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至善课程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qi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涵育创新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寻找最高的善——智慧,以接近永恒真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并与学生们一起“臻于至善”,成为能够面对不可预测的变化与复杂问题的具备智慧的人。在至善课程文化图谱中,融合至善积淀创新动能,适切至善激发创新思维,读写至善养成创新人格,诚信至善达成创新创造。
  关键词:至善课程;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A-0011-05
  在教育中强化涵育学生创新能力,是整体效益最好、最大的教育。只有以涵育创新能力引领、辐射课程教学,彰显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才能升华为“育人”。
  一、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至善课程文化图谱和构建原则
  (一)至善课程文化图谱
  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涵育创新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寻找最高的善——智慧,以接近永恒真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并与学生们一起“臻于至善”,成为能够面对不可预测的变化与复杂问题的具备智慧的人。涵育创新能力追求以思促长的提升,承载起孕育智慧的重任,赋予学生以灵性,使学生得以“自由呼吸生长”。我们立足学生,面向新时代,以融合至善为积淀创新动能的“可燃冰”,以适切至善为激发创新思维的“气门芯”,以读写至善为养成创新人格的“光合场”,以诚信至善为达成创新创造的“通行证”,构建至善课程文化图谱(如图1)。
  (二)至善课程构建原则
  1.植根教学,让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效更辩证
  至善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体验生命、成长生命。在价值取向上,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创新等的培养,关注师生生命的发展。在实践操作上,注重增强动能,努力使教学成为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善于将概念、规律以及其具体应用,文本、教学环节以及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一个个至善微课程的载体[1]。教师如果意识到学科教学对于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就会对课程重新加以审视,并从中获得加强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加强在学科教学中涵育学生创新能力,要比一般情况下的教学花更大的功夫,要调整结构,使得教学的过程在进行调整之后闪耀出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要注意师生“共振”,在和谐、热烈、深入的师生交流中,开启学生的智慧;要精心设计提问,让这些问题和练习成为引导学生迈入既有知识又有思考更有创新意识的殿堂的钥匙[2]。
  2.走向多元,让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效更持久
  生活是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要以立足“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和“为了生活”的原则,以生活中能看到、接触到的事物为依托,创造性地把生活经验与至善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对日常生活进行随机创新。要统整资源,办好家长学校,使家长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有利于涵育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家庭环境。要锚定创新能力,贴近本土实际,贴近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至善主题活动。至善课程倡导评价多元化,包括主体的多元、对象的多元、内容的多元、手段与方法的多元等,看通过课程实施,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意愿、创新精神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实践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
  二、融合至善是积淀创新动能的“可燃冰”
  我们建构了融合至善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课程目标融合知识、能力和态度,重建知识背景或设计开放性教学活动的问题情境,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课程内容融合学科、融合学科研究最新成果、融合社会热点问题,生成区域课程和活动方案。主張采用融合跨学科研究课程、学科联合课程、社会实践和调查课程等不同的课程形式[3]。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跨学科融合教育
  跨学科融合教育要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完整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跨学科融合教育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源于学科又跳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有明确的、融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真正的跨学科融合教育代表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
  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估的能力。要能够从海量的资料(如论文、网络信息、座谈会或讲演)中获取重要信息,能够判断这些所得信息的正确性,然后将其予以整合。善于运用一系列的工具(制表、图释、形象化及统计分析等)来有效地分析并确认信息所传达的含义。
  二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生能将获取的信息、研究的发现清晰而令人信服地表达出来,能用写作来分享有关信息、复现过程、陈述结果和结论,还要参与相互的深入探讨。
  三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是一种元认知能力,强调对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进行内省;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批判。
  四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决策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判断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是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外显,加强学生的决策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以长远的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态势。
  (二)融合至善的探索——创新融合实验
  针对初中科学类课程基本实行分学科实施方式,教材、教师等相关教学资源分学科相对独立的现状,我们建构了整套跨学科的创新融合实验体系(如下页图2)。这一体系以适切学生个性发展为本,体现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以整合知识为课程的简约性和高效性,以融合社会发展需要为课程的方向性和前沿性[4]。创新融合实验体系通过“学科整合 校本课程”使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得到丰富与强化,通过“学科整合 创新活动”使学生的模仿与应用得到扩充与延展,通过“校本课程 创新活动”使学生的综合与变通得到开拓与弥补。从科学学习起步阶段的认知、模仿到较高层次的综合变通,创新融合实验包含的“创意”元素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生长。   我们开发实践了创新融合实验的内容体系。一是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通过丰富并优化体验性实验、探究实验和创造性实验的改革,在原有学科课程内整合实施创新实验课程。二是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和成系统的课程内容,开展学生自主参观体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示范辅导,进行课程间有机整合和渗透教学,实施学科实验拓展延伸和深入探究的综合课程。三是根据科技发展、学生发展实际,灵活选择必修加选修活动内容,采用辅导、专项活动、社团活动、创新实验竞赛和学生家庭创新活动等形式。四是收集整理有效的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尝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促进学科课程的创新实验内容;搜寻和开发适合学生参观体验、观察实验、解疑释难、开展延伸拓展学习、实施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实验内容;收集并自主开发能引导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制作、创新实验探究、价值效果检测等各类创新实验的活动课程内容。
