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与情境】
传统的写作训练,总是先拟好题目,教师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重点和详略,然后学生冥思苦想,像挤牙膏似的写作文。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创作,不是胡编就是摘录,缺乏生活体验和感悟,作文课成了学生最惧怕的课之一。每当老师宣布上作文课,学生唏嘘连声,甚至叫苦不迭,谈写色变。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就成了寂寞高手,痛苦万分。写作成了师生的一件苦差事。为什么学生对写作这么厌烦呢?。
从教学过程来看,除学生自身方面的诸如生活经验欠缺、表达能力不强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十分严重的厌烦心理。也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
理想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能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尝试主体性就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写作教学主要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以课外练笔和课外阅读为两翼,以强化学生写作动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体系。教学既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过程。
【案例描述】
学过几篇名家作品后,王老师让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冰心的《忆读书》、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等。一名学生用羡慕的语气说:“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的文集,名字起得也好听,真羡慕!”王老师随即说到:“羡慕不如行动,只要愿意,咱们也可以写文章出文集啊!”话音刚落,课堂上欢声雷动,学生跃跃欲试。王老师接着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一定要说心里话,写出真情实感;要观察生活,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写;文集名字自取,组成内容自选,版式装帧自行设计;创编时间两个月。”
学生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为了把文集写好,有的同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文本中的文章;有的开始认真观察生活、思考感悟,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批改,彼此校验;有的干脆向老师、家长咨询。
王老师在期待中观察着学生的变化,欣赏着学生的成长。
“收获的季节”到了,看着案头几十本厚厚的装帧精美的文集,王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些文集从打字到制图,从设计到规划,从选材到组合都很大气,隐隐露出一些大家风范。
《梦的旋律》、《初升的太阳》、《心头寄语》、《玫瑰色的梦》、《拙文集》、《金色的足迹》、《我的十四岁》、《雏鹰点集》……这些文集名字汇成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缤纷世界,令王老师目炫。
“文笔透露灵气,不乏略显稚嫩,璞玉升华精品,虽尚需一番精心雕琢,但只要笔耕不辍,精品出现指日可待。”李晋的外公对外孙女寄予了厚望。
“许多人都吃过桔子,可谁会有刘昕那种细腻的体会?‘一扒开桔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水珠从毛孔里喷到我的脸上,湿湿的、痒痒的,还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桔香……’她已经够细致、形象地把看到、感到的准确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能力。”刘昕的妈妈作为第一位读者为女儿的文章做了点评。
透过文集的序言、后记、点评、王老师感慨于家长的殷切期待。
“微风吹来,那个白色塑料袋招摇起来,随着风摆出婀娜的‘舞姿’,在嘲笑着路人……”书呆子气十足的刘小涵在《一个白色塑料袋》一文中表达了对环保的忧思。
“他不顾刚下课的疲惫,走到我身边,指着作业本上的错题,给我讲了起来。老师的食指、拇指上还粘着白花花的粉笔灰,皮肤是粗糙的,前端还裂开了小口,一定是粉笔终年烧灼的……”
多么细心的观察,多么善解人意的心灵,王老师觉得心头一股热流在涌动。
“王老师,谢谢您!您的建议成全了我的作家梦。”一张纸条和一个精心绘制的笑脸夹在了一本文集的扉页,传达着学生对老师的心声。王老师提起笔在下面写道:“孩子,谢谢你,是你们成全了我为师生涯中一段梦幻一般的日子。这些天,我在分享着你们的快乐,品尝着你们的成功;每天都会有无数个灵感产生,每天都会有无数个希望诞生,我也在成长!”
