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醉”:论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eaix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醉的文。悦碎了;整体语言结构碎了;文化碎了。这般文是反常的,它们溢出于一切可想象的终极性。”孙甘露的小说《我是少年酒坛子》作为一部典型的先锋派文学作品,就带有强烈的“醉的文”特征。
  【关键词】:“醉的文”;反常;迷失;求新
  罗兰·巴特在其代表作《文之悦》中提出了“文之悦”与“文之醉”的概念:“悦的文,欣快得以满足、充注、引发的文;源自文化而不是与之背离的文,和阅读的适意经验密不可分的文。醉的文,置于迷失之境的文,令人不适的文,动摇了读者之历史、文化、心理的定势,凿松了他的趣味、价值观、记忆的坚牢,它与语言的关系处于危机点上。”
  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作为一部典型的先锋派文学作品,就带有强烈的“醉的文”特征。
  一、反常之“醉”
  罗兰·巴特认为:“醉的文。悦碎了;整体语言结构碎了;文化碎了。这般文是反常的,它们溢出于一切可想象的终极性。无法依托于他词来说明,无以重构,无以复原。醉的文是绝对不及物的。然而反常不足以解释醉;唯有反常之极端解释了它:极端不停的变换,呈空、流转、无以预见状。”
  《我是少年酒坛子》正是这样的“文”。小说语言含混、无序,充满主观随意性。且游离于故事之外,语言似乎不再为文本的完整性负责,而是具有了完整性的独立性,独立在故事情节之外,承载着大量如同谜一样难解的象征寓意。作者无视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的完整,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带有强烈激进性的先锋派姿态。
  小说中设置了引言、场景、人物、故事、尾声这五个部分。一般来说,小说的结构是要首尾呼应的,但在这篇小说中这种呼应被完全忽略掉了。引言与尾声都与小说内容完全无关,而且它们两部分之间也是互无关联,完全独立的两部分。
  不止如此。其余部分相互之间在内容上也是毫无关联的。五个部分之间毫无连贯,毫无逻辑,缺乏必要的叙事时序。小说结构完全是反逻辑,反常规的。
  “场景”部分由五段话组成,作者在每段话的最后还标注了代表1-5的罗马数字符号,这五段话之间的关联也是很微弱的。故事内容得不到有序的承接,语序十分混乱。而且很特别的一点是,在场景部分里,出现的标点符号只有句号,也就是说,每一句话都像是一个单独的句子。这样奇怪的结构,以及句子之间明显的断裂分割,使这一部分的内容看起来更像诗歌,像一个诗人在喃喃自语。
  小说主要内容集中在“故事”这一部分。虽以“故事”为题,却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故事背景是模糊的,故事走向离奇荒诞,更没有什么真正的情节可言。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故事。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我”与一位来自北方的忧郁诗人,而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我”與这位诗人在酒馆内进行的一场虚无缥缈的谈话展开的。这段谈话里诗人是明显的主导者,因此这段大部分出于诗人之口的话语也就带上了强烈的诗化倾向。两人谈到诗人在北方的生活,诗人此行的目的,诗人从不正面回答,而是以充满了暗示和隐喻的诗式语言来将谈话进行下去。正如小说中所写的“他总是在朗诵,谈话就如一首十分口语化的诗作片段。不断切入,走向不明,娓娓道来。谈话是片断的,是非吟诵的。总之,他是不真实的,而又是令人难忘的”。
  而在他们进行对话的同时,“鸵鸟”掌柜与“玩纸牌的人”不时的插话,使得两人的谈话显得更加荒诞、空幻。之后,由于追赶一枚铜币,“诗人”就此离去。最终,故事在“放筏的人们顺流而下。傍水而坐的是翩翩少年时渔色的英雄”这样一句不知所谓的“尾声”里结束了。
  整个故事没有起源,没有发展,更没有什么结果。小说所有的是一些指意不明的晦涩语句和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正如罗兰?巴特对“醉的文”所定义的那样,是整体语言结构的碎,是一种反常。
  二、迷失之“醉”
  “醉的文,置于迷失之境的文,令人不适的文,动摇了读者之历史、文化、心理的定势,凿松了他的趣味、价值观、记忆的坚牢,它与语言的关系处于危机点上。”
  《我是少年酒坛子》是一篇很难进行解读和阐释的小说,原因就在于其主题的迷失和意指的迷失。作者有于意无意间在文本中埋伏下一个又一个的谜题,例如“引言”中引用的虚构文本“你知道是谁在背后打量你?(语出《米酒之乡》)”;“场景”里那些如诗般富含象征和暗示意义的与故事内容缺乏联系的只言片语。还有那些身份背景模糊、出场飘忽的奇异人物,一个谜题接着一个谜题。这些都令人如进入迷宫一般困惑不已,无法理清作者意图,从而彻底迷失在文本的“醉”中。
  孙甘露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时说:“我当初是把诗歌当作小说来写的,受叙事体或者史诗传统的蛊惑。其后,我是把小说当诗歌来写的,此种方式为一部分人所赞扬,为另一部分人所诟病。”
