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建中是一位在音乐领域备受瞩目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成就之高,为后人所敬仰。他先后创作了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1973年作,其中包括四首可独立演奏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和《翻身道情》)、《百鸟朝凤》(1973)、《梅花三弄》(1973)、《彩云追月》(1975)、《蝶恋花》(1976)等作品。尤其是他在钢琴改编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更是为文革时期处于低潮的钢琴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脉。他的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保持不变的民族性前提下,创新地发扬其特有的音乐风格两大方面。王建中用他深刻的民族情结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赋予中国作品新的历史的意义,揭开了中国民族音乐崭新的一页,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王建中 钢琴改编曲 陕北民歌 艺术特征
王建中是一位在音乐领域备受瞩目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成就之高,为后人所敬仰。尤其是他在钢琴改编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更是为文革时期处于低潮的钢琴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脉。究其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艺术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的民族性
(一)政治动荡的生活年代激发着不变的爱国思想
王建中的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创作具有中国本民族的本土特性,这主要源于其生活的年代和经历:王建中先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学习作曲和钢琴。2003年接受采访时王建中先生这样提到:“1958年毕业后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教了一年钢琴,后回到上海音乐学院,先在附中教了两年钢琴,然后又在大学为指挥系和民乐作曲理论专业教和声课程。两年后,学校搞“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运动,国外的钢琴作品受到限制,我又被调到钢琴系搞创作来充实教材,后来就一直在钢琴系。” 由于政治方面对于中国音乐发展的局限,王建中转而投入到中国作品改编曲以及其他一些体裁作品的创作中去。他先后创作了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1973年作,其中包括四首可独立演奏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和《翻身道情》)、《百鸟朝凤》(1973)、《梅花三弄》(1973)、《彩云追月》(1975)、《蝶恋花》(1976)等作品。
(二)地方特色的民歌音调的采用
他的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创作,大都以中国地方特色的音调为创作背景,深刻体现了中国本民族的地域特色,具有不变的民族特性:《翻身道情》就是一首根据陕北音调填词改编而成的作品,表现出生活在社会底层贫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烈赞美;又如《绣金匾》一曲,以甘肃等地的民歌为基础,加工改编而成。作品讲述了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将英雄的名字绣在金匾之上的故事,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意。这些作品都是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需要加以创编而成的,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
(三)宗旨性和文学性的标题,深刻的民族主题
王建中的中国作品改编曲延续使用了传统民歌的作品名称,使得作品的标题具体直接目的性,能够让听者直观地通过阅读标题就大致了解作品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翻身道情》一曲,如题所言,讲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故事,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特点,通过暗喻的手法,虚写山里开得红艳艳的鲜花,实写中国革命将中心转移到延安,从而奠定革命胜利基础这一历史壮举,表现出当时的人民对于这样的革命策略转变的拥护和支持。
这些具有宗旨性和文学性的标题,“把强大的音响之流引入一个可以规定思想的适当的河道”。 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也为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作了铺垫。
纵观他的这四首改编曲,都是在中国革命这个大背景下写成的。王建中生活的年代和当时的革命历史衍生出他对祖国的高度热爱,激发着他的写作热情。深刻的民族情结,让他不断地以此为动力,他的作品强烈激发着人民的斗志,鼓舞着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不懈战斗的决心。正是这样的爱国情思,铸就了王建中先生一生非凡的成绩。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同王建中先生的成功一样,只有立足本民族的传统,宣扬和发展本国的文化特色,才能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为世界所认可。
二、创新地发扬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当然,在保持深刻的民族性的前提下,王建中又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其特定的流派特征,具有开拓和创新性。
(一)线性的旋律音调,中国化的和声支撑。
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中,主题旋律的不断变幻再现是他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流畅的线条感将脍炙人口的旋律音调突出体现,抑扬顿挫的横向线条的写作使得作品更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王建中加入了中国化的和声支撑,丰富了织体手法的运用,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配合上适当的节奏和音型,主题音调的线性旋律感更加突显,二者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来看,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引子、主题乐段、对比乐段、高潮乐段、尾声等七个乐段,不同的乐段,根据乐段主题思想表达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织体、节奏和主旋律的写作手法以表现各乐段的主题乐思。经过思绪飘渺的引子之后进入第一次主题音乐的呈现,这个乐段由于初次展现,整个基调以清新、质朴为主,所以作者将单音的线性主题旋律和同音的和声支撑作为主要的手法,显得恰到好处。而中部的对比乐段,感情基调突然上升至热烈、激情,所以采用了柱式和弦以加大力度、加强表现力、增强整体的气势效果,节奏也以不稳定的附点八分音符为主,配合上指尖直接的触键感,衬托出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感情风貌。
