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岁,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可以算是黄金年龄的开始,而80后人群中最大的,不过刚30岁出头。但近来很多人都会对着网上流传的一张长长的清单来判断自己是否得了一种病,一种从未出现在病理学或是心理学著作上的病——“初老症”。
这个词源自年初一个在网上热播的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剧中讲述了一位刚刚步入30岁的女孩与“特殊朋友”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每集开头都会呈现一条初老症状,全剧13条。剧中女主角程又青几乎是初老症重症患者:枕头和电脑旁边=总是堆着各式各样的风油精等提神药;总是喜欢记下很多密码或者字符来提醒自己,但是又会经常忘记它们所代表的意思;当公司里年龄较小的同事叫她姐姐时,她心中总是愤怒异常……
如此情节,自然引起了众多80后观众的共鸣。收藏发条玩具、穿梅花牌运动服、飞跃牌球鞋、去教室主题的餐厅吃饭、他们晒着小时候在照相馆拍的同样背景的照片等等已持续几年的集体怀旧行为所透露出的对于年岁问题的担心,在此刻转变成为一种 “心病”。
在新浪网一项针对“初老症”的投票中,66%的参与者认为自己已经处于“疑似初老症”状态。而在各指标中,“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摊肉”荣登症状榜首,而“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与几率逐渐降低”、“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则分列第二、第三位。
据专家分析,年轻人认为自己罹患“初老症”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面对日益增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缺乏理性的认知以及掌控和缓解压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我们又缺乏合理的目标,充满了迷惑和不甘。而此种种,均会使心理负担加重,如长期不能得到处理或者释放,就可能自认为出现“初老症”。不过也有专业心理医师表示,这其实也可以简单地归类于亚健康状态。
当然,凡事都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如果像有的微博网友发表的言论来解读,那么“初老症”不但不是坏事,也可以成为值得欣喜的现象:“不会唱KTV的新歌,那意味着不再盲目跟风;看电视半小时就睡着,意味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养生;认识新朋友的速度变慢,意味着在多种感情之间,重视身边的朋友,珍惜当下……”
人都怕老,但怎么对待“老”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迥然不同的答案。BQ为此采访了若干位中外友人,看看他们对于“变老”和“初老症”持怎样的看法。
Brandon 清华大学学生国际事务交流协会 国籍:美国
认为初老年龄:60岁 原因:一般40岁的人才感觉生活变慢,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这个词
成长的变化不是“老”
成熟与否是相对的,心理变成熟并不是心理问题。我并不觉得自己老,当然这两年当我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开始感觉现在自己和年轻人不太一样了。我知道自己不再年轻了,但我能保持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随着年纪的增长,我的能力在提升,我也变得更加自信了。这些是成长的正常变化,不是“老”。
“老”的解读: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来形容
我身边的美国人一般到了40岁就会感觉到自己成熟了,这种“老”指的是成熟。我们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aged’)”来形容。我们更喜欢用成熟(‘mature’)来形容一个人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老(‘old’)是相对的,相对于年龄而言。一般到了40岁以后,人们才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变慢了。但我认识很多50岁以上的人都很有活力,对“不服老”的人们来说,年龄只是个概念化的词。
如果我们自己被年龄打败,就真的老了
在美国,如果一个年轻人常常抱怨自己老了、累了、懒惰了,大家会以为他对生活非常沮丧,但这并不常见。“老”是成熟的精神状态和自然变化的身体条件的综合反应,它是人们心灵和身体变化的特征。年轻就是永远相信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去做喜欢的事情。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被年龄打败了,那我们就真的“老”了。如果我们总是跟自己比,总抱怨自己的“老”,那我们会经常失望。努力过好每一天,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活力,人还是能回归年轻的。
