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共相融,张弛互相依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款式千姿百态,内涵丰富多彩。无不生动传神,是历代能工巧匠和文人雅士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其造型、装饰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充分展示了宜兴紫砂壶艺的魅力,紫砂壶艺除了独特的材质、色泽美之外。还充分显露其外在的线条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等深层次的美感,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珍视,正如日本鉴赏家奧玄宝在《茗壶图录》一书中对紫砂壶艺美所作的拟人化描述:“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艺术的表现,大致可分为具象化和抽象化两种。具象化表现要求忠实于客观物象所具有的生态美,直接以体现生态美的物象为创作的来源,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精练、概括与简化;抽象化表现形式则有抽象的抽象、具象的抽象和半具象、半抽象,其中半具象、半抽象常常是有着现实形态的基本暗示,加以拆解、重组、添加、变形,使其新形态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紫砂“牧牛壶”(见图1)就是以通过造型的半抽象和装饰的半具象,使造型与装饰互融、半抽象与半具象互补作为创作意念而设计制作的,它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农家乐的意境和勤奋努力、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心境。
  1.半抽象的“牧牛壶”造型
  造型是紫砂壶艺的主体,紫砂“牧牛壶”选用上等的清水泥,色泽紫红,细而不腻、润而不耀,质感沉稳。壶体以传统的“牛盖莲子壶”款式为基础,遵循紫砂光货圆器“圆、稳、匀、正”的要求,表现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骨肉亭匀的特点,利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达到形体结构的合理,从而构成此壶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壶腹为圆柱形,向下稍稍收敛。圈底、直径。造型简约含蓄、雄浑大方,仪态从容饱满,充盈着健壮丰沛的锐气;壶流为采用暗接法的三叉形,犹如抽象的牛首,昂首上扬,出水流畅有力;耳形壶把,形似牛尾,端握便利舒适;压盖微躬,盖边缘呈弧形微微向上弯卷,形态极像编织的草帽,使用方便。纵观其半抽象的壶器造型,整体酷似放牛娃精神抖擞地骑在牛背上指引着养精蓄锐的牧牛向前进发,迈步在康庄大道上去迎接新的征程:又好像满载胜利而归的老黄牛逍遥自在地迈步在乡间田埂路上,悠然自得地吃着草,牧童自由自在地哼着乡村小调,好一派宁静和谐的和谐氛围,由此也让人们不禁联想到当今祖国富庶昌盛的繁荣景象,也倾诉着人民正在努力以智慧的脑、靠勤劳的手奔向中国梦。
  2.半具象的“牧牛壶”装饰
  装饰是紫砂壶艺的语言,虽然紫砂的装饰方式多样、风格迥异,却都是为了服务整款壶的内涵、意境效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紫砂“牧牛壶”采用黄金段泥镶嵌装饰手法,在寥寥几枝随着轻风飘扬的柳条下。一头历尽艰辛、勤奋耕耘的孺子牛逍遥自在地卧躺在清水塘里,饮着水、乘着凉,心安理得地休闲着。在回味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历程,体味着勤奋奉献后的安逸,享受着人间的颂扬和欢乐。尽管只是淡淡的几笔。却将江南山青水秀、人们安居乐业、举国喜庆丰收的场景映衬得淋漓尽致,使金色的半具象的浅刻黄金段泥镶嵌装饰与半抽象的造型主体融合成十分协调的整体,将紫砂“牧牛壶”来龙去脉的故事详情细节明确地表述出来,也使紫砂“牧牛壶”的整体效果充分地突显出来,达到了春牛耕耘、无声动人的最佳境界,令人赏心悦目。
  3.紫砂“牧牛壶”的内涵哲理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牛作为生肖中的图腾形象,无处不在。牛做事谨慎小心、脚踏实地,有稳扎稳打的习性。它勤奋努力、百折不挠、意志坚强、有进取心:但有时也会固执己见,不爱社交保守、顽固,有主观独断倾向。因此,我们也要辩证、客观看待牛。在为人处事上,要取牛之长,补已之短。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紫砂“牧牛壶”也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一个道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当今现实社会里,人们都在繁忙、紧迫地工作着,但也要注意张弛有度,注意劳逸结合。世界伟人列宁说过:“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世上没有永动机,都是要在漫长的奋斗路上不断地补充能量、不断地吸取营养、不断地添加新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保待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人生路上要学会既要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也要注意亦劳亦逸、劳逸结合,而紫砂“牧牛壶”也正是以半具象、半抽象的形式阐明了这个哲理。
  马克思说得好:“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紫砂壶的美,不仅是指壶器的外表。还要看它的内在美。只有外表、内涵俱美的紫砂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名壶。在紫砂“牧牛壶”上既能见到田野里“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滴滴”这样的江南一景,也能看到“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那种锲而不舍的牛劲,这也是我们制壶艺人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也只有这样,方能在紫砂艺苑生涯中闯出一些事业,为紫砂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番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 大自然孕育了历代紫砂壶名作,制壶艺人在不断提升紫砂壶创作技艺的过程中,进行过无数次探索,才使其作品古朴、典雅、线条优美,由此焕发出大自然与紫砂壶艺水乳交融的境界。  关键词 亭玉壶;紫砂工艺;文化  在紫砂壶的设计、创意与定型制作完成时,往往借助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基本造型加以艺术的概括整合,将壶艺的各大要素完美地结合后,制成高品位的紫砂花器。现以紫砂“亭玉壶”(见图1)为例,探
