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的面食情结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ning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人爱吃面,最爱吃面的非陕西人莫属。面食品类,陕西花样最多。陕西面食文化,可追溯到西周。在首届中国面食文化节上,饮食专家王明德说:“世界面条故乡在中国,中国面条故乡在陕西。”
  在陕西寻找面的故事,不得不提三位名家:贾平凹、张艺谋、陈忠实。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贾平凹笔下,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传统的民俗风情。在许多作品中,贾平凹写到了陕西乡村百姓的日常饮食,尤其是面条。
  贾平凹恨不得写尽陕西所有面条的种类,如《秦腔》中的捞面、浆水面、酸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过会》中的拉面、炉齿面、丢面、炸酱面、涎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走三边》中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án)面、兴平涎水面、岐山吊面、武功扯面、大荔拉面、三原削面,等等。
  在《高兴》中,贾平凹就以笔下人物的口吻,如此表述:“我吃饭是讲究的。就说吃面吧,我不喜欢吃哨(臊)子面,也不喜欢吃油泼面,要吃在面条下到锅里了再和一些面糊再煮一些菜的那种糊涂面。糊涂面太简单了吧,不,面条的宽窄长短一定要标准,宽那么一指,长不超过四指,不能太薄,也不能过厚。面条下进锅,要一把旺火立即使水滚开,把面条能膨起来。再用凉水和面粉,包谷面粉,拿筷子迅速搅成糊糊,不能有小疙瘩,然后沿锅边将糊糊倒进去,又得不停地在锅里搅,以免面糊糊裹住了面条。然后是下菜,菜不能用刀切,用手拧。吃这种面条一定得配好调料,我就告诉石富,盐重一点,葱花剁碎,芫荽呢,还得芫荽,蒜捣成泥状,辣子油要汪,醋出头,白醋最好,如果有些韭花酱,味儿就尖了。”
  一个“尖”字,用绝了,老陕对一碗面的追求淋漓尽致。谈起写作时习惯于用笔,而不是电脑,贾平凹也要以面条作喻:“我喜欢用笔写作,也习惯了。用电脑快,但一个作家一生能写多少字呢,写不了多少的,何况手擀面条总比机器压出来的面条好吃。”
  《我是农民》大约是贾平凹最珍视的自传了,其中的《初中生活》篇讲述了父亲第一次带他到商镇的情景。他们路过一家国营饭店,饭店主人就是棣花街人,父亲和他聊天时,贾平凹却“一眼一眼地盯着锅台上放着的三碗面条”,面条捞出的时间长,上边的一层有些硬,旁边的长凳上有个笸篮,里边是烤出的烧饼,一只苍蝇在上面起起落落。“我是很长的日子没吃过这样的纯麦面面条和烧饼了,盼望着父亲能买一碗,我毕竟是中学生了,而且棣花的考生我是第三名,难道还不该奖励吗?但父亲没有给我买。”
  在《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文中,贾平凹则更多地回忆了母亲。小时候,母亲管着一家人的吃和穿,白天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切红薯片,或纺线纳鞋底,在门上拉了麻丝合绳子。据贾平凹写,“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大菜,父亲是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满村出名,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厨房里一阵案响,一阵风箱声,母亲很快就用箕盘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客人吃的时候,孩子们就被打发着去村巷里玩,玩不了多久就偷偷溜回家,盼着客人吃过了是否有剩下的,通常锅里就留有那么一碗半碗。在那年月里,纯白面条只是待客,没有客人的时候,中午可以吃一顿包谷掺面,“母亲差不多是先给父亲捞一碗,然后下些浆水和菜,连菜带面再给我们兄妹捞一碗,最后她的碗里就只有包谷掺和菜了。”
