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笔者这里将其简称为《新课标》。对比旧版《義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课标》做出了很大的改进,提倡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合理利用学生的先前经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灌输式教育或仍处在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之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成为划分学生优秀的标准,导致语文、数学、英语成为“主科”,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成为“副科”。此外,小学科学课的授课模式过于重视校内教学,忽视了学生课外发展的价值和生活经验。学生的业余实践活动被其他学科安排的满满的,长此以往便出现了诸多隐患,社会长期存在的“偏科”教育及灌输式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个别科目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使得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通过对小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研究达到以下目的。
1.能够更好地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调动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的学习动机。
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课外科学活动是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科学学习事半功倍,还能从生活中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内驱力,从根本上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乐趣。课外科学活动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不能一味的追求难度和深度。从兴趣入手,教师在设计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时要注重丰富活动的内容,增加其趣味实践性。学生能否喜欢科学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自身是否有趣。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也正是基于他们对某一领域感兴趣的程度。只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关注时才会更加的积极也能发现更多新问题,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够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强他们对科学的思考,更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科学的欲望,最终通过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方便老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涉及到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信息,科学的逻辑分析信息,科学的思维讨论交流等,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做出客观的解释。在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先发现问题,做出自己的猜想,通过活动验证猜想,在活动中搜集信息,得出结论,是否与自己的猜想一致,做出适当的反思。显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上述能力将会得到有效锻炼合和提高。
3.引起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思考。
素质教育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重要性。在课外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深刻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深刻意义。课外科学活动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新知识,温习旧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及时解决疑惑,长此以往,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课外科学探究活动作用
1.打破时空限制,保证课的连续性
现如今科学教师非常重视课内探究活动,从活动的设计到组织再到完成,整个过程颇有成效。而小学科学课有课时限制,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充分,而有的探究过程在课内远远没有结束,后续的工作需要在课外完成,有的探究活动需要在户外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到结论。例如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需要学生在夜间持续多天的观察和记录。有的探究活动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或者受到时空的限制在课堂上无法顺利进行,而课外科学探究不限地点、不限时间,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对课内科学探究活动起到了补充的作用。科学课的一个单元涉及到一个整体的问题,使得科学课具有连续性。探究活动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果缺少了其中的课外探究,整个探究过程会冲突和矛盾。比如连续观察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此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对这些记录的天气进行总结和交流。可见,为了保证课堂的连续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为课内的学习做准备,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仅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更加是为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2.克服材料限制,培养学生兴趣与毅力
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所用材料只能从课外寻找,需广泛利用身边各种资源。而学校能为学生们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是统一购置的,学生在课内进行探究活动时比如设计制作保温杯这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他们所需要的的材料也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果在课堂上进行这个活动,提供的材料很难做到涵盖了所有学生的创意。这就造成了探究活动的局限性。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有更加充分和广泛的渠道购置或准备所需要的材料,能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能力。小学生们对身边事物充满着好奇,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奇异的事物和现象亲近大自然,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和接触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部分课外探究活动持续的周期长或者难度较大。在这种一系列活动的促进下,学生更容易养成持续活动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锻炼他们的毅力。
显然科学课的学习已不只是课堂上的学习,此外,基于科学课本内和科学课本外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也需与课堂教学齐头并进。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起到的作用以及它的重要性不能低估,课内课外结合的教育才是事半功倍的教育。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李迎秋
一、通过对小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研究达到以下目的。
1.能够更好地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调动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的学习动机。
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课外科学活动是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科学学习事半功倍,还能从生活中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内驱力,从根本上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乐趣。课外科学活动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不能一味的追求难度和深度。从兴趣入手,教师在设计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时要注重丰富活动的内容,增加其趣味实践性。学生能否喜欢科学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自身是否有趣。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也正是基于他们对某一领域感兴趣的程度。只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关注时才会更加的积极也能发现更多新问题,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够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强他们对科学的思考,更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科学的欲望,最终通过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方便老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涉及到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信息,科学的逻辑分析信息,科学的思维讨论交流等,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做出客观的解释。在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先发现问题,做出自己的猜想,通过活动验证猜想,在活动中搜集信息,得出结论,是否与自己的猜想一致,做出适当的反思。显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上述能力将会得到有效锻炼合和提高。
3.引起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思考。
素质教育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重要性。在课外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深刻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深刻意义。课外科学活动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新知识,温习旧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及时解决疑惑,长此以往,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课外科学探究活动作用
1.打破时空限制,保证课的连续性
现如今科学教师非常重视课内探究活动,从活动的设计到组织再到完成,整个过程颇有成效。而小学科学课有课时限制,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充分,而有的探究过程在课内远远没有结束,后续的工作需要在课外完成,有的探究活动需要在户外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到结论。例如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需要学生在夜间持续多天的观察和记录。有的探究活动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或者受到时空的限制在课堂上无法顺利进行,而课外科学探究不限地点、不限时间,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对课内科学探究活动起到了补充的作用。科学课的一个单元涉及到一个整体的问题,使得科学课具有连续性。探究活动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果缺少了其中的课外探究,整个探究过程会冲突和矛盾。比如连续观察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此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对这些记录的天气进行总结和交流。可见,为了保证课堂的连续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为课内的学习做准备,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仅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更加是为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2.克服材料限制,培养学生兴趣与毅力
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所用材料只能从课外寻找,需广泛利用身边各种资源。而学校能为学生们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是统一购置的,学生在课内进行探究活动时比如设计制作保温杯这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他们所需要的的材料也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果在课堂上进行这个活动,提供的材料很难做到涵盖了所有学生的创意。这就造成了探究活动的局限性。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有更加充分和广泛的渠道购置或准备所需要的材料,能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能力。小学生们对身边事物充满着好奇,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奇异的事物和现象亲近大自然,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和接触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部分课外探究活动持续的周期长或者难度较大。在这种一系列活动的促进下,学生更容易养成持续活动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锻炼他们的毅力。
显然科学课的学习已不只是课堂上的学习,此外,基于科学课本内和科学课本外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也需与课堂教学齐头并进。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起到的作用以及它的重要性不能低估,课内课外结合的教育才是事半功倍的教育。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李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