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家》是根据 “感动中国”2012年度十大人物之一——高秉涵的故事创作改编的,讲述了山东籍士兵函子,在娶亲当天被国民党抓壮丁带到台湾。思乡情切的山根说服函子一起欲逃回大陆,失败后山根被失散多年的父亲判死刑。函子曾答应山根有朝一日带他的骨灰回到家乡,并承诺帮助在台湾的老兵兄弟们完成回乡遗愿,回归故土的怀抱。五十年的时间,函子一直没有放弃回家之路。五十年后,函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来到了离开五十年的家乡山东菏泽皂角湾,来到了等他五十年的妻子面前,并先后送回130多个战友的骨灰回乡安葬,完成了五十年的夙愿。戏中,被抓到台湾的函子和山根,“想家、想娘、想皂角湾”,因此两人偷渡,却被抓住审判,法庭上争相赴死的感人场面,思家想娘的深情哭诉,把这种乡土情结不断升华。特别是大家分何泽让朋友从大陆捎回来的家乡泥土,以及众位老兵兄弟们对函子的托骨,把全剧的乡土情结和重情守义推向了高潮。
“背包不大泰山重,沉甸甸的礼物沉甸甸的心。一包故乡土,千里家乡根。”正是这种强烈的乡土意识,才刻画出了山东人对家乡的执着和眷恋。面对回乡无望的战友们向自己的托骨之请,特别是大个子班长的那一跪,函子发出了“众兄长死前托骨重如山,满面泪水心赤诚。谁能拒孤魂还乡愿,谁能拒游子思乡情”的悲叹。正是山东人这热爱故土、淳朴善良、诚实守信、重情重义的品质,让魂牵梦绕的回乡路走了整整五十年。
“生在鲁国菏泽城,流落台湾苦读经,家国总在梦中求,犹恐不见九州同。”这是高秉涵先生在北京看完演出回台湾后,给剧组演员们的书信中的诗句,一片深邃的皈依感情跃然其中。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拍这部戏时认为,“没有离家太久的人,是体味不到思乡的苦痛的。”记得多年前,新疆春节晚会邀请了十几位山东籍油田工人,当主持人让他们给远在家乡的山东父老乡亲拜年时,十几位大汉在演播厅面朝山东方向齐刷刷跪倒,磕头叩拜。四五年没有回家即是如此,更何况五十年没有回家的函子和战友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函子回到阔别五十年的家乡,看到离开了五十年的家时,“腿抖得厉害”,身子战栗,颤抖着蹒跚前行。通过函子激动又犹豫的表现,才真正体会出“近乡情更怯”的感受,真正体会到游子对故乡土地的那颗赤子之心、拳拳之情。
《回家》初成于2009年底,剧院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感人的故事。2009年,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播放了讲述高秉涵事迹的电视片《叶落归根》,两岸人民隔山隔海隔不断血脉的情感守望感动了我们。在山东省台办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我们获得了有关台湾老兵故事的大量书籍及视频资料,于是便有了同年五月著名编剧刘桂成和作曲家栾胜利两位专家的台湾之行。
2009年,编剧刘桂成,作曲家栾胜利受山东省吕剧院所托,踏上了去台湾采访台湾国民党老兵高秉函先生的旅途,目的就是为省吕剧院创作一台反映两岸亲情的戏。高秉函是我们山东菏泽人,1947年,十三岁的他跟随国民党部队离开家乡山东菏泽来到台湾,半个世纪后,63岁的他第一次回乡探亲。他说,当他走到村头时,他不敢进家,心里慌得厉害,两腿发抖,坐在村头哭。其时他已经知道,父母早已离世,那个未能合卺,大他十岁的媳妇也已另嫁他人。但他看见那棵老皂角树,看到那个儿时捉迷藏的石碾,看到那条洒满夕阳的村街,他觉得浑身血液上冲,衰老的躯体震颤不已。“胡马嘶北风,狐死向首丘”,他说动物和人的这种感情非常奇特,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这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回家》的第一稿剧本诞生了。
年底,《海峡》(《回家》原名)剧本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专家研讨会,真挚的情感、跌宕的故事情节,感染了前来北京参加剧本讨论的专家,并获得了专家们真诚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回家》排演的过程跟高秉涵先生走了五十年的回家路一样,几经周折。当时很多人认为从来没有哪个文艺作品把国民党当成正面人物去写,觉得立意不符合主旋律。但我们创作这出戏的初衷让我们对它爱不释手,2010年,《回家》在一片反对声中走进了排演场,排了五场戏,流了两个月的汗和泪,当快接近尾声时,主演函子的演员出车祸骨折了,临时换演员补戏,又逢其他新的政治任务的来临,《回家》搁浅了……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后,我们的《百姓书记》荣获“文华大奖”。当年参与讨论《回家》剧本的专家在恭喜我们获奖的同时叮嘱我们:《回家》是个好戏,不能放下呀!2013年2月19日,高秉涵先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领奖台,我们的创作激情再次被点燃。最强的主创团队,最投入的工作状态,所有参与其中的主创及演职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多少天夜以继日的排练,多少次以泪洗面的磨合,多少人充满激情的创作。当她初成的时候,主演函子的演员又一次因病住院了,但这次的结果完全不同,因为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我们每个角色都配备了两组演员,良好的准备工作,负责任的主创团队,让我们的排演工作继续有序推进,避免了《回家》的再一次搁浅。《回家》在她的首演场,就显现出了璀璨光芒,观众的高度喜爱,专家的钟爱和建议,让《回家》在又一轮的修改后,终于绽放在首都的舞台上。