  那时少粮缺柴,生活苦巴,但孩子们倒快活得要死,只是,“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贾平凹和弟弟合推磨棍子,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地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过箩,我和弟弟趴在磨盘上磕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我和弟弟就同母亲吵,扔了磨棍怄气。”
  “母亲叹叹气,末了去敲邻家的窗子,哀求人家:二嫂子,二嫂子,你起来帮我推推磨子!人家半天不吱声,她还在求,说:‘咱换换工,你家推磨子了,我再帮你……孩子明日要上学,不敢耽搁娃课的。’瞧着母亲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和弟弟就不忍心了,揉揉鼻子又把磨棍拿起来……”
  张艺谋爱吃面。据张伟平说,生活中的张艺谋“一碗面条就行,现在也是,特别简单。”从五星级大酒店里的昂贵面条,到街头小餐馆里的便宜面条,张艺谋都爱吃,而且吃得热火朝天,似乎那才是真正的人间美味。
  2006年,张艺谋的舅舅、当时75岁身在昆明的张廼光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张艺谋童年时非常能吃苦,“那个年代非常贫苦,闹饥荒几乎没有什么吃的。一家人如果一顿饭能有一碗面条吃就是非常幸福的事了。有一次,他们家刚好煮好面条,他爸爸去叫他来吃饭,刚刚端起面条的张艺谋不小心就把面条打泼了撒了一地,被他父亲打了一巴掌。他就哭了,哭得非常伤心,谁都哄不好。哭着就去睡了,半夜的时候,他姨妈就去看他。当时,他听到他姨妈要去看他,本来醒着的他却装睡,这孩子非常懂事,一点都不闹。”
  在宣传《三枪》时,张艺谋透露自己也是做油泼辣子面的高手,“过去插过队,和面、擀面,像电影那种把面擀那么大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跳那个转面舞我可不成。”
  说起来,《三枪》的英文名就是“一碗面条的简单故事”。
  拍摄时,就是因为这几碗面,张艺谋发了大脾气。拍摄时,面已经煮好,葱花、香菜等各种调料也放好了,可到了往碗里放辣椒的时候,张导立刻叫停:那么多种辣椒面,为什么你们拿的颜色是最不红的一种?
  张艺谋的坚持不无道理,其实这几碗面中最重要的就是辣椒。因为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西北,越是鲜红的辣椒,越能表现出人物那种浓烈、火爆的个性。而道具准备的辣椒面颜色发黄,对苛求细节的张艺谋来说,当然不满意。大家连忙按照张导的要求,去找辣椒面。经过一番周折,大家终于找到了颜色鲜红的辣椒面,张导一看,这次的辣椒面,在颜色上达到了要求。然而当勺子把辣椒面放到碗中的时候,细心的张导又发现了新问题:磨得太细,一看就太假。要知道西北人个性粗犷豪放,怎么会吃这种磨得如此精细的辣椒面呢?   有人拿了一把干辣椒出主意:集体拿刀剁,剁碎不就行了吗?事实上,用刀剁出来的根本达不到效果。无奈中,剧组赶紧派人,从地处沙漠的片场赶到城里专程购买辣椒面。待张导仔细一看,无论颜色还是粗细都是自己想要的,才真正满意了。
  到最后影片播映时,《三枪》中的这场油泼面的戏,以及那段“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陕西RAP,最终广受好评。看了《三枪》,不少观众的最大感受就是被赵本山吃的那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馋倒了。
  一位在美国公共电台工作的记者说,“特别是做面条的那段最搞笑。”一家法国杂志的记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是挺逗的,比如做面条那段就很搞笑。”
  电影《白鹿原》中,在武举人家,麦客们蹲在地上端着大老碗吃大宽面,吃完饭操起乐器唱老腔,黑娃等人还再端着大老碗,继续吃着大宽面听戏,这些包含了陕西八大怪中的四大怪:一是老碗像盆子,即碗盆分不开;二是面条又宽又厚又长,即面条像裤带;三是喜欢蹲在地上吃饭,即板凳不坐蹲起来;四是秦腔吼起来。
  吃面,是《白鹿原》中反复出现的场景,饰演黑娃的段奕宏被安排在各种地方吃面,麦地里、戏台上、窑洞里。“看段奕宏大口吃面的样子感觉很美味,也想吃。”很多南方观众看到影片中饰演黑娃的段奕宏蹲在地上,端着一个比脸还大的粗瓷海碗,长长的筷子伸进大碗捞起一根宽宽的面条,稀里哗啦地吃着陕西著名的油泼面,“立马馋得不行了,电影里吃得那个香啊,恨不能抢过来”。吃一碗面条,成为看完《白鹿原》的“后遗症”;甚至有网友盘点: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段奕宏一共吃了几碗面?
