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山民告诉我们,“大冶果城里土主会”主要是供奉和祭祀当地的一个对外抵御掳夺者,对内扶贫济困的深受当地人敬仰的英雄——土主老爷。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山民们要把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老爷抬下山游村祈福,绕果城里所有村庄巡游一圈,直到农历三月初三,将土主老爷送上山——土主升天,历时近半个月。土主老爷游村祈福走的都是弯来弯去的“之”字路,山民们敲着排子锣鼓,前后簇拥着土主老爷游村,按照规定路线巡游。“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日程安排和土主老爷巡游路线约定俗成,当地留传着一首民谣,即“十八郑十八, 十九盛宣九,二十到殷祖,二十一水口歇,二十二徐胜、张海一笔直,二十三畈段,二十四查和泗,二十五六胡英淑……”山民们将土主老爷从上一个村抬回到自己村的祠堂里,并摆放在祖先的牌位前,供族人供奉。
土主老爷所到之处,村庄里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十分壮观,土主老爷每到一村,村村都要举行祭典活动。一天要到十几个村,一般只停留一至三个小时或最多一天一夜的时间。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在堂屋中央摆上印子粑以及鸡、粑、蛋、酒、鱼、肉等供品,等待土主老爷的到来,这叫接菩萨。凡是土主老爷不经过的村庄,山民们也都虔诚地在家里摆上供品,这就是当地流传的望天接菩萨。例如,殷祖镇的马岭卢等村庄,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接土主老爷。
在接土主老爷期间,很多讲面子的村庄,还要集体举行祭典活动,由各家各户自愿出印子粑,用印子粑堆公粑山摆在祠堂的中央。历史上最高的公粑山,曾堆达丈余高。全村的大小粑山均以公粑山为中心,摆在祠堂的大厅中,与鸡、粑、蛋、酒、鱼、肉等供品一起供奉土主老爷。随后,村中男女老少纷纷至此磕头作揖,祈求土主老爷保佑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添丁加口、六畜兴旺。后来发展到求子、求福、求财、求寿、求科名等美好的祈愿。
在被供奉的土主老爷面前,不时有山民向着土主老爷双手合十,闭目祈祷,虔诚祭拜。一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祭拜过后,村民们争相取下土主老爷身上的红布,撕剪成条状装入口袋,带回家去以求平安。还有的婆婆领着儿媳妇跪拜,祈求添子添福,烧香还愿……
英雄崇拜 人变为神
关于“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起源,当地山民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土主老爷的传说。
一个传说是,后唐时期江西人王文蔚为避战乱,逃到大冶果城里,拜当地一位高深师傅学佛习武。18岁那年,因王文蔚博学多才被朝廷招为刺史,后屡建奇功,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王文蔚做官爱民如子,精忠报国,深受群众爱戴。北宋咸平初年,王文蔚在黄连铺一狭口处为追剿顽匪与群寇激战时,身中数矢,卒于岩山。阵亡后,王文蔚尸首不僵,战马嘶鸣,当地人见之痛心疾首,将其就地安葬,并为他雕像,建造寺庙,敬称为土主菩萨(又称土主老爷)。为了以示怀念,山民们在王文蔚去世之日,即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从庙里将王文蔚的雕像(即土主菩萨)抬回村中的祠堂里,家家户户用好酒好肉或用好米舂成米粉,做成印子粑并堆成粑山供奉。
又一个传说是,唐代有个叫王明玉的文人,在做知县时,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晚年因为一盲女伸张正义,触犯了地方豪富,得罪了上司,被削职为民。他含愤来到果城里的尖山殿出家,后来为了给当地的一个女孩治病,在岩山上攀崖采药时,不幸摔死。山民们为了纪念他,为他垒坟、建庙、雕像,并称之为土主菩萨,于每年农历二月十八至三月初三举行土主会,抬着土主菩萨游村受祭。
再一个传说是,王文蔚在朝中做官,有一年,果城里一带闹旱灾,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便将实情上奏皇上,皇上派王文蔚前来了解民情。王文蔚看到灾情后,同情人民疾苦,开仓救济灾民,因此,得罪了地方官吏。这些官吏联名向上诬告王文蔚,皇上听信谗言,以私动国库,欺君之罪处以极刑。将王文蔚倒悬,并将王文蔚的身躯锯成两半,使王文蔚全身染红,鲜血横流。果城里的人民为了纪念王文蔚,自筹经费在最高的尖山建庙设坛,供祀香火,称之为土主菩萨,并用木材雕塑了两尊红脸红袍的偶像,象征英雄不死,永远活在当地山民的心中。
位于大冶刘仁八镇岩山村胡家湾的土主坟,高五尺,长两丈,宽丈余,坟头有碑,碑上字迹模糊。因为有土主为救人采药材死于岩山的传说,所以当地民间流传着,土主“升在尖山,死在岩山,葬在胡家湾”的说法。
