精治、共治”城市善治的治理理念。组织多元化的相关方参与,共同建设好城市,运行好城市,管理好城市,享受好城市。四是借鉴德国严谨务实、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和尊崇真理、正义、公平的人文精神。
  (作者:杨华森,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 / 沈 聪
其他文献
《周易》(即《易经》)是我国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经》本身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
期刊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党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市委书记蔡奇“18个深刻领会”指示,积极践行“红墙意识”,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政治自觉,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断完善综合执法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重整街区生态,构建特色文化走廊,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什刹海地区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什刹海
期刊
中国道路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道路。中国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具有独特优势的道路。中国道路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比如,从经济体制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既保证了经济活力,又保证了宏观经济稳定,是先进的经济体制。从政治体制上看,中国政党制度是先进的、成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期刊
切实增强政治本领。要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核心要义是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政治本领。  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
期刊
共产主义为中国人民重铸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思想给中国先进分子注入了强烈的革命精神,给中国的无产阶级注入了自觉的阶级意识,他们把历史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共产主义极大地激活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基因。正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旗帜下,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价值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焕发了新的生命。在民族危难之
期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古代中国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想有着相似的美好愿景,均表达了各国共處、共存、共发展的观点。但是,它们与“天下秩序”或“朝贡制度”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中国并未向其他国家进行价值与文明输出,也不要求取得比其他国家更高的地位,更不会推行霸权主义,而是追求“和而不同”、互利共赢,追求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安全、共护环境。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不是要建
期刊
西藏拉萨素有“日光城”的赞誉,阳光是拉萨一张亮丽的名片。冬天,我会爬上南山公园最高处,让阳光撒满心田,慢慢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忆着援藏岁月……  那是七月的一天,正在机关干部职工住房建筑工地的我,隐约听到手机铃响。“回单位一趟吧!”房管处处长用急促的话音说道。我心怀疑惑回到了单位。“领导征求你的意见,是否有援藏的意向?”也许是多年的部队生活历练,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应道:“组织的决定,我服从!”这一天
期刊
经过近8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和田机场。梁建涛走出机舱,睁大双眼四下望去,只见天空中仿佛被一块巨大的黄色纱布罩着,看不到太阳,更看不到蓝天,周围弥漫着飞扬的沙尘,直往鼻孔里钻,呛得嗓子直咳嗽。他再看一眼身旁的援友,个个灰头土脸,就像刚从建筑工地出来一样。梁建涛不禁笑出了声,惹得援友好奇地问:“以后我们就要在沙尘中工作了,你怎么还能笑得出来?” 梁建涛一把背上双肩包,边走边笑着说:“我是山
期刊
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日前,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会议期间,与会768名市人大代表、759名市政协委员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积极为首都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蔡奇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过去五年是北京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三次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进入
期刊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地处临空经济功能核心区、顺义新城核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核心区 ,与首都国际机场零距离对接,是绿色国际港的一颗明珠。仁和镇面积54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户籍人口4.6万人,流动人口2.5万人。为了推进地区的临河棚改项目,仁和地区党委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六步法”真正把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5天内100%完成入户丈量,提前5天100%完成签约,刷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