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磅礴的革命力量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h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萍乡,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是传统光荣、基因鲜红的工运摇篮。这里曾经发生过无数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按照省委有关全省党史部门注重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的要求,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萍乡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萍乡市史志工作办公室联合编写了《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萍乡红土地上的经典革命故事》(以下简称《革命故事》)。这是一部再现革命历史、还原红色记忆的寻根问源之作,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时代呼唤的励志、传承之作。《革命故事》传递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坚守着党对人民的承诺,也承载着编者内心的丝丝期许。
   《革命故事》贯穿始终的“初心”凸显信仰的坚定力量
   《革命故事》编著过程中,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广搜素材,全力将典藏于史、埋藏于心的红色故事挖掘出来,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精选了70篇。整书分“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务实担当”“奉献牺牲”“纪律规矩”“清正廉洁”六大类,以“初心”为主线,将其融为一个整体。篇篇故事渗透着革命者的初心和热血。刘少奇夫妇为了革命工作,毅然送子,舍小家为大家;“一根枪支开辟红色地区在今岁,万民团结推翻黑暗统治属当年”,莲花县赤色队成立伊始,朱亦岳心潮澎湃写下新春联;“我们都要当红军”,年纪偏小的余波生多次申请参军终如愿,彰显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红军战士用两块真银洋换假银洋,不能让老百姓吃亏;苟玉嫂有勇有谋,机智保护红军伤员,这是深植于人民心中的力量根基。刘少奇株洲采买俱乐部大厦屋柱,因被蛀虫咬了几个小洞而重新挑选;李立三坚守安源,大义凛然与路矿当局谈判;红“小鬼”假扮缝衣学徒送信,昭示的是敢于亮剑的无畏担当。朱绳武宁死不投降,坦然笑称“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贺清亮被捕牺牲,用自己的名字写下绝命诗明志,展现的是革命者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朱绳武带头到外公家开仓济贫;“决不能让一个叛徒跑掉”,中共安源市委处决叛徒,保证秋收起义顺利进行;工人的枪绝不对准农民,表明的是共产党人强烈的纪律和规矩意识。“不要给我帮倒忙”,刘少奇执意让亲哥哥下井做拖煤工人;吸剩的烟头从不乱丢掉,刘少奇用纸卷着烟头吸,彰显的是革命者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革命故事》在明确“初心”主题、突出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注重故事讲述本身应有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故事细节和文字表述上精雕细琢,意在增强读者在阅读中良好的感观体验。我们秉着以真传神、以事言理、以简代繁的理念,力图讲透红色故事,不刻意作气氛渲染,而以真情实感来向读者娓娓道来,让故事人物活起来,引起读者与故事人物的共情共鸣,从而留下些许思考和启迪。在表述上,我们将每篇故事精简至千字左右,叙事言理,以叙代议,言简意赅。每篇故事都有副标题,对故事进行精炼概括,吸引读者读下去;每篇故事都配有一副老照片或新插图,拉近读者与历史的距离,使读者置身于历史之中,增加阅读的厚度;每篇故事都有红色字体标注的重要语句,便于读者捕捉故事的重要信息,触发读者的想象力,延伸阅读的宽度。这是《革命故事》编著的初心与坚持。
   《革命故事》傳承着红色基因的顽强生命力
   回望峥嵘岁月,萍乡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作的重点区域。中国共产党先进代表、领袖人物毛泽东曾十次来萍乡和安源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探索。1922年,毛泽东和刘少奇、李立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全国绝无而仅有”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其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路矿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中国共产党在安源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了安源儿童团,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少年儿童组织的先河;开办了最早的党校——中共安源地委党校;建立了我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源支部;等等。中共中央誉安源为“无产阶级的大本营”。
   萍乡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27年9月,毛泽东在安源召开军事会议,对秋收起义军事行动进行了部署。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各县农民自卫军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血战几百里,功绩卓著。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在莲花县宾兴馆召开前委会议,作出了向井冈山进军的伟大战略决策,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以星火燎原之势取得了最终胜利。
   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在萍乡得以实践和启航,萍乡也承载着我们党史人回望峥嵘读初心的光荣和使命。《革命故事》的初衷即是把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萍乡红土地上的经典革命故事发掘出来、征集上来、讲述开来、传承下来,再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初心和使命在萍乡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让萍乡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了解萍乡历史,传承萍乡红色基因,让革命火种在新一代党员干部心中熊熊燃烧。一个故事记载的是一个鲜活的历史片段,每个故事既单独成篇,一连串故事又完整成章,串起了萍乡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脉络。从安源工运,到秋收起义,到宾兴馆前委会议指兵井冈山,萍乡发生了数个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在这每一个历史事件中,又存在着无数革命先辈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作出的自我努力和选择,这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片段,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萍乡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脉络变得更加鲜明而丰满。