成功申报首届国家艺术基金后,剧院着手进行修改提高工作。2015年1月,《回家》在山东济南召开了一场全国三十余位专家出席的高规格研讨会,留下了精准的修改意见。专家们普遍认为,现代社会亟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善美的品质在高秉涵这一人物形象上得到充分体现。《回家》把握住了时代脉搏,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讲述了最美的中国故事,刻画了最美的中国人物,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应了人民期盼,体现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家协会秘书长王蕴明说:“《回家》这部戏意义非常深远,它既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恒久长远的意义。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政治性都非常强烈的优秀的现代戏。”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打磨出这样的戏曲呼唤力,离不开戏曲灵魂的支撑,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情结文化内涵的把握。2015年4月11日,经过重大加工修改后的《回家》在济南首演后,开始全国巡演,所到之处,观众的反响是:“在艺术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孔孟之乡,山东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华夏、影响广泛。魂牵梦绕五十载,一诺千金还乡愿。家国意识和故土情怀,是山东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山东人的性格特色。离开了家乡,就如同转蓬、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基,没有了方向,但渺远的时间,辽阔的空间,抹不掉思乡的情怀,只要乡土情结还在,友亲情义就还在。吕剧《回家》很好地诠释了“家国意识、故土情怀”,展现了游子对家国故土的挚爱之情。这种感情,是家国天下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凝聚,是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最好印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这种情怀传输的正能量,必将为中国的繁荣稳定注入新的活力。
艺术创作是剧院的首要任务,任重道远。正如高秉涵先生用20多年实际行动诠释的那样,我们不断打磨、完善这部戏,也是在完成一个圆梦之旅。我们将以创作《回家》为契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继续以“中国梦”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积极创作展现中华儿女在追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道路上的精神风貌,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彰显戏曲魅力的舞台艺术精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背包不大泰山重,沉甸甸的礼物沉甸甸的心。一包故乡土,千里家乡根。”正是这种强烈的乡土意识,才刻画出了山东人对家乡的执着和眷恋。面对回乡无望的战友们向自己的托骨之请,特别是大个子班长的那一跪,函子发出了“众兄长死前托骨重如山,满面泪水心赤诚。谁能拒孤魂还乡愿,谁能拒游子思乡情”的悲叹。正是山东人这热爱故土、淳朴善良、诚实守信、重情重义的品质,让魂牵梦绕的回乡路走了整整五十年。
“生在鲁国菏泽城,流落台湾苦读经,家国总在梦中求,犹恐不见九州同。”这是高秉涵先生在北京看完演出回台湾后,给剧组演员们的书信中的诗句,一片深邃的皈依感情跃然其中。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拍这部戏时认为,“没有离家太久的人,是体味不到思乡的苦痛的。”记得多年前,新疆春节晚会邀请了十几位山东籍油田工人,当主持人让他们给远在家乡的山东父老乡亲拜年时,十几位大汉在演播厅面朝山东方向齐刷刷跪倒,磕头叩拜。四五年没有回家即是如此,更何况五十年没有回家的函子和战友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函子回到阔别五十年的家乡,看到离开了五十年的家时,“腿抖得厉害”,身子战栗,颤抖着蹒跚前行。通过函子激动又犹豫的表现,才真正体会出“近乡情更怯”的感受,真正体会到游子对故乡土地的那颗赤子之心、拳拳之情。
《回家》初成于2009年底,剧院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感人的故事。2009年,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播放了讲述高秉涵事迹的电视片《叶落归根》,两岸人民隔山隔海隔不断血脉的情感守望感动了我们。在山东省台办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我们获得了有关台湾老兵故事的大量书籍及视频资料,于是便有了同年五月著名编剧刘桂成和作曲家栾胜利两位专家的台湾之行。
2009年,编剧刘桂成,作曲家栾胜利受山东省吕剧院所托,踏上了去台湾采访台湾国民党老兵高秉函先生的旅途,目的就是为省吕剧院创作一台反映两岸亲情的戏。高秉函是我们山东菏泽人,1947年,十三岁的他跟随国民党部队离开家乡山东菏泽来到台湾,半个世纪后,63岁的他第一次回乡探亲。他说,当他走到村头时,他不敢进家,心里慌得厉害,两腿发抖,坐在村头哭。其时他已经知道,父母早已离世,那个未能合卺,大他十岁的媳妇也已另嫁他人。但他看见那棵老皂角树,看到那个儿时捉迷藏的石碾,看到那条洒满夕阳的村街,他觉得浑身血液上冲,衰老的躯体震颤不已。“胡马嘶北风,狐死向首丘”,他说动物和人的这种感情非常奇特,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这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回家》的第一稿剧本诞生了。
