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加深理解,情感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把情感教育喻为学校教育花园中最幽香的花朵。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从各个方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性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可以使学生在琅琅动听的诵读中激发情感,在驰骋千里的想象中放飞情感,在细细咀嚼的欣赏中品味情感,在舒缓流畅的笔端中抒发情感……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笔者在此略谈一、二。
  一、根据情感的感知性特点,加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些看得见、听得到的感性材料,创设立体的感知意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特别是发挥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增强其感知的强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触发,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把比较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简化为直观的形象,或以动漫、或以图片、或以配乐朗诵等多种手段的运用,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感知、理解课文。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可用课件出示志愿军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感人情境并辅以配乐朗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把学生的想象带入到那激动人心的岁月,创设出一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达到易于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二、根据情感的体验性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表明,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的体验是大不相同的,学生的情感往往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要达成某个情感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创设并凭借教育教学的情境,使学生读书则情倾于书,作文则情满于文。为此,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一)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以自身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追求,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对教师产生深厚的感情,才会乐于学习其传授的知识。其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建立教学相长的气氛,使师生之间在心灵相通、情感愉悦、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满足。再次,教师还要关注同学间健康的感情生活。因为学生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个体可以影响集体,集体可以改变个体。因此,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就会产生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集体感化力量——“团队精神”。
  (二)要优化时空教学环境
  从时间和空间上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结合有关特殊的时间讲解相关内容,并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学《春雨的色彩》《夏夜多美》《秋天的图画》《燕子》等课文,可同时开展与以上这些季节相关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使教学内容与时空有机结合。作文教学亦可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不同景物等从时间、空间上充分利用特定意义的人物、场所、环境,结合参访、观察、游览等形式,让学生在其景其情中有感而发,牢牢掌握教学内容。
  三、根据情感的差异性特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体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差异性这一特征,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如对待学习差的学生需要耐心和热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因;对性格内向或属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则需要细心,对其批评要讲究方法,注意场合;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在读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用真诚的诱导使每一颗求知的心灵都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以此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根据情感的实践性特点,注重情感的自身体验
  实践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实践作用。如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放手让学生认真地去通读文章,让学生自主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生活。这样,学生就会在那些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中去穿越历史、遨游太空;去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去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去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从而把握文中跳跃奔腾的感情激流,领略字里行间浮沉迟数的感情脉搏。这样,伴随着心志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背影》中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之情以及羚羊木雕上交织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及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必将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要提高课堂效率,最主要是要落实课前自主预习,只有把课前预习落实到位,才能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研讨,才能真正给课堂注入“活水”,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保证。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中国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引起各阶层关注。2006年5月正式公开发布的((20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学生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是主体与文本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心智活动。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
摘 要:“开放性题”其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创造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应注意多阅读、多收集、多积累有关数学开放性题的资料、信息,充分利用课本的习题,并将其改编成为开放性题,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开放性题,再进行开放性题的专题训练,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开放性;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由于数学开放性题是一种新题
新闻联播音乐声起,看看时间,发现电视、电脑、手表、挂钟、手机上的时间均不在一个点上,有的还偏差甚大,总之在使用过程中受内外很多因素影响,它们常常走不到一块儿。不管是摆幅的
“质疑”一词在百度百科中被解释为“利用证据,提出疑问,请人解答。”作为教学艺术的“质疑”自然也应遵循这个内涵。围绕质疑的三“环节”,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教研课、公开课,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让课堂质疑更为有效。  一、力求“精心前设”,为解疑积蓄能量  质疑不是空洞的提问,而是在一定的情境预设基础上的提问。有效的预设体现在其价值上,那种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来的预设,是没有思维价值的
一、方案概述ARP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项目(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简称ARP项目),是实现中国科学院科学的资源规划的信息系统工程。ARP所级项目解决方案是在对中国科学院业务
中国建设银行XX省分行(以下简称XX建行)下辖十多个地市行和300多个网点。由于日常业务繁忙,且企业机构的地理位置分散,各地市行IT人员很缺乏。现有模式下大量分散的客户端对整个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