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改革背景
通过企业调研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的许多毕业生在校学习内容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他们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导致了专业技能不够全面,学习后劲不足,职业成长空间有限。
2 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组织专业教师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情况、教学实训条件及其他教学资源等各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便自主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不愿自主学习;教师水平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条件不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
1)课程体系不合理,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生不便自主学习。之前课程体系总是首先让学生学习很多基础理论课程,然后学习专业课程,接下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学习理论基础课时,觉得抽象难懂,也不知道所学知识将来能用来做什么,而在实践环节又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撑。因此,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所学知识也就不能转化成技能。
2)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愿自主学习。上课时教师只是讲解知识或者列举一些学生很难接触到的案例,学习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习。
3)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全面,不能很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技能点很多,有专业基础、软件应用、加工工艺、机床操作等,很多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全面,难以全面指导学生。
4)实训设备使用率低,实践条件不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传统实训室的布局是以机种分类的,相同机器布置在同一实训室,满足不了学生自主的需求,因为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设备、工量具等各不相同。这就导致部分设备闲置,部分设备严重短缺,出现严重的设备瓶颈现象,设备利用率低下,学生实践环节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 改革计划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不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型为目标,首先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展开基于学生专业自学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构建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的模块课程,明确学习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开发学期项目,提升学生专业自主学习能力;以打破课程界限手段,组建模块课程教学团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需求;以实践条件为保障,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需求。然后,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在学院机械类专业加以改良推广,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4 具体实践
1)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项目化模块课程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模具专业依据岗位核心技能构建4个项目模块,每个模块由3~5门课程构成一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通过具体项目明确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便于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模块课程知识开发项目,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案例展示、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喜欢的项目;学生通过上网络课程、查询课程资源库、做实验等方式,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开发实施项目,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指导,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需求。以项目组为单位,打破课程界限,组建3~5人的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开发项目。这样,每个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时,同时有3~5位教师提供咨询服务。
4)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条件。传统实训室是把所有相同机器布置在一起,设备单一,不能满足个性需求,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需要的设备、工量具种类却很多。借鉴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仿效拉动式生产布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按需求分别布置多种实训设备,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实践需求。
5 应用情况
通过实践和探索,学生明确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与质量工程的各项评比中屡屡有所突破,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得到显著提升。
1)质量内涵建设成绩显著。2007年以来,获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名江苏省名师,1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2)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所增强,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2008年,3名学生代表江苏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比赛,并荣获团体二等奖,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标兵”荣誉称号。2007年、2008年分别有7项和10项项目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3)项目成果在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全面展开。该项教学改革在模具专业所取得成效已经全面显现,2012年,学院成功申报了省级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同时把项目制教学改革的成果经验全面推广到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在该专业群基础共享教学模块,开发设计机械基础教育项目;在各专业中层设计分离的专业项目,在顶层设计开发跨专业综合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开始实施过程中去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综合能力与素养。
4)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专业2010、2011、2012年连续承担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共培训中职骨干教师320人;承担国家级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UGCAM/CAD”“中德电子与机电一体化国内培训”,培训人数281人;2011、2012年连续两年承担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培训280人次,为重庆、辽阳等中职学校对口培训教师65人次。
6 主要特色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模具专业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设计满足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每个模块3~5门课程构成一个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与岗位技能相匹配,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自主式的项目设计与制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喜欢的项目。项目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与技能自主开发实施项目,把专业课程的知识通过项目去承载和显现,基于工作过程去实施项目,在工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自助式的教学资源 为了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打破课程界限,围绕模块项目组建教学团队,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求,向教师寻求帮助;其次,构建多个实训单元,满足个性化需求;再次,学校建设有E-leaning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中心、学期项目智能管理学习系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结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3]将乃平.课程综合化及其在职教课改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1-54.
[4]胡亚学.行动导向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职教论坛,2007(24):18-19.
通过企业调研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的许多毕业生在校学习内容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他们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导致了专业技能不够全面,学习后劲不足,职业成长空间有限。
2 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组织专业教师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情况、教学实训条件及其他教学资源等各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便自主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不愿自主学习;教师水平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条件不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
1)课程体系不合理,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生不便自主学习。之前课程体系总是首先让学生学习很多基础理论课程,然后学习专业课程,接下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学习理论基础课时,觉得抽象难懂,也不知道所学知识将来能用来做什么,而在实践环节又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撑。因此,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所学知识也就不能转化成技能。
2)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愿自主学习。上课时教师只是讲解知识或者列举一些学生很难接触到的案例,学习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习。
3)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全面,不能很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技能点很多,有专业基础、软件应用、加工工艺、机床操作等,很多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全面,难以全面指导学生。
4)实训设备使用率低,实践条件不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传统实训室的布局是以机种分类的,相同机器布置在同一实训室,满足不了学生自主的需求,因为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设备、工量具等各不相同。这就导致部分设备闲置,部分设备严重短缺,出现严重的设备瓶颈现象,设备利用率低下,学生实践环节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 改革计划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不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型为目标,首先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展开基于学生专业自学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构建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的模块课程,明确学习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开发学期项目,提升学生专业自主学习能力;以打破课程界限手段,组建模块课程教学团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需求;以实践条件为保障,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需求。然后,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在学院机械类专业加以改良推广,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4 具体实践
1)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项目化模块课程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模具专业依据岗位核心技能构建4个项目模块,每个模块由3~5门课程构成一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通过具体项目明确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便于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模块课程知识开发项目,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案例展示、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喜欢的项目;学生通过上网络课程、查询课程资源库、做实验等方式,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开发实施项目,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指导,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需求。以项目组为单位,打破课程界限,组建3~5人的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开发项目。这样,每个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时,同时有3~5位教师提供咨询服务。
4)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条件。传统实训室是把所有相同机器布置在一起,设备单一,不能满足个性需求,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需要的设备、工量具种类却很多。借鉴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仿效拉动式生产布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按需求分别布置多种实训设备,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实践需求。
5 应用情况
通过实践和探索,学生明确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与质量工程的各项评比中屡屡有所突破,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得到显著提升。
1)质量内涵建设成绩显著。2007年以来,获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名江苏省名师,1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2)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所增强,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2008年,3名学生代表江苏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比赛,并荣获团体二等奖,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标兵”荣誉称号。2007年、2008年分别有7项和10项项目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3)项目成果在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全面展开。该项教学改革在模具专业所取得成效已经全面显现,2012年,学院成功申报了省级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同时把项目制教学改革的成果经验全面推广到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在该专业群基础共享教学模块,开发设计机械基础教育项目;在各专业中层设计分离的专业项目,在顶层设计开发跨专业综合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开始实施过程中去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综合能力与素养。
4)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专业2010、2011、2012年连续承担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共培训中职骨干教师320人;承担国家级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UGCAM/CAD”“中德电子与机电一体化国内培训”,培训人数281人;2011、2012年连续两年承担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培训280人次,为重庆、辽阳等中职学校对口培训教师65人次。
6 主要特色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模具专业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设计满足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每个模块3~5门课程构成一个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与岗位技能相匹配,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自主式的项目设计与制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喜欢的项目。项目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与技能自主开发实施项目,把专业课程的知识通过项目去承载和显现,基于工作过程去实施项目,在工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自助式的教学资源 为了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打破课程界限,围绕模块项目组建教学团队,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求,向教师寻求帮助;其次,构建多个实训单元,满足个性化需求;再次,学校建设有E-leaning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中心、学期项目智能管理学习系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结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3]将乃平.课程综合化及其在职教课改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1-54.
[4]胡亚学.行动导向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职教论坛,2007(2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