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BOT融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研究课题。本文阐明了BOT融资模式的内涵。从法律风险、政策指导、机构设置、外汇管理、金融市场和经济风险等诸多方面详细研究了我国BOT融资项目风险管理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加强BOT融资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对该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BOT项目 风险共担 经济风险 法律风险 融资结构
随着近年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投资的重点和经济的助推器,而BOT融资项目建设也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此带来的BOT融资项目的风险和管理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研究课题。
以往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在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的同时,也会带来国家的债务危机和利率汇率风险。而BOT项目拓宽了利用外资的渠道,通过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府与商业性资本的合作模式,使得公共设施的服务更有效率。在BOT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也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BOT融资模式的内涵
BOT其实质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经营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2 我国BOT融资项目管理的不足
2.1 政策指导上缺乏统一管理,项目审批程序复杂,缺乏专门机构协调处理项目的前期调查、可行性分析、建设、营运等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BOT融资项目的统一管理,对于BOT项目的机会成本问题、掠夺性经营问题、风险分担问题和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各个部门或相互推诿或从局部利益出发处事不公。另外,因政府享有国家绝对豁免权,使得项目公司不能对政府违约提起诉讼,从而加大了投资者对项目政治风险的担忧。还有以政府名义承担民事责任是禁止的,外商想获得政府保证以分散风险的难度加大。
2.2 缺乏综合性的专门立法,BOT融资项目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 从立法层次上看,专门调整特许经营权模式的仅有部委规章、文件及地方规章,法律阶位较低,并且各地对BOT项目的规范缺乏统一适用的法律,已有的各部门规章存在相互矛盾现象。从内容上看,对于BOT融资项目投资企业的设立、税收、外汇、技术引进、土地使用和劳动人事管理等事项,无相关规定,客观上增大了BOT项目的法律风险。
2.3 外汇管理政策和金融市场不完善 项目公司以项目融资方式筹措的外汇资金,要及时汇入境内,未经外管局批准,不得存放在境外。而在融资协议签订后,项目公司应向外汇管理局办理外债登记,于每年3月底前向外管局报告上年度资金使用、收入状况和债务偿还情况。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有利于我国的外债管理和外汇平衡的控制,但对外国投资者而言,加大了项目外汇利率和汇率风险。在外汇利率和汇率风险的规避方面,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可利用的金融工具较少。
2.4 项目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研究不充分,BOT项目运作的非市场化,使政府承担了过度的经济风险。
采用BOT方式建设的往往都是投資规模大、经营周期长且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在项目实施前进行技术、经济及法律上的可行性研究是至关重要。首先,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引资数量和政绩表现,盲目决策增大了风险。其次,我国水、电等关系到民生民计的产品的价格都是采用保本政策,而BOT项目的产品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价格存在一定差距。再次,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法律体系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尚未完善,项目运作往往受到非市场化的政府行为的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BOT项目的成本。而过高的产品定价,往往使政府承担了过度的经济风险。
2.5 缺乏专业的BOT融资项目人才和高水平的专业咨询机构
BOT项目的风险管理涉及资金筹措、合同的谈判、生产经营管理、收益计算与分配、资产的检测、合同纠纷的解决等多方面的问题,必须有专门的BOT项目人才和高水平的专业咨询机构来实施,这是保证BOT项目得以顺利执行的基本条件,而这正是我国BOT项目融资市场的技术短板。
3 对我国加强BOT融资项目管理的相关对策
3.1 加强BOT项目融资立法,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明确的关于BOT项目投资的法律体系,加大法律透明度,才能保证投资活动的公正、公平,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要调整我国现行涉及BOT方式的立法系统,针对BOT融资项目实现统一、专门立法。还要明确规定BOT融资项目及其招投标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各环节应遵循的程序性规则,确立监督部门,依法对各环节进行监督,降低BOT融资项目前期的法律风险。
3.2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 我国应积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改革信贷资金管理和外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探索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加快保险业的发展,以保证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3.3 设立工程风险管理的中介咨询机构,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 从我国BOT项目融资的实践经验上来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工程保险代理人以及专业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应培育和发展项目风险管理中介咨询机构,同时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设计出最佳的融资结构,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BOT融资项目的效益。因此,应重视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加大深度和广度,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充实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风险研究的内容,确保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科学可靠性。
