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最基础、最前期,群众最关注、感受最切实的是生活环境问题,包括居住的房屋、周边的环境、方便的程度、城镇的管理等。县及县以下的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是最基础的,也是城镇化水平提升的难点所在,更是希望所在。就目前看,县及县以下的城镇,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以下城镇更像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大杂院。
这些城镇,只要是建国后新建的,特别是在上一轮小城镇建设浪潮上新建的城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当初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规划,这些城镇的居民房屋都是沿路修建的,图的就是方便,再加上也无财力投入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顺路布局,因为电力都是沿路而架设的。
这样一来,过去都是当路的街道,现在成了阻挡城镇有序发展的障碍。在很多地方,就出现了老城改造与新城发展之间的矛盾。往往老城改造矛盾多、成本高、难度大、效益低、形象差,不少地方政府就绕开老城建新城,美其名曰“老城保护”,其实这样的所谓“老城”大多数是没有什么保护的价值的,留下这么个老的大杂院,就连来人安排活动都是绕道而行,因为这会给自己创造的政绩抹黑的。
虽说现在的一些农民进入了城镇,但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没有随着进入城镇而改变,很多人家仍然还像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一样,想干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想法来。搬家进城,有一些物件进入新家不像样,丢弃了又可惜,就在小区里、公寓楼道内找个地方一堆,放的时间一长,还能发展成为一个违章搭建。
见到花圃,就能挖上几锹,载上几棵葱,点上几粒豆,种上一片菜,时间不长,花圃就变菜地了。只要有地方,各自都会自由而无穷地发展,置办一个笼子,养鸡鸭鹅家禽的,甚至搭建小房子养猪的。新的大杂院也就产生了。
由于早期没有规划,近期管理不严,缺少城镇管理的执法权,小城镇的秩序大多数比较混乱。在主要街道上逢集,看似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实际上是交通困难,居民出行不便,怨言多多。
当街门面房的经营户,摊点外溢,占道经营,甚至在门面房外搭建新的遮雨棚、遮阳伞,直接影响行人通行,有的干脆占下了人行道,把行人挤到了机动车道上通行,交通安全隐患多多。
公共空间被占用的现象极为严重,清理难度特别大,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冲突,于是,公共空间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举报就不会去主动找麻烦,即使有举报也是和稀泥。这样,就让一个城镇变成了一个规模不断扩大的大杂院。
进入城镇以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每一家、每个人都应该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照顾他人的感受,否则邻里之间、楼上楼下之间就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
听说过一个闹到派出所的生活琐事。一户人家买房进城,做点小生意,早上起得早,中午和晚上回来都比较迟。每天早上出摊前,要把孩子叫起来,怕孩子睡过了,耽误了上学,孩子贪睡难起,于是拍桌子动板凳,大呼小叫,上下左右邻居都无法再睡了;中午回家又相当迟,乒乒乓乓,有午睡习惯的邻居又无法入睡了;晚上回来迟还要督促孩子学习,吵吵闹闹一个晚上,加上一家人还像过去一样,哪怕是高跟鞋进门不换鞋,动桌椅板凳靠拖,孩子在家里拍球等等,周围邻居纷纷上门打招呼、提意见,甚至有的还送去拖鞋让他们进门换上,他觉得周围邻居都欺负他家,瞧不起人,不仅不改,还变本加厉,逼得邻居打了110。派出所出警调处不成,只得带回派出所处理。大杂院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进入城镇后也必须改变。
城镇有大有小,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程序、制度、规章都是一样的,发展的规律也是一样要遵循的,譬如:规划需先行,没有规划绝不建设;建设要有序,根据发展的需要、财政的实力,先急后缓,逐步推进,防止摊大饼;管理必从严,不能以和谐、稳定为借口,牺牲整体利益,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教育引导不能忘,要正确面对当地人口素质的实际,不能仅仅满足于农民变市民的身份变化,要更加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变、理念的更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有强行入轨的硬性规定,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循循善诱。
这些城镇,只要是建国后新建的,特别是在上一轮小城镇建设浪潮上新建的城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当初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规划,这些城镇的居民房屋都是沿路修建的,图的就是方便,再加上也无财力投入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顺路布局,因为电力都是沿路而架设的。
这样一来,过去都是当路的街道,现在成了阻挡城镇有序发展的障碍。在很多地方,就出现了老城改造与新城发展之间的矛盾。往往老城改造矛盾多、成本高、难度大、效益低、形象差,不少地方政府就绕开老城建新城,美其名曰“老城保护”,其实这样的所谓“老城”大多数是没有什么保护的价值的,留下这么个老的大杂院,就连来人安排活动都是绕道而行,因为这会给自己创造的政绩抹黑的。
虽说现在的一些农民进入了城镇,但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没有随着进入城镇而改变,很多人家仍然还像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一样,想干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想法来。搬家进城,有一些物件进入新家不像样,丢弃了又可惜,就在小区里、公寓楼道内找个地方一堆,放的时间一长,还能发展成为一个违章搭建。
见到花圃,就能挖上几锹,载上几棵葱,点上几粒豆,种上一片菜,时间不长,花圃就变菜地了。只要有地方,各自都会自由而无穷地发展,置办一个笼子,养鸡鸭鹅家禽的,甚至搭建小房子养猪的。新的大杂院也就产生了。
由于早期没有规划,近期管理不严,缺少城镇管理的执法权,小城镇的秩序大多数比较混乱。在主要街道上逢集,看似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实际上是交通困难,居民出行不便,怨言多多。
当街门面房的经营户,摊点外溢,占道经营,甚至在门面房外搭建新的遮雨棚、遮阳伞,直接影响行人通行,有的干脆占下了人行道,把行人挤到了机动车道上通行,交通安全隐患多多。
公共空间被占用的现象极为严重,清理难度特别大,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冲突,于是,公共空间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举报就不会去主动找麻烦,即使有举报也是和稀泥。这样,就让一个城镇变成了一个规模不断扩大的大杂院。
进入城镇以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每一家、每个人都应该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照顾他人的感受,否则邻里之间、楼上楼下之间就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
听说过一个闹到派出所的生活琐事。一户人家买房进城,做点小生意,早上起得早,中午和晚上回来都比较迟。每天早上出摊前,要把孩子叫起来,怕孩子睡过了,耽误了上学,孩子贪睡难起,于是拍桌子动板凳,大呼小叫,上下左右邻居都无法再睡了;中午回家又相当迟,乒乒乓乓,有午睡习惯的邻居又无法入睡了;晚上回来迟还要督促孩子学习,吵吵闹闹一个晚上,加上一家人还像过去一样,哪怕是高跟鞋进门不换鞋,动桌椅板凳靠拖,孩子在家里拍球等等,周围邻居纷纷上门打招呼、提意见,甚至有的还送去拖鞋让他们进门换上,他觉得周围邻居都欺负他家,瞧不起人,不仅不改,还变本加厉,逼得邻居打了110。派出所出警调处不成,只得带回派出所处理。大杂院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进入城镇后也必须改变。
城镇有大有小,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程序、制度、规章都是一样的,发展的规律也是一样要遵循的,譬如:规划需先行,没有规划绝不建设;建设要有序,根据发展的需要、财政的实力,先急后缓,逐步推进,防止摊大饼;管理必从严,不能以和谐、稳定为借口,牺牲整体利益,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教育引导不能忘,要正确面对当地人口素质的实际,不能仅仅满足于农民变市民的身份变化,要更加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变、理念的更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有强行入轨的硬性规定,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循循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