以上传说,叙述的内容大致相同,传说的都是一个为民请命,关心民众疾苦,不惜为老百姓牺牲生命的英雄。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慢慢地由对英雄的崇拜逐步转变为对神的崇拜,是当地一种比较古老的原始信仰,可以说土主老爷是大冶果城里一带山民信奉的土地神。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民俗活动包含着诸多的积极内容,同时也存在着有关封建迷信的消极因素,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功能。“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是在当地山民长期的传承中而积淀下来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性的地域民俗心理。我们应该发挥“大冶果城里土主会” 的积极作用,采取引导的方式,借助这种民俗心理的凝聚力,顺应山民的民俗心理活动,让“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传统习俗 沿袭千年 印子粑,是果城里一带的山民在土主会期间用来供奉土主老爷的供品,这是“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沿袭了千年的传统习俗。相传,很久以前,果城里一带的山民生活困难,没有钱买鱼买肉供奉土主老爷,便用上乘的米舂成粉,做成粑,并印上鱼、羊等动物图案,以代替鱼、肉作为供品供奉土主老爷。年复一年,用印子粑供奉土主老爷,便成为“大冶果城里土主会”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点缀着山村质朴的民俗文化生活。
果城里有做印子粑的传统习俗,以印子粑作为供品敬奉土主老爷。因此,每年土主会期间,生活在果城里一带的山民,各家各户都要做印子粑,并将印子粑堆成一座座的小山一样,当地人称为堆粑山。堆的粑山有大有小,根据家庭的贫富情况而定,过去各村是在祠堂正堂或晒场上堆粑山,场面十分壮观。
在接土主老爷时,各家各户将堆好的大小粑山,一排一排地摆放在用门板铺成的供台上,与卤鸡、蛋饼、酒等供品一起供奉土主老爷。如今,供奉的粑山选在祠堂里或在公堂外面,山民们将印子粑堆放在一排排的八仙桌上,供奉土主老爷。有趣的是,山民的巧手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印子粑,还能在粑山上点缀许多的装饰物,如花卉、树林等植物。如果不仔细观看,我们还误认为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塑料花卉似的。可以说,用来供奉土主老爷的印子粑,就是山民们在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件件精致的民间工艺品,他们好像是在举行印子粑艺术展览一样,供大家欣赏,让人过目不忘。
印子粑的粑印是用木材雕刻而成的。粑印上的木雕为暗雕,每个粑印上一般雕刻有2个至3个空模,每个空模只有小茶杯口那么大。粑印上的各种精美图案,是由当地的能工巧匠们精心雕刻而成,粑印上雕有花、鸟、鱼、龙、凤、鸡、猪、牛、马、羊、兔、狮子等30多种图案。有的粑印里刻有千里马、奋蹄牛、雄鸡报晓、年年有鱼、寿桃、石榴、彩蝶纷飞、花开富贵等各种吉祥如意的动植物图案,可以称之为木雕艺术品。粑印图案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寄托着大冶果城里一带的山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制作印子粑十分讲究,要一清二白三酥。做印子粑的场面非常热闹,村里的妇女们都会相互帮忙,孩子们更会蜂拥而至,猴急地等着吃印子粑。做印子粑的主要材料是以大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做印子粑时,先将米粉倒进一个洗净的大盆里,把米粉的中间扒开一个大窝状,加入清凉纯净甘甜的山泉水将米粉进行揉和并和匀。把盆里的米粉揉和成一个大面团后,再用力揉搓,揉粉非常吃力,十分讲究。揉粉时用力要均匀,揉得要到火候,揉的时间长,印子粑才好吃,吃起来才有劲道。将米粉面团揉好后,分成一段一段的长条儿备用,妇女们怕面团被风吹干了,往往还要用一条热毛巾盖在揉好了的大面团上。巧妇们齐上阵,各显身手,围着面盆大蒲团摆开阵来,揉面的揉面,扯面团的扯面团,做印子粑的做印子粑,分工负责。往往做印子粑的活儿最抢手,连五六岁的小孩子都会做,而且还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粑印来做,印出自己喜欢的印子粑。做印子粑时,先将一个小面团放进印模里按压平整,用双手把面粉团均匀用力地印到印模里,按平压紧,然后再拿起粑印模放到大蒲团中的木板上一磕,印子粑就做好了。将做好的印子粑放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印子粑晶莹白皙透亮,入口黏而不腻、香而柔软可口。妇女们再三叮嘱望穿秋眼等着吃印子粑的孩子们,蒸出来的第一笼印子粑是不能偷吃的,是用来堆粑山供奉神圣的土主老爷。家家户户都要堆粑山,堆得越高表示家里越丰盛,敬奉土主老爷的心越虔诚。堆粑山要趁热堆,冷却后的印子粑就没有粘性了,不容易堆成粑山。所以第一笼印子粑一出笼,巧妇们就开始捡粑的捡粑,点红的点红,摆粑的摆粑。将印子粑一个一个地摆开,一个一个地叠加,一层一层地堆起来,要堆成一尺高以上的粑山。堆成的粑山像一座白色的宝塔一样,洁白如玉,造型美观,再加上用印子粑制成的装饰花卉和树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大冶果城里的印子粑主要是由妇女制作,她们心灵手巧,富有创造力与丰富想象力。她们制作的印子粑,可称得上是出自于一个聪明才智的民间艺术家之手,是难得一见的民间工艺品。