3.4 积极发展内资BOT项目,扩大融资范围 发展中国家用来吸引外资发展基础设施的BOT项目常常步入各种困境,如汇率风险问题、货币兑换困难、国际惯例与国内现状的矛盾等等。与此相反,发达国家的BOT项目尽管工程庞大、技术复杂,但是却很少采用外资,其项目成功率也远高于前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内资BOT融资模式的优越性。
①内资BOT由于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完工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较易管理,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保证,一般也不存在外汇风险,也不会提出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的分担也比外资BOT容易处理。②利用内资BOT方式可以带动国内建筑承包业、设备制造业、建材业、金融保险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并有助于BOT方面的专门人才,形成国内有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工程承包企业,从而进入国际工程市场。
3.5 重视对项目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完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客观条件,提高BOT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高校设立项目风险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风险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资质认定工作。在吸收国外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订风险管理专业或行业范围的指导性实施准则,作为指导和规范项目公司、项目主办方以及承建商等管理行为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我国的BOT项目融资资料库、风险管理案例库、规章制度库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指标评估体系,使风险管理实践工作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掌握风险的发展趋势,提高我国BOT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杰锋,舒杨,马宏.论BOT国际项目融资中的政府承诺[J].法制与社会,2009,21:181-182.
[2]韩春生.我国高速公路BOT融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09,16:156-157.
[3]沈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企业定额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9):82-85.
[4]梁小平.探讨基础设施建设引进BOT融资的担保问题[J].财经界,2009,2:10-11.
[5]康绍大,陈金香.我国应用BOT项目融资模式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40-42
[6]乐玥.建筑工程挂靠与违法分包的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2:91-93.
[7]沈巍.引进设备装置软硬件的计价方法[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2:70-72.
[8]孟戈.案例教学在房地产经济学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84-87.
关键词:BOT项目 风险共担 经济风险 法律风险 融资结构
随着近年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投资的重点和经济的助推器,而BOT融资项目建设也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此带来的BOT融资项目的风险和管理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研究课题。
以往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在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的同时,也会带来国家的债务危机和利率汇率风险。而BOT项目拓宽了利用外资的渠道,通过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府与商业性资本的合作模式,使得公共设施的服务更有效率。在BOT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也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BOT融资模式的内涵
BOT其实质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经营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2 我国BOT融资项目管理的不足
2.1 政策指导上缺乏统一管理,项目审批程序复杂,缺乏专门机构协调处理项目的前期调查、可行性分析、建设、营运等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BOT融资项目的统一管理,对于BOT项目的机会成本问题、掠夺性经营问题、风险分担问题和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各个部门或相互推诿或从局部利益出发处事不公。另外,因政府享有国家绝对豁免权,使得项目公司不能对政府违约提起诉讼,从而加大了投资者对项目政治风险的担忧。还有以政府名义承担民事责任是禁止的,外商想获得政府保证以分散风险的难度加大。
2.2 缺乏综合性的专门立法,BOT融资项目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 从立法层次上看,专门调整特许经营权模式的仅有部委规章、文件及地方规章,法律阶位较低,并且各地对BOT项目的规范缺乏统一适用的法律,已有的各部门规章存在相互矛盾现象。从内容上看,对于BOT融资项目投资企业的设立、税收、外汇、技术引进、土地使用和劳动人事管理等事项,无相关规定,客观上增大了BOT项目的法律风险。
2.3 外汇管理政策和金融市场不完善 项目公司以项目融资方式筹措的外汇资金,要及时汇入境内,未经外管局批准,不得存放在境外。而在融资协议签订后,项目公司应向外汇管理局办理外债登记,于每年3月底前向外管局报告上年度资金使用、收入状况和债务偿还情况。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有利于我国的外债管理和外汇平衡的控制,但对外国投资者而言,加大了项目外汇利率和汇率风险。在外汇利率和汇率风险的规避方面,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可利用的金融工具较少。
2.4 项目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研究不充分,BOT项目运作的非市场化,使政府承担了过度的经济风险。