王建中的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中的四首作品都采用了民族调式进行写作,表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特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F商调式,《军民大生产》为D商调式,作品《绣金匾》为♭B商调式,《翻身道情》为♭E徵调式。四首作品在追求线性的民族调式主题基础上,根据作品的需要配合以钢琴化的织体和和声支撑,表现出单旋律民歌所未能表达出的丰满的效果。《翻身道情》中四度到八度的大跳音程体现了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军民大生产》中,二度和弦的采用体现了中国化和声的特色,颠覆了西洋和声三度叠置的基本法则,用动力性的不协和音程反映出解放区人民生产劳动的热烈情景。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创作,基本上都注重横向线条和纵向和声织体的相互配合,综合乐思的发展,使作品达到的完美的境地:既保留了传统民歌的音调,显示出旋律线条的情感特色,使得作品经久不衰;又辅助以恰当的支撑,既避免了过分立体化的趋势,又丰富了民歌的单音旋律,使得横向线条更显示出其迷人的音色。兼顾二者的共同作用性,使作品彰显出明快的丝线般的流畅感。
(二)装饰性音组的大胆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发声的创新性模拟。
适量装饰音的使用,可以起到点缀和丰富主干音的音乐效果,既使作品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和具体化,又增强和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把装饰性音组看做是美味佳肴中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品,在整个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作品中,倚音、震音、颤音、波音等装饰性音组的使用丰富多样。如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引子和尾声部分就大胆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组。
引子见谱例1:
尾声见谱例2:
又如作品《翻身道情》中,波音的使用传达出流畅、亲切的感情,作品的情感通过如水般波音的呈现显得更加细腻、逼真。见谱例3:
再如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颤音的使用润色了旋律,使其更富色彩感。见谱例4:
改编曲中,王建中不仅巧妙地采用了装饰性音组进行创编,还创新性地模拟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声甚至对人声进行大胆模仿。作品《军民大生产》中出现的“呀么嗒嗨”、“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嗨” 等衬词在改编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细致、形象地模拟了军民劳动时的吆喝声。这些别样的设计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场景,增加了作品的意趣。
王建中还将民族乐器音调巧妙地运用到钢琴改编曲中,使人通过拟音产生有形的联想。如作品《绣金匾》中就出现了模仿古筝演奏技法的装饰音,巧妙的拟音技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有其独特的民族韵味。见谱例5:
(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追求多层次的音乐发展和循序渐进的音乐表现。
尊重原著,是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谈及有关改编曲是“二度创作”的成果时,王建中说:“肯定要尊重作曲家的本意,否则就没有标准了。古老的和现代的,都要根据创作的背景和作品本身来判断,音乐本身是最重要的。” 本着这一原则,王建中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前提下,成功地创作了大量的中国作品改编曲。
而这些改编曲,大多遵循追求多层次的音乐发展和循序渐进的音乐表现的方法进行创作。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表及里、由内到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王建中秉承这样的客观规律,将这些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运用到中国作品改编曲的创作中去,从单薄的旋律音调和简易的和声支撑,到激情的乐思起伏和复杂的织体变化,作品经历了反复主题、迂回进行的过程。
拿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来看,正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展开乐思,最后将作品推向极致的高潮,再进入宽广的、开阔的境界。这种多层次的音乐发展和循序渐进的手法充分展示出了作品原有的传统韵味和意境,并使这一传统作品在音乐表现等各方面得到了提炼和升华,同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作品《军民大生产》也是多层次渐进的典型。原曲中,相同的主题音调经过五段歌词的变体呈现;改编曲则通过单主题的六次变奏,展现出一幅军队和人民在解放区开荒地,大生产的劳动场景,人们用实际劳动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多段的主题变奏,由易到难,依次呈现,很好地达到了追求多层次的音乐发展和循序渐进的音乐表现的效果。
综上所述,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保持不变的民族性前提下,创新地发扬其特有的音乐风格两大方面。王建中用他深刻的民族情结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赋予中国作品新的历史的意义,揭开了中国民族音乐崭新的一页,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期刊文献:
1、魏廷格.论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1999,(2).
2、宋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访王建中先生.钢琴艺术,2004年04期.
3、杨文.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音乐探索,2005年1月.
4、张怡.浅述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点.齐鲁艺苑,2005年第三期.
5、汪在东.钢琴独奏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交响性分析.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
6、李洪玲.陈培勋的钢琴创作成就从何而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7、林嘉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研究,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7月第7期.
8、丁菲菲.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的艺术特色.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
专著文献:
1、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第43页.