   通过《革命故事》来触摸历史,感知历史,与历史对话,被历史感动,为历史自豪,是《革命故事》编著一以贯之的主基调。为了突出故事本身强烈的感染力,提高编撰人员敏锐的感应力,在编著《革命故事》的过程中,我们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组织编撰人员重走秋收起义路线,深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莲花一支枪纪念馆等地实地调研,以此来激发编撰人员对历史沧桑感同身受的参与感和与故事人物同喜同忧的冲动感。我们踏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当年走过的路线,我们走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一幕幕历史情景在脑海浮现。看着《毛泽东去安源》油画,仿佛看到青年毛泽东下安源煤井,对辛苦劳作、浑身黑不溜秋却道是命苦的矿工讲述“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团结起来闹革命——毛泽东安源播火种”的故事,就是在这次体验中挖掘出来的。“工人是世界的主人——李立三在安源创办工人夜校”的故事,是在参观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旧址时整理出来的。“卢德铭血战山口岩”的故事是在芦溪瞻仰卢德铭烈士纪念碑的时候整理出来的。在追寻先辈的革命足迹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力量,触摸到红色的炽热与温暖,心灵深处喷发出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渴求与期冀。    《革命故事》彰显红色安源的精神伟力
   安源是萍乡一张响亮的红色名片,安源精神是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直接发动和指挥下,通过工人斗争,逐渐积累、凝结而成的一种安源工人阶级的先进群众意识,被高度概括为“义无反顾,团结奋斗,依靠群众,敢为人先”。安源精神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凝聚的红色文化,是萍乡人民引以为荣的精神财富,更是现阶段萍乡努力实现“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的精神源泉。
   安源工人运动,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传承着红色安源的革命精神。谈判代表刘少奇在敌人要将他“砍成肉泥”的威胁面前,无所畏惧,针锋相对;安源矿工24小时轮流挖地道,助北伐军攻武昌;搞革命不是贪图享受,朱少连不惧昔日同学的利诱威逼,“义无反顾”。毛泽东下矿井考察,用小石子打比方,教育安源工人要团结。罢工胜利庆祝大会上,一万余工友从四面八方涌进会场,高呼“工人万岁”“罢工胜利万岁”,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打破包工制、提高工人待遇,成立劳动介绍所为失业工人解决就业问题。刘少奇为工人当家做主:“以后大家有什么事,来找俱乐部就是。”李立三带领几位先进团员面对着用红纸做成的党旗宣誓入党,成立中共安源支部。
   安源精神是安源工运时期的产物,是由鲜活的人和具体的事铸就而成,是有血肉、有骨骼的真实存在,并不是空泛的概念、口号。《革命故事》意在将安源精神通过一篇篇具体的、生动形象的红色故事传播开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胜有声。
   《革命故事》传颂着共产党人根植于内心的党性魅力
   “抓错了,就释放!”彭德怀对来找儿子的老人如是说。原来老人家的儿子被误认成资本家抓了起来,彭德怀看了其带来的安源苏维埃政府的证明,立即道歉放人,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对红军有什么意见,可经常写信提出,我们是可以改正缺点和错误的。”《“马上放人”——彭德怀有错就改》的故事,揭示了当年红军勇于承认错误,有错必改,军民之间休戚与共的鱼水情深。
   危难时刻、生死关头,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向死而生。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子女,但是他们的内心更多地承载着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蕴藏着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党性的力量。秋收起义失利后,总指挥卢德铭在山口岩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英勇牺牲,毛泽东痛惜不已:“还我卢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革命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和战友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令人心生敬佩。革命形势低迷、士兵情绪低落,毛泽东紧急召开高滩行军会议,总结经验教训,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的道路。每每提起此次会议,党史人总会想起“高滩不‘散摊’”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在革命危急时刻,共产党人及时从失败教训中作出正确决策,始终保持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这样的事例在《革命故事》中比比皆是。山区红军医院中,40多名伤员共享一张牛皮,还你推我让、苦中作乐说道:“吃着牛皮闹革命,再苦再累也决不回头!”安源儿女抢运烈士遗体,群情激昂地高呼:“黄静源精神不死!”钟邦武在狱中发出“誓将忧愁之泪水换为猛烈之巨焰”的呼号,这是共产党人从内心喷涌而出的铮铮誓言。萍乡“刘胡兰”颜清珍惨遭敌人割去双乳,正气凛然、坚贞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肩挑背扛、日行百里,蓝福光用血肉之躯筑起红色交通线。张维在走向弄场16华里的路上,留下的是一长串鲜红血脚印,他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他们为信仰而战,为理想献身。他们站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萍乡党员干部的心中。
   革命年代虽已远去,鲜活细节却通过《革命故事》扑面而来。《革命故事》力求历史的真实性、厚重感,也着重再现斑斓的故事色彩。毛泽东安源考察,住设备最简陋、价格最便宜的刘和盛饭店,令工人诧异;刘少奇“只拿15元生活费”,与工人同甘共苦;李立三在安源创办工人夜校,教授“工人是世界的主人”的道理,照亮了安源工人前进的道路;刘燕玉为保护红军财物,隐居深山老林数月之久;王麓水胆大心细,巧用“空城计”掩护主力部队;陈毅斗智斗勇与国民党莲花县长谈判,促使改编集训工作顺利进行;王毅巧与看守周旋,成功给被关押的安源教师送饭。在编著过程中,每每都被这些故事的细节深深感动,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希冀读者能与我们一起來感受故事人物的喜与忧,传唱这共产党人根植于内心的党性修养。
