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是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放手给其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时空和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逐渐培养了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的发展。搞好学生的自学活动,不仅改革了旧的教学模式,而且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新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去学、主动去探索。比如在学习目标上,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学习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刀切”地用集体学习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同时对于同一内容,同一目标的不同理解,不同疑问,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表达的权利,畅所欲言。如《凡卡》的教学,学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那样不好,凡卡为什么不趁他们去做礼拜时,偷偷地回爷爷那里去?”“他没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吗?可以偷一双穿着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可能很幼稚,但证实了学生认真读书,能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千万不能给予否定,而是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好品质。在教师的鼓励表扬下,课堂又一次活跃,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氛围是那么宽松、民主、和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全调动起来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充分利用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阅读兴趣激发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在教学《捞月亮》时,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看着投影片,听着老师生动地口述:“从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小猴在树上兴奋地玩着、玩着,忽然,它大声嚷到‘月亮掉进水里啦,月亮掉进水里啦’,猴子们听到喊声立刻赶来。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一声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足以证实学生已被老师设置的悬念“悬”着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很快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同时,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可变性和短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利用情境的创设,课堂的发现,学生的思索,小组的合作等方法和时机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强烈兴趣的驱动下,不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之中。
2、阅读习惯培养
所谓习惯,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习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因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读中感悟、小组合作、读书笔记、读后感触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⑴ 养成课前预习、独立寻疑习惯,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成学习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解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⑵ 注重多读感悟、文章语言体味,进行自主阅读获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才能体味文章的内在意蕴。如我们在《李时珍》一课的导学中突出一个"读"字:初读,理线索,想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引读,明大概,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是非重点内容,故采用引读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李时珍是何时、何地、怎样的人,及他立志学医的原因;细读,识经过,导读编写药书原因的段落,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引读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知道李时珍为了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做了的准备工作的艰难的繁杂;最后品读,悟精神。体悟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
⑶ 形成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氛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于学生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同时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在讨论的难点、重点、疑点上给以适当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 4 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阅读技法指导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仅“理解词语”,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式、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一系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如“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教师教学生先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再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串连段意,就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组成一段话。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无论何时阅读,都不待教师教,就能自主去学,真正“会学”。
一、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去学、主动去探索。比如在学习目标上,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学习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刀切”地用集体学习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同时对于同一内容,同一目标的不同理解,不同疑问,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表达的权利,畅所欲言。如《凡卡》的教学,学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那样不好,凡卡为什么不趁他们去做礼拜时,偷偷地回爷爷那里去?”“他没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吗?可以偷一双穿着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可能很幼稚,但证实了学生认真读书,能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千万不能给予否定,而是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好品质。在教师的鼓励表扬下,课堂又一次活跃,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氛围是那么宽松、民主、和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全调动起来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充分利用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阅读兴趣激发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在教学《捞月亮》时,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看着投影片,听着老师生动地口述:“从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小猴在树上兴奋地玩着、玩着,忽然,它大声嚷到‘月亮掉进水里啦,月亮掉进水里啦’,猴子们听到喊声立刻赶来。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一声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足以证实学生已被老师设置的悬念“悬”着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很快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同时,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可变性和短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利用情境的创设,课堂的发现,学生的思索,小组的合作等方法和时机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强烈兴趣的驱动下,不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之中。
2、阅读习惯培养
所谓习惯,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习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因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读中感悟、小组合作、读书笔记、读后感触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⑴ 养成课前预习、独立寻疑习惯,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成学习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解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⑵ 注重多读感悟、文章语言体味,进行自主阅读获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才能体味文章的内在意蕴。如我们在《李时珍》一课的导学中突出一个"读"字:初读,理线索,想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引读,明大概,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是非重点内容,故采用引读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李时珍是何时、何地、怎样的人,及他立志学医的原因;细读,识经过,导读编写药书原因的段落,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引读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知道李时珍为了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做了的准备工作的艰难的繁杂;最后品读,悟精神。体悟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
⑶ 形成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氛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于学生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同时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在讨论的难点、重点、疑点上给以适当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 4 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阅读技法指导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仅“理解词语”,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式、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一系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如“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教师教学生先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再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串连段意,就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组成一段话。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无论何时阅读,都不待教师教,就能自主去学,真正“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