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风雅韵煜千年(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诗歌便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无数的杰出诗人,创作了难以计数的唯美诗篇。从古老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及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开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明清诗,无不彰显着中国人的浪漫情怀。也正是诗人们创造的那种极富典丽优雅的韵律之美,成为中华文明的特色而千古耀然、熠熠生辉。品之“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在这些令我们骄傲的诗歌中,无论意境怎样变化,总有一种东西在启发、滋养着我们,更以琦丽的风韵熏陶激励着无数的后代作家们,那就是诗风。
  诗风,是诗歌的风格和形式,是诗人个人气质、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高度凝结。诗风,可以豪放,可以婉约,可以淡远,也可寂寥。诗风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恬静、清冷,也能够品味到人生的幽隽、闲雅。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只是神州大地的气壮山河,还给予我们思想上的净化,情感上的交融。当你身处异乡,怎能不生出“江南几度梅花落,人在天涯鬓也斑”的思怀落寞。当你看到夕阳西下,怎能不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空阔。当春天悄悄来临,怎会不感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清新喜悦……
  诗风,自古就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把你带入一个唯美的意境中,如身临其境般乐不思蜀。也可令你缠绵悱恻,沉郁顿挫。我们洋洋中华之唐朝,是诗歌爆炸的时代,诗人多如流星雨,而最耀眼的当属李白和杜甫。诗仙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的诗风豪迈飘逸,不仅雄伟瑰丽,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而且给人鼓舞、轻松、振奋、超脱、舒畅、开阔的美感,令人浮想联翩,飘飘欲仙,可以说是壮美与优美的完美结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等,完全是直抒胸臆,无所隐蔽。语不牵强,韵不险怪,情真意切,真如“出水芙蓉”,天然可爱。读之,就好比与一个胸怀坦荡、率真质朴,又远见卓识、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沐春风,不觉壮思飞动,情怀超脱。真正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诗风,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李白的才、学、识。正因为他才高、学博、识深,所以,顺手拈来的东西,也妙趣横生。清新明快的语言,奇伟瑰丽的意境,雄浑壮美的气势,形成了李白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杜甫是唐代律诗的集大成者,“沉郁顿挫”是他诗风的总体体现。杜甫生在安史之乱时代,他的一生常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不免多忧愤、凄苦之情。所以常把此种心绪借助比兴手法,使得诗歌悲壮苍凉而又深沉内敛。加之从小接受儒家用世的教育观影响,在同情民众的同时,却又必须“忠君”,而这双重的矛盾注定使杜甫在矛盾中挣扎。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则表现为常常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极有力度却又戛然而止的涌动。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他的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春望》《蜀相》等,都是典型的例子。虽然心怀天下,眼见国家破败、百姓流离,自己却已日近西山,力不从心。如此巨大的矛盾与落差,融入在诗歌当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历史成就了杜甫,而杜甫也成就了经典。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地位。
  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经辗转了上千年,无论他们的人生际遇如何,那种精神、那独特超远的艺术风格,始终为后人所倾慕,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与夜对饮
  今夜风清,端坐轩窗前,与夜对饮,饮古今沧桑,饮风花雪月。一盏茶,一卷书,一份素静。
  冬日的寒流已渐渐退去,三月已携着桃花的缕缕清香,在月下风前、在茶香袅袅中婉约而来。人间千年,都不过刹那,在文字的世界里,一切却可以永恒。轻吟一段长情的诗,有诗有茶的日子,都是好年华。我心素以闲,清光澹如此。烟火人间的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对一个喜欢悠然自得的人来说,世间很多东西都可以慰藉心灵,吟风听雪是诗意,草木山水是知己,在长夜中与文字里的故人相遇相知亦是一种灵魂的释然。因了那些智慧之光,那些触及心灵又无法磨灭的神韵,长夜变得空灵陶醉。
  在夜的安静恬然里,你可以去细细品味历史长河中吉光片羽般的似水流年,无论在蒹葭苍苍的水之湄,还是星光璀璨、香车美服的大唐,抑或百花齐放的宋代,你的诗情总会隔着万籁俱静的时空被唤醒,被融化。那里有青青子衿、月满西楼;有万种风情、暗香盈袖;有长河落日圆、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夜给了我无法言说的韵和美。
  夜,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一颗喧嚣的心剔透。在无边的静温中,可以听出宇宙的声息,可以同频夜的脉搏。夜的宁静创造出那一份心之恬然,正是我感受到的人间最美的馈赠,亦如那空山鸟语与明月清泉,诞生出那样一位心静如水的诗佛。在夜的安静里,时常会想起,曾经走过的匆匆岁月,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无论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细细翻阅,只不过都是人生道路中的一场修行。正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当我们读懂了时光,才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原来,千般跋涉,万种寻觅,要的不过是心中的一份素静、一份悠闲。遥忆千百年前,东坡先生宦海跌宕,尝尽流离,却始终坚韧不拔、超然豁达,以平静之心应人生万变,所谓的婉转深沉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大抵即是如此吧。
