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与当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展学生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是一致的。本文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切入点,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应用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 就业指导 应用策略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它阐发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做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开发其学习潜力。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主张以人为主体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教学,轻视集体教学,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应尽可能地采用个别化的教学形式。
(二)主张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并帮助学生挖掘其潜能。人的成长来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的内驱力。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我需要的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真正实现自我潜能的开发。
(三)主张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人本主义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特殊关系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管理者、控制者和组织者,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不成熟的群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使其得到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他们在人格上、地位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所以,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全新师生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不是握有知识的权威,而是一位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身潜能的引路者。
总之,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求教育给学生更多关爱,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人的尊严,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都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帮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系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需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之才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正是高校教育根本目的要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地位,重视人的自我发展,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学生就业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需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就业过程的残酷性,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就业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就业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备受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然而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由于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往往忽视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质量的综合反应与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声誉。出口决定进口,高校的招生计划与就业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迫于高校招生与自身发展的压力,部分高校把就业率视为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就导致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试图通过各种就业考核制度、确立就业目标值等手段,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然而某些就业指导工作者,为实现考核达标,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严重忽视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考核结果,忽视教育过程,盲目追求高就业率,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违背,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由此产生最直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大难题。目前,许多高校已针对这一问题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然而,据了解,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仅限于纸上谈兵,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生表示对就业指导课所学内容没有任何印象,即便认真听,也没有什么实际性帮助。而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要求。这种形式单一的就业指导,往往造成学生在求职选择中被动与盲目。 (三)忽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多以讲政策、讲方法、讲技能为主,受到学时的限制,迫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往往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一概而过。然而,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压力来自于学生内心,很多学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同时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及就业准备的不足,学生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往往产生茫然、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也有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愿将自身的问题告知他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大多被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与学生的互动少,人文主义关怀少,若不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则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
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不仅可以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人性化、具体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正确的就业政绩观为导向,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业率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名片,然而,如果高校的就业率缺乏公信力的话,最终影响的将是学生,使学生在报考院校及专业选择、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因失去依据而走入盲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突破就业率的束缚,创新就业考核机制,以正确的就业政绩观为导向,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就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帮助其真正地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遵循学生内部发展需要,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人,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的青年学生。然而,每个学生的出生环境及教育背景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其在道德水平、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及个人能力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的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个体对于自身职业定位及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和完成程度的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机也是如此,学生的职业选择因需要而生,因需要而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把目光转移到遵循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需要的动态性,根据学生内部需要及行为动机变化,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健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注学生情感需要。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规律,充分关心、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其情感需要,缓解其因就业压力、就业纠纷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人文主义关怀,建立就业心理咨询和指导机制,关心学生心情冷暖的变化,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以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并贯彻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其就业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自我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炜平.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康杰,谢梦舒.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9(3):45-48.
[3]曹绍平.人本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63-64.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 就业指导 应用策略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它阐发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做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开发其学习潜力。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主张以人为主体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教学,轻视集体教学,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应尽可能地采用个别化的教学形式。
(二)主张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并帮助学生挖掘其潜能。人的成长来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的内驱力。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我需要的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真正实现自我潜能的开发。
(三)主张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人本主义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特殊关系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管理者、控制者和组织者,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不成熟的群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使其得到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他们在人格上、地位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所以,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全新师生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不是握有知识的权威,而是一位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身潜能的引路者。
总之,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求教育给学生更多关爱,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人的尊严,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都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帮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系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需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之才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正是高校教育根本目的要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地位,重视人的自我发展,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学生就业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需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就业过程的残酷性,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就业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就业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备受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然而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由于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往往忽视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质量的综合反应与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声誉。出口决定进口,高校的招生计划与就业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迫于高校招生与自身发展的压力,部分高校把就业率视为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就导致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试图通过各种就业考核制度、确立就业目标值等手段,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然而某些就业指导工作者,为实现考核达标,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严重忽视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考核结果,忽视教育过程,盲目追求高就业率,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违背,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由此产生最直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大难题。目前,许多高校已针对这一问题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然而,据了解,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仅限于纸上谈兵,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生表示对就业指导课所学内容没有任何印象,即便认真听,也没有什么实际性帮助。而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要求。这种形式单一的就业指导,往往造成学生在求职选择中被动与盲目。 (三)忽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多以讲政策、讲方法、讲技能为主,受到学时的限制,迫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往往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一概而过。然而,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压力来自于学生内心,很多学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同时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及就业准备的不足,学生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往往产生茫然、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也有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愿将自身的问题告知他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大多被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与学生的互动少,人文主义关怀少,若不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则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
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不仅可以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人性化、具体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正确的就业政绩观为导向,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业率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名片,然而,如果高校的就业率缺乏公信力的话,最终影响的将是学生,使学生在报考院校及专业选择、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因失去依据而走入盲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突破就业率的束缚,创新就业考核机制,以正确的就业政绩观为导向,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就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帮助其真正地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遵循学生内部发展需要,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人,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的青年学生。然而,每个学生的出生环境及教育背景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其在道德水平、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及个人能力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的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个体对于自身职业定位及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和完成程度的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机也是如此,学生的职业选择因需要而生,因需要而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把目光转移到遵循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需要的动态性,根据学生内部需要及行为动机变化,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健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注学生情感需要。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规律,充分关心、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其情感需要,缓解其因就业压力、就业纠纷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人文主义关怀,建立就业心理咨询和指导机制,关心学生心情冷暖的变化,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以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并贯彻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其就业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自我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炜平.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康杰,谢梦舒.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9(3):45-48.
[3]曹绍平.人本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