Tobias 贸易公司职员 国籍:德国人
认为初老年龄:30岁 原因:开始掉头发露出越来越多的光头,面貌上的衰老没办法变回去
30岁是分水岭,让你想到已经回不去了
每个人都有感觉到岁数在自己身上有具体影响的一天,我觉得现在就处在这个时刻上。这可能是因为我意识到我开始掉头发,露出越来越多的光头,并且长出白发。而我有这个想法的那天正好是我30岁的时候,而那已经是去年的事儿了。我也不认为人能和青少年时一直保持同样的行为习惯和习性,就像面貌上体现的衰老没法变回去。我身边的人大多数的人跟我岁数相仿,有的仅仅大一两岁。参加了若干个30岁的生日就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分水岭,20岁的人会想只是比少年稍微成长了些,到了30你就会想,真是不可能回去了。
说“我老了”更多的是借口
我不认为抱怨自己变老在德国是个普遍现象,但确实有一些人喜欢如此抱怨,更多的人以此作为借口,像“我已经过了能玩儿蹦极的年龄”,或者“我老了,容易忘事儿”。这种变老的表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是病态。有人把这种表现看成是自嘲的幽默,有人意识到这不好,这是因为他们接受不了现实,还在悼念自己的黄金岁月。每一刻人们都在衰老,这取决于你的身体构造。即使能在表象上隐藏和延缓衰老,也难逃实质性的衰老。当然,最重要的是维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饮食,这样才能保持健康和良好的自我感觉。
樱井美幸 教师 国籍:日本
认为初老年龄:60岁 原因:日本人不愿回家养老,仍旧不停工作,直到力不从心
“老”并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因为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精彩。也就是最近一两年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开始喜欢怀旧,开始习惯关注一些养生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心态还是很年轻的。对于“老”这件事儿而言,“老”并不是年龄,而是心态。所以心态好,自然就会觉得年轻。
在我身边确实有的朋友觉得自己现在就开始老了,这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尤其是在日本工作。因为日本的工作节奏快,经常会让人觉得力不从心。但日本人并不像中国人到了年岁就回家养老,而是仍旧不停地找工作让自己一直忙碌着,直到身体开始力不从心,从这方面来说大概60岁才会言老。
“初老”也许更接近于长大成熟的表现
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说,“初老”也许更接近于长大成熟的表现。主要由于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应该是工作生活压力大,过于悲观,再加上现在年轻人经常坐办公室,缺乏运动,体力不佳。其实没什么必要特殊的治疗。只要让自己生活快乐就好。
Nadya 软件测试工程师 国籍:俄罗斯人
认为初老年龄:25岁 原因:大学毕业后这几年很难熬,因为开始一个新的生活路线并非易事
阅历让人成熟
在俄罗斯的年轻人有未老先衰的现象,这可能取决于经济条件和生活压力。大学毕业后这几年很难熬,因为开始一个新的生活路线并非易事。我有个朋友才25岁,但他压力很大,整天像个老头一样。不过“老成”也有利有弊。“变老”的阅历会让人更成熟。以前我是个乖乖女,我会盲目跟随潮流,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遇到问题经常选择逃避。现在一旦面对问题,我会更负责任,我也会学着应对不同的人,并且试图理解他们,这算是“变老”的益处吧。
“初老”是麻木和迷茫的表现
我认为“初老”也许是对周遭生活麻木的表现,不是衰老。年青人可能没有温饱的实质的问题,却因为迷茫和麻木而不知所之。生活中难免疲惫和劳累,但是不至于衰老和迟钝。如果你对生活有热情、有目标、有态度,经常接触新的事物,了解新鲜信息,有新的生活,那你就不容易觉得“老”。
我们需要正确的减压方式
如果年轻人怀有梦想却无法实现,他们会觉得迷失挫败,疲惫不堪。有些人可能不像年轻时那样相信别人,也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儿,有些人会用约会、泡吧、酗酒和购物来麻痹自己,忘记失败和恐惧,但这些麻痹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他们更加空虚和迷茫。身体上的衰老能靠健康膳食和锻炼缓解,但是精神上的衰老是自己主导的。如果我们上了年纪,依然有灵活和开放的思维,不陷入“工作-家-商场”三点一线的习惯定势,那就会减少对生活的恐惧,保持年轻。
专家支招对抗初老症
1.正确认识这种状态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并主动进行调整和应对。
2.理性并且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压力来源,将自己的压力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法。
3.保证夜间11点至早上6点的这段黄金睡眠时间。调整好生活节奏,适当进行健身。
4.主动和父母、亲戚朋友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5.对自己的职业做简单的长期、短期规划。
6.发掘自己的爱好,品茶、拼酒、写作,甚至是自己以前认为无聊的游戏,无论如何要有一个。