做印子粑、蒸印子粑、堆粑山的场景非常热闹喜庆。为蒸熟后的印子粑点红,寄喻丰收、喜庆和圣洁,更是为了讨喜求福。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做印子粑,堆粑山时有说有笑,共同分享着丰收后亲人们团聚在一起的喜悦和快乐。
果城里一带的印子粑形状如银元,印有福、禄、寿、喜等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讨人喜欢。印子粑可蒸食、煮食,也可烤食、煎食。既可做主食吃,也可当零食点心小吃。印子粑的味道清香细软,粘而不腻,食后让人回味无穷。还有的是用高梁粉做的印子粑,俗称高梁粑,高梁粑为红色,喻意着农家的日子兴旺发达,生活越过越红火。传说,吃了这些敬奉土主老爷的印子粑,一年当中就会大吉大利。果城里一带的印子粑在当地俗称福粑,家家户户争做印子粑求福争福,分吃印子粑就是分享福分。土主老爷被抬走后,人们将供奉土主老爷的印子粑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让亲戚朋友分享。
晚饭后,土主老爷在哪个村子,该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祠堂的正堂,观看架菩萨,架菩萨是“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山民们用两根长杠子绑住土主老爷,杠子两端用粗绳索系好,绳子中间各绑一根短杠子,然后由四位身强体壮的汉子,前后各两人面对面地抬着土主老爷,向左、向右各横走两步半,两手同时扳动两根大杠子翻动土主老爷达108度左右。旁边站有一人,提着大铜锣,使劲地敲打,节奏愈打愈快,土主老爷被翻得越来越快,观众齐呼“哦火”,场面十分壮观热闹,围观者开怀大笑。
架菩萨时表演的动作,就是原始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在架菩萨的活动中,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山民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和锻炼身体的 方式之一。当地山民介绍,架菩萨并非一件易事,是要有功底的,几个翻滚下来,早已是汗流浃背。所以,架菩萨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可以启迪人们智慧,同时也能锻炼人们的身体,激发人们发扬尚武精神。这项有益的游艺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山民的喜欢,从而使架菩萨这种民俗活动能够在果城里一带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如今,架菩萨这种敬神中的娱神、娱人的活动方式,已成为当地山民锻炼身体、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
去粗存精 传承利用
据山民们介绍,“大冶果城里土主会”已成为果城里一带山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比过年还重要。每逢土主会期间,这里的主人都要接回女儿、女婿、外孙参加土主会,在外工作的山民也都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参加土主会活动。“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期间,四方山民穿红着绿、纷至沓来,卖吃的、卖小玩艺的赶集,唱戏、说书、杂耍、玩龙、舞狮也加入到土主会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村中的善男信女循着锣鼓鞭炮的声音,陆续参加到土主会巡游的队伍之中。沿路的山民在自己的家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土主老爷的到来。不时有人对着土主老爷双手合十,闭目祈祷。巡游完毕,村民们争抢土主老爷身上的黄表纸,装入口袋,期待土主老爷保佑家人平安,工作顺利。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华老师,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关注“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民俗活动,到大冶果城里一带去过很多次,现场考察“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民俗活动。刘守华老师说:“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是由历史人物通过逐步的演变成为了一个地方神。这位历史人物为大冶果城里一带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为了怀念他,便当作神来敬拜。”