【解析与对策】
案例解析
王老师大胆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打破了学校与社会、写作与生活的壁垒;树立大语文观,利用留长作业形式,调动了学生创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生活便成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带着一种“要出文集”的预期目的去创作,使命感和成就感激发创作灵感;写作动机强烈,写作效果自然好。
其实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不仅仅是一本本文集,学生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创作体验更是一种收获。写作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与写,而是塑造生动、富有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师生在彼此演绎“成全”。
王老师的成功在于他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在教学活动的策划中,他准确的捕捉到了目前作文教学的弊病,意识到了只有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动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那么如何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对策研究
首先,要培养内在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如运用注意策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培养成就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其次,引入强化机制,使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实现自控式。如强化目标管理,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我监控;运用满意策略,力求良性循环;
再次,注重个体差异,用科学的理论扶助学障者。
(辽宁锦州市第八中学)
传统的写作训练,总是先拟好题目,教师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重点和详略,然后学生冥思苦想,像挤牙膏似的写作文。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创作,不是胡编就是摘录,缺乏生活体验和感悟,作文课成了学生最惧怕的课之一。每当老师宣布上作文课,学生唏嘘连声,甚至叫苦不迭,谈写色变。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就成了寂寞高手,痛苦万分。写作成了师生的一件苦差事。为什么学生对写作这么厌烦呢?。
从教学过程来看,除学生自身方面的诸如生活经验欠缺、表达能力不强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十分严重的厌烦心理。也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
理想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能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尝试主体性就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写作教学主要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以课外练笔和课外阅读为两翼,以强化学生写作动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体系。教学既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过程。
【案例描述】
学过几篇名家作品后,王老师让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冰心的《忆读书》、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等。一名学生用羡慕的语气说:“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的文集,名字起得也好听,真羡慕!”王老师随即说到:“羡慕不如行动,只要愿意,咱们也可以写文章出文集啊!”话音刚落,课堂上欢声雷动,学生跃跃欲试。王老师接着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一定要说心里话,写出真情实感;要观察生活,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写;文集名字自取,组成内容自选,版式装帧自行设计;创编时间两个月。”
学生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为了把文集写好,有的同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文本中的文章;有的开始认真观察生活、思考感悟,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批改,彼此校验;有的干脆向老师、家长咨询。
王老师在期待中观察着学生的变化,欣赏着学生的成长。
“收获的季节”到了,看着案头几十本厚厚的装帧精美的文集,王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些文集从打字到制图,从设计到规划,从选材到组合都很大气,隐隐露出一些大家风范。
《梦的旋律》、《初升的太阳》、《心头寄语》、《玫瑰色的梦》、《拙文集》、《金色的足迹》、《我的十四岁》、《雏鹰点集》……这些文集名字汇成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缤纷世界,令王老师目炫。
“文笔透露灵气,不乏略显稚嫩,璞玉升华精品,虽尚需一番精心雕琢,但只要笔耕不辍,精品出现指日可待。”李晋的外公对外孙女寄予了厚望。
“许多人都吃过桔子,可谁会有刘昕那种细腻的体会?‘一扒开桔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水珠从毛孔里喷到我的脸上,湿湿的、痒痒的,还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桔香……’她已经够细致、形象地把看到、感到的准确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能力。”刘昕的妈妈作为第一位读者为女儿的文章做了点评。
透过文集的序言、后记、点评、王老师感慨于家长的殷切期待。
“微风吹来,那个白色塑料袋招摇起来,随着风摆出婀娜的‘舞姿’,在嘲笑着路人……”书呆子气十足的刘小涵在《一个白色塑料袋》一文中表达了对环保的忧思。
“他不顾刚下课的疲惫,走到我身边,指着作业本上的错题,给我讲了起来。老师的食指、拇指上还粘着白花花的粉笔灰,皮肤是粗糙的,前端还裂开了小口,一定是粉笔终年烧灼的……”
多么细心的观察,多么善解人意的心灵,王老师觉得心头一股热流在涌动。
“王老师,谢谢您!您的建议成全了我的作家梦。”一张纸条和一个精心绘制的笑脸夹在了一本文集的扉页,传达着学生对老师的心声。王老师提起笔在下面写道:“孩子,谢谢你,是你们成全了我为师生涯中一段梦幻一般的日子。这些天,我在分享着你们的快乐,品尝着你们的成功;每天都会有无数个灵感产生,每天都会有无数个希望诞生,我也在成长!”
【解析与对策】
案例解析
王老师大胆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打破了学校与社会、写作与生活的壁垒;树立大语文观,利用留长作业形式,调动了学生创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生活便成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带着一种“要出文集”的预期目的去创作,使命感和成就感激发创作灵感;写作动机强烈,写作效果自然好。
其实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不仅仅是一本本文集,学生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创作体验更是一种收获。写作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与写,而是塑造生动、富有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师生在彼此演绎“成全”。
王老师的成功在于他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在教学活动的策划中,他准确的捕捉到了目前作文教学的弊病,意识到了只有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动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那么如何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对策研究
首先,要培养内在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如运用注意策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培养成就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其次,引入强化机制,使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实现自控式。如强化目标管理,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我监控;运用满意策略,力求良性循环;
再次,注重个体差异,用科学的理论扶助学障者。
(辽宁锦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