年底,《海峡》(《回家》原名)剧本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专家研讨会,真挚的情感、跌宕的故事情节,感染了前来北京参加剧本讨论的专家,并获得了专家们真诚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回家》排演的过程跟高秉涵先生走了五十年的回家路一样,几经周折。当时很多人认为从来没有哪个文艺作品把国民党当成正面人物去写,觉得立意不符合主旋律。但我们创作这出戏的初衷让我们对它爱不释手,2010年,《回家》在一片反对声中走进了排演场,排了五场戏,流了两个月的汗和泪,当快接近尾声时,主演函子的演员出车祸骨折了,临时换演员补戏,又逢其他新的政治任务的来临,《回家》搁浅了……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后,我们的《百姓书记》荣获“文华大奖”。当年参与讨论《回家》剧本的专家在恭喜我们获奖的同时叮嘱我们:《回家》是个好戏,不能放下呀!2013年2月19日,高秉涵先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领奖台,我们的创作激情再次被点燃。最强的主创团队,最投入的工作状态,所有参与其中的主创及演职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多少天夜以继日的排练,多少次以泪洗面的磨合,多少人充满激情的创作。当她初成的时候,主演函子的演员又一次因病住院了,但这次的结果完全不同,因为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我们每个角色都配备了两组演员,良好的准备工作,负责任的主创团队,让我们的排演工作继续有序推进,避免了《回家》的再一次搁浅。《回家》在她的首演场,就显现出了璀璨光芒,观众的高度喜爱,专家的钟爱和建议,让《回家》在又一轮的修改后,终于绽放在首都的舞台上。
成功申报首届国家艺术基金后,剧院着手进行修改提高工作。2015年1月,《回家》在山东济南召开了一场全国三十余位专家出席的高规格研讨会,留下了精准的修改意见。专家们普遍认为,现代社会亟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善美的品质在高秉涵这一人物形象上得到充分体现。《回家》把握住了时代脉搏,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讲述了最美的中国故事,刻画了最美的中国人物,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应了人民期盼,体现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家协会秘书长王蕴明说:“《回家》这部戏意义非常深远,它既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恒久长远的意义。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政治性都非常强烈的优秀的现代戏。”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打磨出这样的戏曲呼唤力,离不开戏曲灵魂的支撑,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情结文化内涵的把握。2015年4月11日,经过重大加工修改后的《回家》在济南首演后,开始全国巡演,所到之处,观众的反响是:“在艺术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孔孟之乡,山东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华夏、影响广泛。魂牵梦绕五十载,一诺千金还乡愿。家国意识和故土情怀,是山东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山东人的性格特色。离开了家乡,就如同转蓬、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基,没有了方向,但渺远的时间,辽阔的空间,抹不掉思乡的情怀,只要乡土情结还在,友亲情义就还在。吕剧《回家》很好地诠释了“家国意识、故土情怀”,展现了游子对家国故土的挚爱之情。这种感情,是家国天下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凝聚,是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最好印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这种情怀传输的正能量,必将为中国的繁荣稳定注入新的活力。
艺术创作是剧院的首要任务,任重道远。正如高秉涵先生用20多年实际行动诠释的那样,我们不断打磨、完善这部戏,也是在完成一个圆梦之旅。我们将以创作《回家》为契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继续以“中国梦”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积极创作展现中华儿女在追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道路上的精神风貌,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彰显戏曲魅力的舞台艺术精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