  “把小说当诗歌来写”,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是少年酒坛子》,我们或许会对它意义的迷失找到些许答案。诗歌是含蓄与凝练的艺术,诗之最高境界在于有意外之意,而孙甘露以写诗歌的方式来写小说,自然会运用到这一点。因此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文中那些缺乏时序、故事情节混乱,无视叙事规则的句子其实都具有诗歌的特性,虚幻而浪漫。
  “他总是在朗诵,谈话就如一首十分口语化的诗作片段。不断切入,走向不明,娓娓道来。谈话是片断的,是非吟诵的。总之,他是不真实的,而又是令人难忘的”,这是小说中的“我”对于那个北方“诗人”的评价。我认为这段话是可以概括这整篇小说的风格的。纵观小说全篇,作者的确是有意在以朗诵诗歌的口吻进行小说叙述,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场景”部分,不管是内容还是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明了的显示出它的诗般特色。而作者既是以一个诗人的口吻在写小说,那文中的“诗人”就有可能是作者本人的化身,而而叙事者“我”对于“诗人”的评价,或许也意在为迷失于小说文本中的读者们给予一些象征性的解释。“诗作片段”、“不断切入”、“走向不明”、“不真实”、“令人难忘”,这些不正是这部小说令人感到迷失与困惑的原因吗。
  三、求新之“醉”
  “醉是与求新相连的,巴特告诉我们,新的言语一旦产生,就被重复,重复的言语就是旧的、俗套的。处于权势状态下的语言是重复的语言,重复着同样的结构、同样的意义。”然而,“醉的文是捣毁常规,富有新意,也是逆常的。”
  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正是做了这样的求新尝试。作者在创作时忠实于个人的创作欲望,突破了传统语言结构的桎梏,肆意的倾泻对于人生的诗意感触和古怪又深刻的哲理沉思。因此这篇小说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以这样的面貌出现:断裂的句子、散乱的词汇、无序的结构、不完整的篇章、标点缺失的文本。
  小说通过这种求新的文本“醉”态体现了一种超前的文学创新意识,即忠于自我,摆脱“被文学支配”的写作地位,用不拘常态的文字将“内心的语言翻译出来”。这是一次超前性的尝试,也表明了作家那具有独特鲜明的个人意识印记的文学创作态度。
  克里斯蒂娃认为:“假如我们未曾将自己内心生命的异质性——对人们称作民族语言的那些千篇一律的表达规则的违反——不断地进行磨砺,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有精神生命。”孙甘露对此十分认同,他认为如不进行这种尝试,“我们的生命就是‘一半的’,未曾完整的。”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孙甘露来说,“反叛”与“先锋性”并不是他进行文本创新的根本目的,他的“求新”更多的是源于对个人精神生命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罗兰·巴特.文之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罗岗,孙甘露.“作家,在本质上是要把内心的语言翻译出来”[J].当代作家评论,2009,(02):82-8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仅以拉辛的作品《费德尔》为例,并与中国文学作品《鲠直张干替杀妻》中的乱伦情结作比较,探究文学作品中的乱伦现象,以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原型;乱伦  一、乱伦情结的产生  乱伦严格意义上的定义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具有近亲关系的男女发生性关系,或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相当于近亲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为当地风俗和法律所不允许的性关系(以及精神层面的乱伦欲望或意念)。“乱伦”行为是人类
期刊
(卧室)  安妮:妈妈,妈妈,我要听故事! (穿着睡衣在小床上滚来滚去)  妈妈:该睡觉啦,这么活蹦乱跳会着凉的。  安妮:听了故事我就会乖乖睡觉的。  妈妈:那你想听什么呀? 《美人鱼》?  安妮:你讲过啦。  妈妈:《灰姑娘》呢?  安妮:动画片看过啦。  妈妈:《三个火枪手》?  安妮:不喜欢不喜欢。  妈妈:都不听就去睡觉吧。(假装生气)  安妮:我要听《小王子》的故事。  妈妈:为什么是
期刊
【摘要】: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一位有重要艺术贡献的词人。本文重点研究他最具代表性的羁旅行役词,通过具体分析描写真景物、真感情的词句,总结归纳其意境的特点。  【关键词】:羁旅行役词;意境;真景物;真感情;  意境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契合交融而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意境又是古典文论中的一个术语,用它来评价诗词古已有之,如从秦汉魏晋的“诗言志”“诗缘情”,从陆机《文赋》到唐代的“思与境谐”“景与意兼”
期刊