   将沉寂于历史长河中的红色故事挖崛出来,予以保存宣传,是极其必要和极有价值的,是在向革命年代致敬。《革命故事》为萍乡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最真实的党史读物、最生动的红色教材,它是革命先辈们留下来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我们向读者荐读《革命故事》这部书。手捧《革命故事》与读者一起品读,乃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仿佛革命先辈站在我们面前,询问我们党员干部有没有像刘少奇“只拿15元生活费”那样一身正气,不谋私利,经得起考验;有没有像卢德铭为掩护部队英勇牺牲那样无私忘我,心中只有革命大业;有没有像山区医院里40多个伤员共享一张牛皮那样,吃得了苦,耐得了寒,团结一心,与党的事业共进退……
   从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唯愿厚重的历史、难忘的记忆,化作激励后人前行的不竭动力,激发出无愧于时代的责任担当,凝结成拼搏奋进的豪情干劲,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成效,谱写出中国梦的萍乡美好篇章。
   (作者系江西省萍乡市史志办主任)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其他文献
1948年初,严冬寒气咄咄逼人。土地改革中的那种“左”倾寒流严重袭击太岳区。当时,如果谁要敢于同中央大员康生、陈伯达在晋绥边区推行的那套对地主富农扫地出门、乃至斩尽杀绝的极“左”做法相抗衡,甚至不执行,那天大的“政治帽子”必然会向你头上压来。  1948年1月初,中共太岳区党委在设在阳城县坪头村的区党委党校举行全区“反奸清算对敌斗争大会”,会期半个月。来自太岳全区各地、县的党政领导干部500余人参
期刊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和“江西要在脱贫攻坚中领跑”的重要指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是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带领全省人民合力攻坚,取得了江西减贫史上的最好成就,为今年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本刊从本期开始陆续推出部分贫困县(市)脱贫攻坚的系列纪实文章,客
期刊
随着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上的优异表现,近来,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国际社会对此多有赞赏。在这方面,全程跟踪、参与、见证了这一切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的评价应该最具代表性——“中方行动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中国体制之有力和中国举措之有效世所罕见,令人敬佩”“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中国采取的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措施令人鼓舞,尽管付出
期刊
2019年12月12日,是父亲曾山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父亲是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党中央曾高度评价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忠于党,忠于人民,艰苦朴素,联系群众,努力工作,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再次来到八宝山革命陵园祭奠我们的父亲,表达我们的思念和挚爱。凝望着苍松翠柏前父母栩栩如生的铜像,我们热泪盈眶、万分激动。
期刊
不期而遇,心系所属    1938年1月。香港。  一对阔别了四年零四个月的沪上恋人,终于异地重逢。几天后的1月11日,他们的婚礼在香港举行。至此,这对新人喜结连理,从而演出了一曲令后人有口皆碑的恩爱佳话。  ——这对珠联璧合的新人,便是廖承志和他的夫人经普椿。  其实,廖承志与他的这位新婚夫人经普椿的最初见面,仅只是一次极其平常的偶然相遇。然而,恰恰就是这次不期而遇,给经普椿留下了终身难忘的一幕
期刊
“可爱的中国——方志敏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继在延安、武汉、三亚、广州、南京等地成功举办后,近日与“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主题展联袂在珠海市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有一件84年前的特别文物首度公开亮相。那是一本出版于1935年2月15日的期刊《老实话》,第五十六、第五十七期合刊。在刊物封面内页上,同时登载了毛泽东、朱德及方志敏等人的照片。有关党史研究专家对这件特别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详尽
期刊
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举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军事政策制度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是对我军的一次制度性重构,关系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关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强化使命担当,强化系統集成,强化创新突破,强化军地合力,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凝心聚力实施改革
期刊
2020年是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9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唯实求真的寻乌调查精神,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等主办,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寻乌县委、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
期刊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省委党史研究室,向辛勤耕耘在党史战线上的同志们,向关心支持我省党史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新年祝福!  峥嵘岁月凝聚奋进力量。2018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我省党史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懈抓好理论武装,牢固树立“四个意
期刊
江西高安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党的历史上,高安涌现了早期传播革命思想的聂思坤,“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领队人熊尚林,走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的30位女红军之一的李建华,较早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外经贸部常务副部长的贾石,“不忘留学是公费”的爱国教育家、科学家吴有训,曾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和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及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作过的傅清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过北伐战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