采用BOT方式建设的往往都是投資规模大、经营周期长且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在项目实施前进行技术、经济及法律上的可行性研究是至关重要。首先,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引资数量和政绩表现,盲目决策增大了风险。其次,我国水、电等关系到民生民计的产品的价格都是采用保本政策,而BOT项目的产品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价格存在一定差距。再次,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法律体系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尚未完善,项目运作往往受到非市场化的政府行为的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BOT项目的成本。而过高的产品定价,往往使政府承担了过度的经济风险。
2.5 缺乏专业的BOT融资项目人才和高水平的专业咨询机构
BOT项目的风险管理涉及资金筹措、合同的谈判、生产经营管理、收益计算与分配、资产的检测、合同纠纷的解决等多方面的问题,必须有专门的BOT项目人才和高水平的专业咨询机构来实施,这是保证BOT项目得以顺利执行的基本条件,而这正是我国BOT项目融资市场的技术短板。
3 对我国加强BOT融资项目管理的相关对策
3.1 加强BOT项目融资立法,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明确的关于BOT项目投资的法律体系,加大法律透明度,才能保证投资活动的公正、公平,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要调整我国现行涉及BOT方式的立法系统,针对BOT融资项目实现统一、专门立法。还要明确规定BOT融资项目及其招投标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各环节应遵循的程序性规则,确立监督部门,依法对各环节进行监督,降低BOT融资项目前期的法律风险。
3.2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 我国应积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改革信贷资金管理和外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探索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加快保险业的发展,以保证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3.3 设立工程风险管理的中介咨询机构,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 从我国BOT项目融资的实践经验上来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工程保险代理人以及专业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应培育和发展项目风险管理中介咨询机构,同时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设计出最佳的融资结构,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BOT融资项目的效益。因此,应重视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加大深度和广度,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充实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风险研究的内容,确保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科学可靠性。
3.4 积极发展内资BOT项目,扩大融资范围 发展中国家用来吸引外资发展基础设施的BOT项目常常步入各种困境,如汇率风险问题、货币兑换困难、国际惯例与国内现状的矛盾等等。与此相反,发达国家的BOT项目尽管工程庞大、技术复杂,但是却很少采用外资,其项目成功率也远高于前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内资BOT融资模式的优越性。
①内资BOT由于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完工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较易管理,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保证,一般也不存在外汇风险,也不会提出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的分担也比外资BOT容易处理。②利用内资BOT方式可以带动国内建筑承包业、设备制造业、建材业、金融保险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并有助于BOT方面的专门人才,形成国内有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工程承包企业,从而进入国际工程市场。
3.5 重视对项目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完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客观条件,提高BOT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高校设立项目风险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风险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资质认定工作。在吸收国外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订风险管理专业或行业范围的指导性实施准则,作为指导和规范项目公司、项目主办方以及承建商等管理行为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我国的BOT项目融资资料库、风险管理案例库、规章制度库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指标评估体系,使风险管理实践工作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掌握风险的发展趋势,提高我国BOT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杰锋,舒杨,马宏.论BOT国际项目融资中的政府承诺[J].法制与社会,2009,21:181-182.
[2]韩春生.我国高速公路BOT融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09,16:156-157.
[3]沈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企业定额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9):82-85.
[4]梁小平.探讨基础设施建设引进BOT融资的担保问题[J].财经界,2009,2:10-11.
[5]康绍大,陈金香.我国应用BOT项目融资模式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40-42
[6]乐玥.建筑工程挂靠与违法分包的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2:91-93.
[7]沈巍.引进设备装置软硬件的计价方法[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2:70-72.
[8]孟戈.案例教学在房地产经济学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