【摘要】:“诸子略·小说家”在《汉书·艺文志》中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学术概念,并不是非常成熟的文学理论亦或学术意义;本文将从“小说家出于稗官”这一说法以及小说家的作者等等相关方面进行着重分析。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稗官  《汉书艺文志》中明确写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小说家”一词首次出现于《汉书·艺文志》一书“诸子略”中,是以刘歆、班固为代表的汉代的文学家们从学术角度对部分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研究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一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概念界定、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等方面;二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基本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方面;三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现实意义的研究。
期刊
【摘要】:井盖涂鸦艺术是指在井盖上进行绘画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日本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均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井盖涂鸦艺术,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能够映射出一个学校的综合素质水平,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要素。现如今很多大學生喜欢在墙壁、井盖等平面空间进行涂鸦,通过研究高校涂鸦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带来的影响,探索井盖涂鸦艺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期刊
【摘要】:卡里尔,菲利普斯(Caryl Phillips, 1958-), 出身于加勒比,是当代英国黑人移民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非洲离散族群以及其生存状况给与了持久的关注。作品《渡河》通过对几位主人公家庭关系的描绘,探讨了奴隶贸易下流散族群无根的漂泊状态,流散族群身份和家园的追寻。  【关键词】: 卡里尔·菲利普斯;身份;杂糅;跨文化性  一、引言  卡里尔·菲利普是当代英国文坛举足轻重的
期刊
【摘要】:摘要:艾青,这位因《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诗歌论坛上引起轰动,并且奠定了举足轻重的诗坛地位的诗人,他的感情经历也是非常丰富的。一段父母包办的婚姻,两个互不相爱的人凑在一起注定是无法幸福的;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一对恩爱有加的夫妻却以离婚结尾;一段浪漫又平实的感情,携手相伴的两人冲破重重困难,迎来安定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感情基础;性格差异;现实考验  一、包办婚姻,注定失败  1
期刊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结构特点鲜明的作品,本文尝试叙用事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学的原理对文本进行解读,进一步探究作品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结构主义;叙事学;主题序列;托多罗夫  《穆斯林的葬礼》是由回族女作家霍达所创作的并于1988年发行的,主要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年的兴衰史,三代人的命运的沉浮。发生在两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小说的结构
期刊
【摘要】:《埃及游戏》讲述的是在一个废弃的院子里,艾普月和麦莲娜共同对古老的埃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正在和另外两个孩子营造埃及国土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故事。这是一本以对话和内心独白为主的儿童小说,这自然给翻译带来一定难度。本文将以闫泰友先生的译本为主,和作者自己的译文进行比较,从而进行翻译的批评与赏析,得出一些关于儿童小说中对话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埃及游戏》;翻译;儿童小说  引言  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