  我们努力探索实践了创新融合实验至善的评价方式。一是依据目标确定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外显要素的定量评价指标。按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评价标准:七年级侧重于感知、模仿及有所发现,注重实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八年级加大理解、应用及有所创新的权重,注重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九年级加大综合、变通及有所创造的权重,注重整合知识创新方法的能力的培养。二是以教师和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自主评价、同伴主体评价和教师指导性评价发挥各自的作用,强化学生在创新实验课程建设和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创新动能进行有效评价。三是采用定性与定量考核结合、书面与操作考核互补、实验过程观察和成果展示综合的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讨论创新设计、论证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等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依据创新设计和创新实验作品所表现的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三、适切至善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气门芯”
  激发创新思维要与学生发展相契合,要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研究学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学生,从适应学生发展的机制体制的角度去研究学生。激发创新思维要研究如何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智慧;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适切的探究,让过程更有体验
  我们把适切的探究过程作为至善课程的关键体验。至善课程是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课程,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真正内化知识、提升创新思维。我们建构的探究操作机制由教学行为要素“探索、研究、运用”和心理要素“观察、思维、迁移”构成,表述为“勇于探索,细致观察;精心研究,创新思维;拓展运用,推理迁移”,形成了至善课程的探究场。我们正确把握探究的“度”,在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在重点内容上开展探究,让探究发生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即“大难大探究,小难小探究,不难不探究”,做到科学把握知识传授与探究性学习的平衡、知识累积与素质积淀的平衡、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的平衡、解决问题和创设问题情境的平衡[5]。
  (二)适切的互动,让生成更能共享
  我们形成了情意动力激励、目标把握调控两个互动机制。情意动力激励互动机制,由教学行为要素“情境”和心理要素“情意”构成,表述为“创设情境,激发情意”,营造至善课程的情意场;目标把握调控互动机制,由教学行为要素“互动”和心理要素“内化”构成,表述为“即时互动,生成内化”,构建至善课程的目标场。学生在情意因素和认知因素和谐互动下,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至善(智慧)、再观察(探索)、再思维(研究)、再至善(智慧)……如此深度融合、周期循环、螺旋上升,学生心理活动不断丰满、认知能力不断完善、创新思维不断涵育。
  我们以适切的互動推动至善课程的生长共享。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改造”生成出新的知识经验。对于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师生一同生成、一同分享、一同创造。生长共享的好处就是获得帮助和多元理解,学生往往不是获得一种答案,而是实现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成功。共享的过程要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各种教学行为,接纳和包容各种思想。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把适切学生发展的作业作为教学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对话的绿色通道。布置适切学生发展的作业从教师亲手设计作业开始,要求教师做到:一要有清晰的课程价值,系统思考作业在课程标准中的价值定位,设计的每一项作业都要与学科课程标准相关联。二要系统思考作业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作用,设计的作业要能促进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嵌入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学科前置知识的巩固和学科后续知识的发展相关联。三要系统思考作业对完善学生情感模式与涵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设计的作业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迸发出来,并将自己的发现嵌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经验模式中。这样,学生在适切发展的作业中丰富了探索空间的维度,提升了创新思维的品质,真正的至善也就会发生。
  四、读写至善是养成创新人格的“光合场”
  阅读是心灵的“吸”,写作则是心灵的“呼”,读写结合是心灵的呼吸,构成人的高质量的精神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在读写过程中,人会时刻反思,追求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自然而然地养成创新人格。
  (一)聆听高处智慧的回响,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吸”
  阅读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重要手段。当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开掘、拓展生活的空间,个体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自然越来越强。我们制定各学段阅读课程目标,研究实践阅读至善课程主题,坚持每学年以阅读为主题进行小学教学调研,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区域古诗词赏析大赛。
  马云说:“我书看得不多,但喜欢把人当书去看。”每个人都是一本好书,你读别人,别人也在读你;你读别人,也要读读自己。要把别人当书来读,更要把自己当书来写。我们培养学生熟练地阅读并理解文学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绘本、数据、图表、画、学科文本等)和广义信息类文本(媒体、自热、社会、人生等)。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浙江嘉兴公路部门以G15w常台高速公路王江泾主线收费站为依托,联合嘉兴、苏州两地路政、交警部门开展区域联合执法,共筑浙北、苏南治超屏障。行动开展半年以来,两地共同
本文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即思想关系建设过程中,思想关系发动者和思想关系受动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双向感应作用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学中双向感应的涵义;阐述了思想政
目前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工作目的而改革,而不是为发展而改革。这种情况下,编办要求不能增加机构,不能增加编制,事业单位变为内设局这个门槛也被制约了。管理职责走向市
摘要:开展写作活动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路径,其基本流程是活动设计、情境创设、活动开展、活动评价。要着力于写作知识的自然习得、活动过程的充分展开、思维发展的多维训练、语言表达的修润完善、读者意识的建立养成。在情智交融的写作活动中,师生走向教学相长、生命映照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写作活动;基本流程;着力点;写作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
光阴似箭,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滑过,而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自1999年承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这个实验课题以来,我一直在带这个实验班。在师生共同相处的几年时间里,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格.是促进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学校将举行“十一”文艺晚会,通知各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报名,面对刚刚接手的三(2)班,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我决定先征求学生的意见。于是,我利用一次班会时间让同学们自荐和他荐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低压差(LDO)线形稳压器芯片NCP5662用于驱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脉冲恒流源的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控制脉冲的简单方法。电源电压5V时,输出电流高达2A,脉冲上升时
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措施,使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具有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修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社会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切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人才竞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