  陈忠实至今只吃妻子亲手擀的面条和家蒸的馒头,理由是“买来的没有粮食的香味”。据他40余年的至交老友、陕西作家徐剑铭透露,“陈忠实在乡下老家一个人创作《白鹿原》时,每隔一段时间要从乡下赶到城里去背妻子擀好的面条和蒸好的馒头。”
  1988年,陈忠实用积攒的五六千元翻盖了白鹿原上的祖屋,坐在穿风透雨的房子里着手完成《白鹿原》。在此之前,他每月挣六七十块钱,只要家里尚有白米白面,他的心中就很满足。那几年,春节刚过,陈忠实回到祖居小屋,随身行李中必然有一袋妻子准备的手擀面和半成品菜肉,均已切好拌好,下锅即熟,好像行军打仗的粮草。在陈忠实的自述中,可以想见他吃面的心情:“我一个人住在祖居的屋院,自己烧水煮面条,自己捅火炉取暖。我可以到灞河沙滩上漫步,伏天就在河水里洗涮汗斑;或者走上屋后白鹿原的北坡,享受顺坡而下的清风,那清风里变化着各种野花的香味。我又有接通地脉的踏实感觉。”
  陈忠实的印象中,有一碗面条只能用“从容”来形容。那是农历1991年腊月25日的下午,“那是一个难忘到有点刻骨铭心意味的冬天的下午。在我划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的六个圆点的时候,两只眼睛突然发生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叙述》一书中,陈忠实描述了自己这一刻的感觉,没有狂欢,甚至连往昔里写完一部中、短篇小说的兴奋和愉悦都没有。
  随后,陈忠实收拾了摊在小圆桌上的稿纸,走出屋子,走出小院。“白鹿原北坡的柏树已被暮色笼罩,村巷里已不见人影,数九寒天傍晚的冷气,把大人小孩都逼回屋里的火炕上去了。我走下门前的塄坡,走上灞河的河堤,感觉到顺河而下的细风,颇有点刀刺的味道。不过,很快就没有知觉了。”坐在河堤临水的一条石坝上,陈忠实点燃一支烟,“不记得坐了多久,某种压抑和憋闷在心头潮起,真想对着原坡疯吼几声,却终于没有跳起来吼出来。打火机的火光里,我看见脚下河堤内侧枯干的荒草,当即走下河堤,点燃一丛菅草,顿时火苗哗哗哗蔓延开去,在细风的推助下,顺着河堤内侧往东漫卷过去,发出哔哔吧吧的响声,我被烟熏得大咳不止泪流不止,那一刻,我的压抑和憋闷散失净尽了。”
  鼻腔里还残留着蒿草的臭味儿和薄荷的香气儿,陈忠实平心静气地走下河堤,回到小院,动手点火烧水,为自己煮一碗面条。陈忠实说:“这是我几年来吃得最从容的一碗面条。我只能找到从容这个词表述吃着面条时的心态。我做完了一件事情。这是我在写作上做的前所未有的耗时费劲和用心的一件大事,做完以后的轻松和从容,我在火炉旁吃着面条的这个寒冬的深夜,充分地享受到了。”
其他文献
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很多粗大的坚果树。果实大似足球,重达8公斤。成熟的果实从50米高的树上落下来,如平地响起一声炸雷,惊得树下的动物四散奔逃。如果有的动物不幸被砸中,必定肝胆碎裂当场身亡。它的果实外壳坚硬厚实,有人做过实验:用锯子锯,居然要用五分钟之久才能把它锯开。坚果树的果实落地后可以百年不朽。里面的种子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就不能生根发芽,那么,坚果树是怎样传宗接代的呢?  