“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民俗活动,还引起美国一位民俗专家的关注,他曾经多次到现场考察,曾在美国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2006年“大冶果城里土主会”已被黄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是在当地民间长期的传承中而积淀下来的一种民俗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对英雄的崇拜。在当地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民俗活动定势。民俗活动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的东西,带有极强的民众愿望和感情,如果对它进行强制的行政性的改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我们对“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采取疏导的方式,因势利导,不能采取行政措施进行强制性干预。事实证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政府把“大冶果城里土主会”作为封建迷信,曾经明令禁止举行接土主老爷的活动,并且还把土主老爷的木雕塑像也给砸了。但是,每年只要时间一到,果城里一带的山民就做印子粑、堆粑山,没有土主老爷,一样在自己的家门前燃放鞭炮磕头作揖,山民们的心中只有土主老爷。充分说明了举行民俗活动的形式,随时代发展的不同,都可以采取复杂或简单的方式进行,并不影响已经形成的一种民俗活动形式。所以,对“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我们要正确对待,去粗存精, 使“大冶果城里土主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能够得到健康的传承和利用。
当地党和政府应该加强领导,借助“大冶果城里土主会”这种民俗活动的凝聚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消除“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消极方面的作用。对提高当地山民的审美能力,陶冶山民的精神情操,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各个方面,将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把“大冶果城里土主会” 这种民俗活动,作为当地民间艺术活动的载体,来表现农村文化活动的和谐景象,促进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让“大冶果城里土主会”对构建当地社会的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土主老爷所到之处,村庄里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十分壮观,土主老爷每到一村,村村都要举行祭典活动。一天要到十几个村,一般只停留一至三个小时或最多一天一夜的时间。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在堂屋中央摆上印子粑以及鸡、粑、蛋、酒、鱼、肉等供品,等待土主老爷的到来,这叫接菩萨。凡是土主老爷不经过的村庄,山民们也都虔诚地在家里摆上供品,这就是当地流传的望天接菩萨。例如,殷祖镇的马岭卢等村庄,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接土主老爷。
在接土主老爷期间,很多讲面子的村庄,还要集体举行祭典活动,由各家各户自愿出印子粑,用印子粑堆公粑山摆在祠堂的中央。历史上最高的公粑山,曾堆达丈余高。全村的大小粑山均以公粑山为中心,摆在祠堂的大厅中,与鸡、粑、蛋、酒、鱼、肉等供品一起供奉土主老爷。随后,村中男女老少纷纷至此磕头作揖,祈求土主老爷保佑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添丁加口、六畜兴旺。后来发展到求子、求福、求财、求寿、求科名等美好的祈愿。
在被供奉的土主老爷面前,不时有山民向着土主老爷双手合十,闭目祈祷,虔诚祭拜。一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祭拜过后,村民们争相取下土主老爷身上的红布,撕剪成条状装入口袋,带回家去以求平安。还有的婆婆领着儿媳妇跪拜,祈求添子添福,烧香还愿……
英雄崇拜 人变为神
关于“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起源,当地山民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土主老爷的传说。