7.感受食物美好的一面,同时学会分享。
8.不给自己“已经老了”的心里暗示,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还年轻。
这个词源自年初一个在网上热播的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剧中讲述了一位刚刚步入30岁的女孩与“特殊朋友”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每集开头都会呈现一条初老症状,全剧13条。剧中女主角程又青几乎是初老症重症患者:枕头和电脑旁边=总是堆着各式各样的风油精等提神药;总是喜欢记下很多密码或者字符来提醒自己,但是又会经常忘记它们所代表的意思;当公司里年龄较小的同事叫她姐姐时,她心中总是愤怒异常……
如此情节,自然引起了众多80后观众的共鸣。收藏发条玩具、穿梅花牌运动服、飞跃牌球鞋、去教室主题的餐厅吃饭、他们晒着小时候在照相馆拍的同样背景的照片等等已持续几年的集体怀旧行为所透露出的对于年岁问题的担心,在此刻转变成为一种 “心病”。
在新浪网一项针对“初老症”的投票中,66%的参与者认为自己已经处于“疑似初老症”状态。而在各指标中,“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摊肉”荣登症状榜首,而“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与几率逐渐降低”、“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则分列第二、第三位。
据专家分析,年轻人认为自己罹患“初老症”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面对日益增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缺乏理性的认知以及掌控和缓解压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我们又缺乏合理的目标,充满了迷惑和不甘。而此种种,均会使心理负担加重,如长期不能得到处理或者释放,就可能自认为出现“初老症”。不过也有专业心理医师表示,这其实也可以简单地归类于亚健康状态。
当然,凡事都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如果像有的微博网友发表的言论来解读,那么“初老症”不但不是坏事,也可以成为值得欣喜的现象:“不会唱KTV的新歌,那意味着不再盲目跟风;看电视半小时就睡着,意味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养生;认识新朋友的速度变慢,意味着在多种感情之间,重视身边的朋友,珍惜当下……”
人都怕老,但怎么对待“老”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迥然不同的答案。BQ为此采访了若干位中外友人,看看他们对于“变老”和“初老症”持怎样的看法。
Brandon 清华大学学生国际事务交流协会 国籍:美国
认为初老年龄:60岁 原因:一般40岁的人才感觉生活变慢,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这个词
成长的变化不是“老”
成熟与否是相对的,心理变成熟并不是心理问题。我并不觉得自己老,当然这两年当我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开始感觉现在自己和年轻人不太一样了。我知道自己不再年轻了,但我能保持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随着年纪的增长,我的能力在提升,我也变得更加自信了。这些是成长的正常变化,不是“老”。
“老”的解读: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来形容
我身边的美国人一般到了40岁就会感觉到自己成熟了,这种“老”指的是成熟。我们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aged’)”来形容。我们更喜欢用成熟(‘mature’)来形容一个人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老(‘old’)是相对的,相对于年龄而言。一般到了40岁以后,人们才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变慢了。但我认识很多50岁以上的人都很有活力,对“不服老”的人们来说,年龄只是个概念化的词。
如果我们自己被年龄打败,就真的老了
在美国,如果一个年轻人常常抱怨自己老了、累了、懒惰了,大家会以为他对生活非常沮丧,但这并不常见。“老”是成熟的精神状态和自然变化的身体条件的综合反应,它是人们心灵和身体变化的特征。年轻就是永远相信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去做喜欢的事情。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被年龄打败了,那我们就真的“老”了。如果我们总是跟自己比,总抱怨自己的“老”,那我们会经常失望。努力过好每一天,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活力,人还是能回归年轻的。
Tobias 贸易公司职员 国籍:德国人
认为初老年龄:30岁 原因:开始掉头发露出越来越多的光头,面貌上的衰老没办法变回去
30岁是分水岭,让你想到已经回不去了