2、王建中陕北民歌四首:钢琴独奏曲正谱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3、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论文集:
1、魏廷格.音乐文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电子文献:
1、http://www.gangqinpu.com/html/597.htm
2、http://www.cpiano.com/?action-model-name-yuepu-itemid-599.html
3、http://www.gangqinpu.com/html/3358.htm
4、http://baike.baidu.com/view/2263780.htm
关键词:王建中 钢琴改编曲 陕北民歌 艺术特征
王建中是一位在音乐领域备受瞩目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成就之高,为后人所敬仰。尤其是他在钢琴改编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更是为文革时期处于低潮的钢琴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脉。究其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艺术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的民族性
(一)政治动荡的生活年代激发着不变的爱国思想
王建中的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创作具有中国本民族的本土特性,这主要源于其生活的年代和经历:王建中先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学习作曲和钢琴。2003年接受采访时王建中先生这样提到:“1958年毕业后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教了一年钢琴,后回到上海音乐学院,先在附中教了两年钢琴,然后又在大学为指挥系和民乐作曲理论专业教和声课程。两年后,学校搞“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运动,国外的钢琴作品受到限制,我又被调到钢琴系搞创作来充实教材,后来就一直在钢琴系。” 由于政治方面对于中国音乐发展的局限,王建中转而投入到中国作品改编曲以及其他一些体裁作品的创作中去。他先后创作了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1973年作,其中包括四首可独立演奏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和《翻身道情》)、《百鸟朝凤》(1973)、《梅花三弄》(1973)、《彩云追月》(1975)、《蝶恋花》(1976)等作品。
(二)地方特色的民歌音调的采用
他的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创作,大都以中国地方特色的音调为创作背景,深刻体现了中国本民族的地域特色,具有不变的民族特性:《翻身道情》就是一首根据陕北音调填词改编而成的作品,表现出生活在社会底层贫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烈赞美;又如《绣金匾》一曲,以甘肃等地的民歌为基础,加工改编而成。作品讲述了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将英雄的名字绣在金匾之上的故事,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意。这些作品都是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需要加以创编而成的,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
(三)宗旨性和文学性的标题,深刻的民族主题
王建中的中国作品改编曲延续使用了传统民歌的作品名称,使得作品的标题具体直接目的性,能够让听者直观地通过阅读标题就大致了解作品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翻身道情》一曲,如题所言,讲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故事,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特点,通过暗喻的手法,虚写山里开得红艳艳的鲜花,实写中国革命将中心转移到延安,从而奠定革命胜利基础这一历史壮举,表现出当时的人民对于这样的革命策略转变的拥护和支持。
这些具有宗旨性和文学性的标题,“把强大的音响之流引入一个可以规定思想的适当的河道”。 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也为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作了铺垫。
纵观他的这四首改编曲,都是在中国革命这个大背景下写成的。王建中生活的年代和当时的革命历史衍生出他对祖国的高度热爱,激发着他的写作热情。深刻的民族情结,让他不断地以此为动力,他的作品强烈激发着人民的斗志,鼓舞着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不懈战斗的决心。正是这样的爱国情思,铸就了王建中先生一生非凡的成绩。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同王建中先生的成功一样,只有立足本民族的传统,宣扬和发展本国的文化特色,才能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为世界所认可。
二、创新地发扬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当然,在保持深刻的民族性的前提下,王建中又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其特定的流派特征,具有开拓和创新性。
(一)线性的旋律音调,中国化的和声支撑。
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中,主题旋律的不断变幻再现是他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流畅的线条感将脍炙人口的旋律音调突出体现,抑扬顿挫的横向线条的写作使得作品更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王建中加入了中国化的和声支撑,丰富了织体手法的运用,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配合上适当的节奏和音型,主题音调的线性旋律感更加突显,二者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来看,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引子、主题乐段、对比乐段、高潮乐段、尾声等七个乐段,不同的乐段,根据乐段主题思想表达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织体、节奏和主旋律的写作手法以表现各乐段的主题乐思。经过思绪飘渺的引子之后进入第一次主题音乐的呈现,这个乐段由于初次展现,整个基调以清新、质朴为主,所以作者将单音的线性主题旋律和同音的和声支撑作为主要的手法,显得恰到好处。而中部的对比乐段,感情基调突然上升至热烈、激情,所以采用了柱式和弦以加大力度、加强表现力、增强整体的气势效果,节奏也以不稳定的附点八分音符为主,配合上指尖直接的触键感,衬托出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感情风貌。