一个传说是,后唐时期江西人王文蔚为避战乱,逃到大冶果城里,拜当地一位高深师傅学佛习武。18岁那年,因王文蔚博学多才被朝廷招为刺史,后屡建奇功,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王文蔚做官爱民如子,精忠报国,深受群众爱戴。北宋咸平初年,王文蔚在黄连铺一狭口处为追剿顽匪与群寇激战时,身中数矢,卒于岩山。阵亡后,王文蔚尸首不僵,战马嘶鸣,当地人见之痛心疾首,将其就地安葬,并为他雕像,建造寺庙,敬称为土主菩萨(又称土主老爷)。为了以示怀念,山民们在王文蔚去世之日,即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从庙里将王文蔚的雕像(即土主菩萨)抬回村中的祠堂里,家家户户用好酒好肉或用好米舂成米粉,做成印子粑并堆成粑山供奉。
又一个传说是,唐代有个叫王明玉的文人,在做知县时,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晚年因为一盲女伸张正义,触犯了地方豪富,得罪了上司,被削职为民。他含愤来到果城里的尖山殿出家,后来为了给当地的一个女孩治病,在岩山上攀崖采药时,不幸摔死。山民们为了纪念他,为他垒坟、建庙、雕像,并称之为土主菩萨,于每年农历二月十八至三月初三举行土主会,抬着土主菩萨游村受祭。
再一个传说是,王文蔚在朝中做官,有一年,果城里一带闹旱灾,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便将实情上奏皇上,皇上派王文蔚前来了解民情。王文蔚看到灾情后,同情人民疾苦,开仓救济灾民,因此,得罪了地方官吏。这些官吏联名向上诬告王文蔚,皇上听信谗言,以私动国库,欺君之罪处以极刑。将王文蔚倒悬,并将王文蔚的身躯锯成两半,使王文蔚全身染红,鲜血横流。果城里的人民为了纪念王文蔚,自筹经费在最高的尖山建庙设坛,供祀香火,称之为土主菩萨,并用木材雕塑了两尊红脸红袍的偶像,象征英雄不死,永远活在当地山民的心中。
位于大冶刘仁八镇岩山村胡家湾的土主坟,高五尺,长两丈,宽丈余,坟头有碑,碑上字迹模糊。因为有土主为救人采药材死于岩山的传说,所以当地民间流传着,土主“升在尖山,死在岩山,葬在胡家湾”的说法。
以上传说,叙述的内容大致相同,传说的都是一个为民请命,关心民众疾苦,不惜为老百姓牺牲生命的英雄。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慢慢地由对英雄的崇拜逐步转变为对神的崇拜,是当地一种比较古老的原始信仰,可以说土主老爷是大冶果城里一带山民信奉的土地神。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民俗活动包含着诸多的积极内容,同时也存在着有关封建迷信的消极因素,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功能。“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是在当地山民长期的传承中而积淀下来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性的地域民俗心理。我们应该发挥“大冶果城里土主会” 的积极作用,采取引导的方式,借助这种民俗心理的凝聚力,顺应山民的民俗心理活动,让“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传统习俗 沿袭千年 印子粑,是果城里一带的山民在土主会期间用来供奉土主老爷的供品,这是“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沿袭了千年的传统习俗。相传,很久以前,果城里一带的山民生活困难,没有钱买鱼买肉供奉土主老爷,便用上乘的米舂成粉,做成粑,并印上鱼、羊等动物图案,以代替鱼、肉作为供品供奉土主老爷。年复一年,用印子粑供奉土主老爷,便成为“大冶果城里土主会”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点缀着山村质朴的民俗文化生活。
果城里有做印子粑的传统习俗,以印子粑作为供品敬奉土主老爷。因此,每年土主会期间,生活在果城里一带的山民,各家各户都要做印子粑,并将印子粑堆成一座座的小山一样,当地人称为堆粑山。堆的粑山有大有小,根据家庭的贫富情况而定,过去各村是在祠堂正堂或晒场上堆粑山,场面十分壮观。
在接土主老爷时,各家各户将堆好的大小粑山,一排一排地摆放在用门板铺成的供台上,与卤鸡、蛋饼、酒等供品一起供奉土主老爷。如今,供奉的粑山选在祠堂里或在公堂外面,山民们将印子粑堆放在一排排的八仙桌上,供奉土主老爷。有趣的是,山民的巧手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印子粑,还能在粑山上点缀许多的装饰物,如花卉、树林等植物。如果不仔细观看,我们还误认为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塑料花卉似的。可以说,用来供奉土主老爷的印子粑,就是山民们在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件件精致的民间工艺品,他们好像是在举行印子粑艺术展览一样,供大家欣赏,让人过目不忘。