  夜常常以它独有的魅力,安抚尘世中疲惫的灵魂,令我们放松自我,寓于安静的港湾,然后把所有心情归零,告别忙碌,告别烦忧,淡然处之。在过去与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在梦里聆听花开的声音。
  与夜对饮,逝去的仅仅是时间,留下的却是胜于寻常的惊世骇俗。而灵魂也仿佛随着那些韵美静静升华,在夜空中久久弥漫不舍離去。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人这一辈子不长,活得更不轻松,所以,找一个真心对你好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真心对你好的人,让我们在疲于奔波的时候,可以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可以领悟到生命的乐趣。但这个真心对你好的人,却不那么容易找到。  在学生时代,或许我们有几个对自己好的同学,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青春,一起展望未来的美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我们会发现,身边依然对自己好的同学越
期刊
晚上,我独自在公园漫步,遇到平时很少见面的初中同学林。  如果不是他主动和我打招呼,说实话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他的变化挺大的。在我的印象里,林是个长相优雅、颇有书生气质的大男孩。但眼前这个有些油腻、有些俗气的中年汉子,怎么也与之前的印象扯不到一起。这些年,他究竟怎么了?我很想知道。林有些羞涩地笑了,眉宇间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忧郁,我似乎知道了些什么。是啊,世事沧桑,生活不易,或许他经历了什么挫折,像我一
期刊
父亲是远在异乡的一个十口之家的顶梁柱,重体力劳动下他饭量很大,但对吃什么从来没有提出过要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天天玉米面窝头就着咸菜、稀粥,父亲也吃得津津有味。  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他最爱吃什么,在我参加工作带他出去吃了几次后,我发现父亲偏爱面食。  小时候,吃面食是一种奢侈,天天吃白面就是那个时段我最大的人生理想。  人都是因爱变勤,因勤而精。  我自认为是家中最馋的一个,尤其馋面食。只要母亲
期刊
一年之末,学生归去,年味也渐铺陈开来。  桂中偏南之地,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庆余年”。粽味清冽而又浓郁,清冽如那翠发的粽叶,一团团、一簇簇,翠色欲流,熬出的汤水,是更稠的黛绿,清香入脾入心。浓郁是去了皮的绿豆与腌制五花肉的一夜缠绵,直勾脾胃。  割叶煮叶,糯米去皮,泡开绿豆,挑秸秆,配料腌肉,烧煤球……奶奶样样用心,年过八十仍亲力亲为。粽“如”其人,奶奶包的粽子,总是最紧实,最齐整,最好看,也最
期刊
黄萝卜是一种生长期短、产量高、适合在干旱寒凉的北方黄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在鄂尔多斯和陕北地区,一般在秋季小麦、糜米、玉米收割后,与大白菜、蔓菁一起补种第二茬。由于黄萝卜的这些特性,在困难时期,人们会在秋季大量补种黄萝卜,以补充冬季短缺的食物。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鄂尔多斯和陕北地区,黄萝卜仅次于大白菜和土豆,冬储量排在第三位。  黄萝卜在食物中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既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蔬菜,也不是粮
期刊
鄂尔多斯与陕北为邻,陕北人的倔强、厚重、木讷与蒙古族奔放、豪爽、大气用“酒”在鄂尔多斯进行了充分调和,形成了憨厚、朴实、热情、包容的鄂尔多斯性格。  有一种对蒙古族都好酒的误解,甚至有些人认为,蒙古人都是“今夜不醉不还”的缠酒。其实,我见过的蒙古族和汉族好酒的比例差不多,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也有不少滴酒不沾者,当然,也不乏有二斤不醉者。  蒙古民族有着非常深厚的“酒文化”。  我在草原上参加过纯正
期刊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按自己的方式享受过程吧。还有人说,生命是一场遥远的等待,等待岁月赋予生命更多的精彩。  人生也好,生命也罢,仅有等待是不够的,所有的成功和收获不是靠等就能得到的。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等待的人和事,但伴随着等待的,不是我们消极被动,而是应有积极的行动,让无意义的等待提前结束,以我们的付出和行为迎来自己想要的。这样的等待,其实是积蓄力量,等待勃发的时机。  对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凭票证购物,粮食按人头配给,未成年人每月口粮十几斤,重体力劳动者三十多斤。  供应粮主要有玉米面、白面和糜米,还有少量的小米、荞麦、莜面、软米和大米,有一段时间,还配给陈年高粱米和无糖红薯干儿。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头一年秋天还是娇羞粉嫩的甜玉米,怎么像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姑娘被下放到了“窑道三场”,隔年就变成难以下咽的粗粮。  由于玉米面的供应量占到了口
期刊
2016年4月,我们从呼和浩特交通学校毕业的这班同学相约在古城西安,举行了“追忆青城岁月,品味长安情怀”的毕业20周年聚会。放在西安聚会是有原因的:学校合并且迁址,原校区一片烂尾无可寻痕迹;学生混样平平与老师几近失联,原地聚会也无点睛之笔;西安同学认真操办极尽负责,为四方之客相聚做实工作。我们班生源简单,主要来自京陕蒙新,纬度跨度不高,经度拉扯挺长。  当天,地域不同来者散零。我是中午抵达西安,古
期刊
夏日的黄昏总是长的,燥热一天的暑气在逼人的日头下,渐渐凉爽了下来。阳光透过树叶,像是洒了一地的碎金。我站在青山区文化路熟悉的五号街坊门口,看着一栋又一栋的高楼,忽然觉着从门口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人是那样的熟悉。  仿佛就在不久前,人们也是这般从这里走出,只不过那时的房子没有现在高。一排一排房屋,像是用格尺画好了尺寸,一样大一样窄,都是一个细小的走廊穿起一间厨房一个院落。  我的家就在这里。走廊里放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