期刊
这两天,大兴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马宪颖一有空就叫上主管区益民书屋工作的图书馆副馆长侯燕,讨论下半年如何开展和书屋有关的活动,“益民书屋服务纪实情景剧大赛我们已经连续办了两年,想换个方式引导群众多读书、读好书。”  大兴区北部边界距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推动这一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书屋如何建?回迁地区的书屋如
期刊
从东莞市到厚街,仍有一段长长的路,倒两趟公交约需两个小时。每逢周末,90后女孩陈淑芳就会从学校门口搭车回到厚街新塘。公交车上,女孩好心提醒我:“千万注意好随身箱包。”  两个月前,东莞迅速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城市。厚街,东莞的核心小镇,充斥着诸多机会,这里有外来加工业,有招商引资,有本地发迹的富豪传奇,有分流中心城市带来的机会,也有特殊行业的畸形壮大。  对于不同人,厚街的意味也不同。在艺术家眼中,厚
期刊
大家都知道,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既然乙醇可以消毒杀菌,我们为何不用纯乙醇呢?原来,当你用百分之百的酒精消毒时,由于酒精的浓度很大,很快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变性、凝固,结果形成一层硬膜,这层硬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阻止酒精进一步渗入;在酒精里掺些水,酒精的浓度就变稀了,稀酒精并不急于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完全凝固,而是渗入到细菌体内,然后把整个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起来,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
期刊
作为一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式,有力而友好的握手在商界一直受到推崇。据悉,这种问候在古代是向陌生人表明自己手中没有武器的方式。如今,美国《认知神经科学》杂志在其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握手的神经关联的论文,美国贝克曼研究所的研究员弗洛林·多尔科斯和心理学系博士后桑达·多尔科斯发现,“在社交活动之前的握手,强化了接近行为的正面影响,减少了躲避行为的负面影响”。  此次研究在实验中集中关注了社交活动中的
期刊
黄海深处有座叫獐子岛的小岛,距大连市56海里,岛上生活枯燥,海岛人喝的是海水转化而成的淡水,果蔬异常珍贵……整个獐子岛镇只有一所初中——长海县第四中学,这所学校曾将一个个海娃子送向知识的彼岸,但学成回岛的少之又少。  1992年盛夏,22岁的杨爱军从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毕业,他的档案已经转到了教育局,可他执意要求调到老家獐子岛任教。因工作出色,杨爱军被评为大连市十大农村优秀教师、2008年辽宁教育年
期刊
每天晚上8点左右,来自陕西富平县美原镇的农妇王小娟跟着丈夫到西安城郊的一家汽配厂门口摆面摊。摊位并不大,王小娟戴着围裙用力地揉着提前醒好了的面团,接着拿个擀面杖开始擀面,一米长的擀面杖裹着面团来回移动,在案板上发出了“biangbiang”的声响。不知过了多久,大面团被擀成了一个直径在80公分左右的圆面皮,王小娟停了下来,将面皮一折再折,随后用菜刀哗哗一切,再散开面条,轻轻捋成一份份对折的面条堆在
期刊
法国某小镇有几家酒店竞争激烈。其中一家酒店打出了别致的广告:“本店素来出售的是羼水10%的陈年老酒,如有不愿意喝羼水者,请预先说明,但饮后醉倒,概与本店无关。”此广告一打出,许多顾客纷纷光顾,都想尝尝不羼水的老酒有多厉害,结果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  美国吉列公司宣传刮胡刀片,一反常态,向消费者打出了“揭短广告”:吉列刀片最大的特点是锋利耐用,不伤皮肤;但弱点是有可能生锈,用后只能擦干存放,才能避免
期刊
@萍果里:朝霞刚升起,水精灵就醒了,在荷叶上玩溜溜球呢,玩得流光溢彩的,看见她,就知道世界有多美了,她玩累了,就变成水蒸气,拉着风的手漫游世界,太阳回家了,风说:“我送你回家吧”,草叶和花朵缠着她讲故事,夜里,气温降下来了,水蒸气又变回小水滴,躲在花瓣里,讲露珠的故事。  作者:梁博闻 10岁 非常美术工作室
期刊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政府近日宣布,计划在全省草坪护理上禁用化学合成农药。法案生效日期为2014年12月,但有一年的宽限期。根据法案,将禁止在草坪、车道、人行道、庭院、学校操场、运动场和游乐场上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农田、高尔夫球场、草皮农场不在禁令限制范围内。  保护及水资源管理大臣Gord Mackintosh称,由于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替代产品,可以同样有效地进行杂草防控,因此曼尼托巴省建立了此项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