印子粑的粑印是用木材雕刻而成的。粑印上的木雕为暗雕,每个粑印上一般雕刻有2个至3个空模,每个空模只有小茶杯口那么大。粑印上的各种精美图案,是由当地的能工巧匠们精心雕刻而成,粑印上雕有花、鸟、鱼、龙、凤、鸡、猪、牛、马、羊、兔、狮子等30多种图案。有的粑印里刻有千里马、奋蹄牛、雄鸡报晓、年年有鱼、寿桃、石榴、彩蝶纷飞、花开富贵等各种吉祥如意的动植物图案,可以称之为木雕艺术品。粑印图案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寄托着大冶果城里一带的山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制作印子粑十分讲究,要一清二白三酥。做印子粑的场面非常热闹,村里的妇女们都会相互帮忙,孩子们更会蜂拥而至,猴急地等着吃印子粑。做印子粑的主要材料是以大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做印子粑时,先将米粉倒进一个洗净的大盆里,把米粉的中间扒开一个大窝状,加入清凉纯净甘甜的山泉水将米粉进行揉和并和匀。把盆里的米粉揉和成一个大面团后,再用力揉搓,揉粉非常吃力,十分讲究。揉粉时用力要均匀,揉得要到火候,揉的时间长,印子粑才好吃,吃起来才有劲道。将米粉面团揉好后,分成一段一段的长条儿备用,妇女们怕面团被风吹干了,往往还要用一条热毛巾盖在揉好了的大面团上。巧妇们齐上阵,各显身手,围着面盆大蒲团摆开阵来,揉面的揉面,扯面团的扯面团,做印子粑的做印子粑,分工负责。往往做印子粑的活儿最抢手,连五六岁的小孩子都会做,而且还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粑印来做,印出自己喜欢的印子粑。做印子粑时,先将一个小面团放进印模里按压平整,用双手把面粉团均匀用力地印到印模里,按平压紧,然后再拿起粑印模放到大蒲团中的木板上一磕,印子粑就做好了。将做好的印子粑放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印子粑晶莹白皙透亮,入口黏而不腻、香而柔软可口。妇女们再三叮嘱望穿秋眼等着吃印子粑的孩子们,蒸出来的第一笼印子粑是不能偷吃的,是用来堆粑山供奉神圣的土主老爷。家家户户都要堆粑山,堆得越高表示家里越丰盛,敬奉土主老爷的心越虔诚。堆粑山要趁热堆,冷却后的印子粑就没有粘性了,不容易堆成粑山。所以第一笼印子粑一出笼,巧妇们就开始捡粑的捡粑,点红的点红,摆粑的摆粑。将印子粑一个一个地摆开,一个一个地叠加,一层一层地堆起来,要堆成一尺高以上的粑山。堆成的粑山像一座白色的宝塔一样,洁白如玉,造型美观,再加上用印子粑制成的装饰花卉和树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大冶果城里的印子粑主要是由妇女制作,她们心灵手巧,富有创造力与丰富想象力。她们制作的印子粑,可称得上是出自于一个聪明才智的民间艺术家之手,是难得一见的民间工艺品。
做印子粑、蒸印子粑、堆粑山的场景非常热闹喜庆。为蒸熟后的印子粑点红,寄喻丰收、喜庆和圣洁,更是为了讨喜求福。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做印子粑,堆粑山时有说有笑,共同分享着丰收后亲人们团聚在一起的喜悦和快乐。
果城里一带的印子粑形状如银元,印有福、禄、寿、喜等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讨人喜欢。印子粑可蒸食、煮食,也可烤食、煎食。既可做主食吃,也可当零食点心小吃。印子粑的味道清香细软,粘而不腻,食后让人回味无穷。还有的是用高梁粉做的印子粑,俗称高梁粑,高梁粑为红色,喻意着农家的日子兴旺发达,生活越过越红火。传说,吃了这些敬奉土主老爷的印子粑,一年当中就会大吉大利。果城里一带的印子粑在当地俗称福粑,家家户户争做印子粑求福争福,分吃印子粑就是分享福分。土主老爷被抬走后,人们将供奉土主老爷的印子粑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让亲戚朋友分享。
晚饭后,土主老爷在哪个村子,该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祠堂的正堂,观看架菩萨,架菩萨是“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山民们用两根长杠子绑住土主老爷,杠子两端用粗绳索系好,绳子中间各绑一根短杠子,然后由四位身强体壮的汉子,前后各两人面对面地抬着土主老爷,向左、向右各横走两步半,两手同时扳动两根大杠子翻动土主老爷达108度左右。旁边站有一人,提着大铜锣,使劲地敲打,节奏愈打愈快,土主老爷被翻得越来越快,观众齐呼“哦火”,场面十分壮观热闹,围观者开怀大笑。
架菩萨时表演的动作,就是原始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在架菩萨的活动中,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山民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和锻炼身体的 方式之一。当地山民介绍,架菩萨并非一件易事,是要有功底的,几个翻滚下来,早已是汗流浃背。所以,架菩萨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可以启迪人们智慧,同时也能锻炼人们的身体,激发人们发扬尚武精神。这项有益的游艺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山民的喜欢,从而使架菩萨这种民俗活动能够在果城里一带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如今,架菩萨这种敬神中的娱神、娱人的活动方式,已成为当地山民锻炼身体、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