每个人都有感觉到岁数在自己身上有具体影响的一天,我觉得现在就处在这个时刻上。这可能是因为我意识到我开始掉头发,露出越来越多的光头,并且长出白发。而我有这个想法的那天正好是我30岁的时候,而那已经是去年的事儿了。我也不认为人能和青少年时一直保持同样的行为习惯和习性,就像面貌上体现的衰老没法变回去。我身边的人大多数的人跟我岁数相仿,有的仅仅大一两岁。参加了若干个30岁的生日就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分水岭,20岁的人会想只是比少年稍微成长了些,到了30你就会想,真是不可能回去了。
说“我老了”更多的是借口
我不认为抱怨自己变老在德国是个普遍现象,但确实有一些人喜欢如此抱怨,更多的人以此作为借口,像“我已经过了能玩儿蹦极的年龄”,或者“我老了,容易忘事儿”。这种变老的表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是病态。有人把这种表现看成是自嘲的幽默,有人意识到这不好,这是因为他们接受不了现实,还在悼念自己的黄金岁月。每一刻人们都在衰老,这取决于你的身体构造。即使能在表象上隐藏和延缓衰老,也难逃实质性的衰老。当然,最重要的是维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饮食,这样才能保持健康和良好的自我感觉。
樱井美幸 教师 国籍:日本
认为初老年龄:60岁 原因:日本人不愿回家养老,仍旧不停工作,直到力不从心
“老”并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因为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精彩。也就是最近一两年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开始喜欢怀旧,开始习惯关注一些养生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心态还是很年轻的。对于“老”这件事儿而言,“老”并不是年龄,而是心态。所以心态好,自然就会觉得年轻。
在我身边确实有的朋友觉得自己现在就开始老了,这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尤其是在日本工作。因为日本的工作节奏快,经常会让人觉得力不从心。但日本人并不像中国人到了年岁就回家养老,而是仍旧不停地找工作让自己一直忙碌着,直到身体开始力不从心,从这方面来说大概60岁才会言老。
“初老”也许更接近于长大成熟的表现
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说,“初老”也许更接近于长大成熟的表现。主要由于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应该是工作生活压力大,过于悲观,再加上现在年轻人经常坐办公室,缺乏运动,体力不佳。其实没什么必要特殊的治疗。只要让自己生活快乐就好。
Nadya 软件测试工程师 国籍:俄罗斯人
认为初老年龄:25岁 原因:大学毕业后这几年很难熬,因为开始一个新的生活路线并非易事
阅历让人成熟
在俄罗斯的年轻人有未老先衰的现象,这可能取决于经济条件和生活压力。大学毕业后这几年很难熬,因为开始一个新的生活路线并非易事。我有个朋友才25岁,但他压力很大,整天像个老头一样。不过“老成”也有利有弊。“变老”的阅历会让人更成熟。以前我是个乖乖女,我会盲目跟随潮流,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遇到问题经常选择逃避。现在一旦面对问题,我会更负责任,我也会学着应对不同的人,并且试图理解他们,这算是“变老”的益处吧。
“初老”是麻木和迷茫的表现
我认为“初老”也许是对周遭生活麻木的表现,不是衰老。年青人可能没有温饱的实质的问题,却因为迷茫和麻木而不知所之。生活中难免疲惫和劳累,但是不至于衰老和迟钝。如果你对生活有热情、有目标、有态度,经常接触新的事物,了解新鲜信息,有新的生活,那你就不容易觉得“老”。
我们需要正确的减压方式
如果年轻人怀有梦想却无法实现,他们会觉得迷失挫败,疲惫不堪。有些人可能不像年轻时那样相信别人,也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儿,有些人会用约会、泡吧、酗酒和购物来麻痹自己,忘记失败和恐惧,但这些麻痹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他们更加空虚和迷茫。身体上的衰老能靠健康膳食和锻炼缓解,但是精神上的衰老是自己主导的。如果我们上了年纪,依然有灵活和开放的思维,不陷入“工作-家-商场”三点一线的习惯定势,那就会减少对生活的恐惧,保持年轻。
专家支招对抗初老症
1.正确认识这种状态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并主动进行调整和应对。
2.理性并且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压力来源,将自己的压力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法。
3.保证夜间11点至早上6点的这段黄金睡眠时间。调整好生活节奏,适当进行健身。
4.主动和父母、亲戚朋友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5.对自己的职业做简单的长期、短期规划。
6.发掘自己的爱好,品茶、拼酒、写作,甚至是自己以前认为无聊的游戏,无论如何要有一个。
7.感受食物美好的一面,同时学会分享。
8.不给自己“已经老了”的心里暗示,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