王建中的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中的四首作品都采用了民族调式进行写作,表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特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F商调式,《军民大生产》为D商调式,作品《绣金匾》为♭B商调式,《翻身道情》为♭E徵调式。四首作品在追求线性的民族调式主题基础上,根据作品的需要配合以钢琴化的织体和和声支撑,表现出单旋律民歌所未能表达出的丰满的效果。《翻身道情》中四度到八度的大跳音程体现了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军民大生产》中,二度和弦的采用体现了中国化和声的特色,颠覆了西洋和声三度叠置的基本法则,用动力性的不协和音程反映出解放区人民生产劳动的热烈情景。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创作,基本上都注重横向线条和纵向和声织体的相互配合,综合乐思的发展,使作品达到的完美的境地:既保留了传统民歌的音调,显示出旋律线条的情感特色,使得作品经久不衰;又辅助以恰当的支撑,既避免了过分立体化的趋势,又丰富了民歌的单音旋律,使得横向线条更显示出其迷人的音色。兼顾二者的共同作用性,使作品彰显出明快的丝线般的流畅感。
(二)装饰性音组的大胆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发声的创新性模拟。
适量装饰音的使用,可以起到点缀和丰富主干音的音乐效果,既使作品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和具体化,又增强和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把装饰性音组看做是美味佳肴中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品,在整个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作品中,倚音、震音、颤音、波音等装饰性音组的使用丰富多样。如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引子和尾声部分就大胆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组。
引子见谱例1:
尾声见谱例2:
又如作品《翻身道情》中,波音的使用传达出流畅、亲切的感情,作品的情感通过如水般波音的呈现显得更加细腻、逼真。见谱例3:
再如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颤音的使用润色了旋律,使其更富色彩感。见谱例4:
改编曲中,王建中不仅巧妙地采用了装饰性音组进行创编,还创新性地模拟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声甚至对人声进行大胆模仿。作品《军民大生产》中出现的“呀么嗒嗨”、“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嗨” 等衬词在改编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细致、形象地模拟了军民劳动时的吆喝声。这些别样的设计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场景,增加了作品的意趣。
王建中还将民族乐器音调巧妙地运用到钢琴改编曲中,使人通过拟音产生有形的联想。如作品《绣金匾》中就出现了模仿古筝演奏技法的装饰音,巧妙的拟音技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有其独特的民族韵味。见谱例5:
(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追求多层次的音乐发展和循序渐进的音乐表现。
尊重原著,是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谈及有关改编曲是“二度创作”的成果时,王建中说:“肯定要尊重作曲家的本意,否则就没有标准了。古老的和现代的,都要根据创作的背景和作品本身来判断,音乐本身是最重要的。” 本着这一原则,王建中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前提下,成功地创作了大量的中国作品改编曲。
而这些改编曲,大多遵循追求多层次的音乐发展和循序渐进的音乐表现的方法进行创作。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表及里、由内到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王建中秉承这样的客观规律,将这些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运用到中国作品改编曲的创作中去,从单薄的旋律音调和简易的和声支撑,到激情的乐思起伏和复杂的织体变化,作品经历了反复主题、迂回进行的过程。
拿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来看,正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展开乐思,最后将作品推向极致的高潮,再进入宽广的、开阔的境界。这种多层次的音乐发展和循序渐进的手法充分展示出了作品原有的传统韵味和意境,并使这一传统作品在音乐表现等各方面得到了提炼和升华,同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作品《军民大生产》也是多层次渐进的典型。原曲中,相同的主题音调经过五段歌词的变体呈现;改编曲则通过单主题的六次变奏,展现出一幅军队和人民在解放区开荒地,大生产的劳动场景,人们用实际劳动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多段的主题变奏,由易到难,依次呈现,很好地达到了追求多层次的音乐发展和循序渐进的音乐表现的效果。
综上所述,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保持不变的民族性前提下,创新地发扬其特有的音乐风格两大方面。王建中用他深刻的民族情结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赋予中国作品新的历史的意义,揭开了中国民族音乐崭新的一页,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期刊文献:
1、魏廷格.论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1999,(2).
2、宋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访王建中先生.钢琴艺术,2004年04期.
3、杨文.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音乐探索,2005年1月.
4、张怡.浅述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点.齐鲁艺苑,2005年第三期.
5、汪在东.钢琴独奏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交响性分析.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
6、李洪玲.陈培勋的钢琴创作成就从何而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7、林嘉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研究,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7月第7期.
8、丁菲菲.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的艺术特色.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
专著文献:
1、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第43页.
2、王建中陕北民歌四首:钢琴独奏曲正谱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3、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论文集:
1、魏廷格.音乐文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电子文献:
1、http://www.gangqinpu.com/html/597.htm
2、http://www.cpiano.com/?action-model-name-yuepu-itemid-599.html
3、http://www.gangqinpu.com/html/3358.htm
4、http://baike.baidu.com/view/2263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