去粗存精 传承利用
据山民们介绍,“大冶果城里土主会”已成为果城里一带山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比过年还重要。每逢土主会期间,这里的主人都要接回女儿、女婿、外孙参加土主会,在外工作的山民也都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参加土主会活动。“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期间,四方山民穿红着绿、纷至沓来,卖吃的、卖小玩艺的赶集,唱戏、说书、杂耍、玩龙、舞狮也加入到土主会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村中的善男信女循着锣鼓鞭炮的声音,陆续参加到土主会巡游的队伍之中。沿路的山民在自己的家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土主老爷的到来。不时有人对着土主老爷双手合十,闭目祈祷。巡游完毕,村民们争抢土主老爷身上的黄表纸,装入口袋,期待土主老爷保佑家人平安,工作顺利。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华老师,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关注“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民俗活动,到大冶果城里一带去过很多次,现场考察“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民俗活动。刘守华老师说:“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是由历史人物通过逐步的演变成为了一个地方神。这位历史人物为大冶果城里一带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为了怀念他,便当作神来敬拜。”
“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民俗活动,还引起美国一位民俗专家的关注,他曾经多次到现场考察,曾在美国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2006年“大冶果城里土主会”已被黄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是在当地民间长期的传承中而积淀下来的一种民俗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对英雄的崇拜。在当地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民俗活动定势。民俗活动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的东西,带有极强的民众愿望和感情,如果对它进行强制的行政性的改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我们对“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采取疏导的方式,因势利导,不能采取行政措施进行强制性干预。事实证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政府把“大冶果城里土主会”作为封建迷信,曾经明令禁止举行接土主老爷的活动,并且还把土主老爷的木雕塑像也给砸了。但是,每年只要时间一到,果城里一带的山民就做印子粑、堆粑山,没有土主老爷,一样在自己的家门前燃放鞭炮磕头作揖,山民们的心中只有土主老爷。充分说明了举行民俗活动的形式,随时代发展的不同,都可以采取复杂或简单的方式进行,并不影响已经形成的一种民俗活动形式。所以,对“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我们要正确对待,去粗存精, 使“大冶果城里土主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能够得到健康的传承和利用。
当地党和政府应该加强领导,借助“大冶果城里土主会”这种民俗活动的凝聚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消除“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消极方面的作用。对提高当地山民的审美能力,陶冶山民的精神情操,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各个方面,将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把“大冶果城里土主会” 这种民俗活动,作为当地民间艺术活动的载体,来表现农村文化活动的和谐景象,促进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让“大冶果城里土主会”对构建当地社会的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