期刊
陶都宜兴。紫玉金砂。谈起宜兴,人们必定会想到紫砂壶。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自元代以后。由于紫砂壶具有实用与欣赏的价值,很快就成为了收藏珍品。明代初年,紫砂壶有了较大的发展,畅销市场、名扬中外。到了万历年间。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水平,精美的紫砂茶具沿着丝绸之路销往阿拉伯、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一种“神品”。在当时,制作紫砂壶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紫砂壶有它独特的风格,古朴典雅却不乏新意。令所见之人
期刊
紫砂土是世间独一无二的泥料矿藏,它是生命之土、灵魂之土,在一代代制壶艺人们的不懈努力下,它浴火涅槃而重生。成就了一种艺术形式、文化载体和情感蕴藉。紫砂壶艺传承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它伴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而诞生。是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堪与金玉比美。为世人所推崇喜爱。  紫砂壶的发展进程离不开历代制壶艺人的贡献,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舟等。他们是紫砂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期刊
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并以其素面素心的特性称著于世,这与中国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的关系,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钟情于紫砂壶。明代李渔日:“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可见古人就开始推崇宜兴紫砂壶,并以此作为饮茶的圣器。明代中期以后,文人、士子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来,于是逐渐形成了集诗词、书画、陶刻等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文化。蜚声海内外。  茶人品茶,壶人爱壶,一把
期刊
摘要 紫砂陶艺以手工完成雕塑人像艺术,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塑维妙维肖。也因紫砂泥的触摸富有弹性感。使得紫砂雕塑更富有一番逼真性。现代紫砂雕塑的发展不仅要吸收传统,更要突破,仅在表面的相似或物象,那不是艺术,也不会真正产生艺术。事实证明,保持自己的独创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走出一条别人无可企及的艺术道路。  关键词 童年;紫砂雕塑;艺术价值  宜兴紫砂雕塑的发展题材日渐扩大,并在当代陶艺人的努力
期刊
紫砂壶是“世间茶具之首”。其造型质朴、形质完美、色泽古雅,集实用性、欣赏性、收藏价值于一体。闻名中外,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中国古代,不论是宫殿亭阁、深宫墙院、杯盘茶盏还是桌椅板凳,都是以方形为主体造型。具有挺拔庄重、雄伟古朴之感。形成一种传统的造型。而紫砂壶也受其影响,紫砂壶中的方壶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造型古朴、技法独特。整体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的阳刚之气。且比例精准、口盖紧密、块面
期刊
青瓷在我国已经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之后数千年的发展,青瓷以其独有的质感,多姿多彩的造型在中国陶瓷艺术领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古老的青瓷艺术依然焕发着绚丽的光彩。仍然受到当代人的喜爱。这种喜爱是一种美与自然的回归,青瓷艺术作为承载艺术创作的媒介,不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造型设计理念相结合,让东方与西方的美学共存于一体,从而发展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当代青瓷造型艺术。  当
期刊
2015年是顾景舟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缅怀顾景舟,不仅仅是因为他严谨的艺术风格、勤奋的艺术态度,更多的是怀念他那些经典紫砂作品带给我们的领悟。顾景舟制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思,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代初期以来紫砂壶纤细繁
期刊
2015年紫砂行情波澜起伏,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原有的紫砂市场对紫砂壶的需求有所减少,但是紫砂市场又在各大拍卖行、陶艺界、互联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回暖。在相对冷漠的市场环境中,更能考验紫砂艺人的艺德、艺技、艺心。换句话说,市场需求虽是影响艺人创作的因素之一。但仅是非必要因素,现从实践出发,谈谈传统手工技艺中影响紫砂艺人创新思维、创作理念、创意手法的几个因素。  1.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  在当前经
期刊
紫砂文化艺术传承600余年,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器种类层出不穷、风格各异,但是除了众所周知的紫砂壶外。在紫砂器的家族中,还有紫砂茶宠、文玩清供、花盆等紫砂杂项。紫砂壶艺冠绝中外,但是紫砂杂项也有着不可小觑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趣味。相对于紫砂壶艺的传承、创作、市场及客户群体而言,紫砂杂项的现状就显得比较“冷”。无论是紫砂杂项的创意创作,还是紫砂杂项的赏玩收藏,紫砂杂项在整个紫砂界中的比重相对较少。但紫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