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影响深远的苏联时期“集中营文学”的开创者,他善于描写人们处于备受屈辱境况中的人性追求和道德品质。《癌症楼》和《马特辽娜的家》是作家非集中营文学题材的两部小说,但仍体现作家文学创作惯有的特征——浓重的人性书写色彩。本文将从作家的宗教信仰、作品中具体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人性书写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内涵有更深刻的解读。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癌症楼;马特辽娜的家;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生命经历曲折传奇,是影响深远的苏联时期“集中营文学”的开创者。他致力于描写处于备受屈辱时刻人的品质,由于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癌症楼》和《马特辽娜的家》是作家非集中营文学题材的两部小说,但仍体现作家文学创作惯有的特征——浓重的人性书写色彩。 本文将从作家的宗教信仰、作品中具体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人性书写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内涵有更深刻的解读。
一、宗教人道主义诉求表达
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和《马特辽娜的家》中明显描写人性、人道,这种人性、人道具有宗教的特征,即宗教人道主义。
索尔仁尼琴对人性人道的描写与作家的宗教信仰和俄国的民族精神有关。俄国是一个宗教意识浓厚的民族国家,俄罗斯民族信仰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上,东正教与世俗人道主义紧密结合,东正教具有以往的基督教中人不具有的主体性。俄罗斯人及俄罗斯文学普遍对丧失了社会地位和生活能力的人、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有着强烈的怜悯同情心。19世纪俄罗斯那些伟大的作家大都具有浓重的人性意识,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都是这样的作家。索尔仁尼琴也继承了俄国的文学传统和宗教意识,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极力颂赞。同时作家在小时候就有跟随母亲到教堂去做祈祷的传统,宗教在他的心中无比神圣,而从死神魔掌中奇迹的逃脱也最终促成他宗教信仰的回归,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视域下的人性关怀。《癌症楼》中作家借癌症病人之口讨论了生命的终极问题:“人们靠什么活着”,而他给出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人们不是靠关心自己、而是靠对别人的爱活着这样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解答。爱一切人,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马特辽娜的家》中,玛特廖娜一生坎坷,但她总是用宽容和仁爱对抗着世界带给她的不公和伤害。相较于物质生活上的无欲无求,她更注重精神上的虔诚信仰,这源于玛特廖娜对东正教的信奉。玛特廖娜死时身子全烂了——没有腿,没有左胳膊,连半截身子都不剩,但只留下右手。有人说“上帝给她留下了右手。为着让她到那里能向上帝祷告哩……”
索尔仁尼琴在小说中深入挖掘东正教的内涵,使得作品中充满宗教性和神性的预示。身处世界动荡不安、民族派别激生、战争频发时期,人类的危机不仅表现在生命家园遭到摧毁,最大的隐患还在于精神家园的丧失。而索尔仁尼琴认为,造成当今俄罗斯人道德和精神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忘记了基督之爱,忘掉了为上帝和为亲人牺牲自我,所以他在作品中极力提倡善爱理念,书写美好的人性,而作品中那些充满宗教性及神性的预示无疑给人们无处安放的心灵找到了出路。
二、塑造了富有人性的美好形象
索尔仁尼琴在两部小说中都塑造出了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身上充满真善美,展现了俄罗斯人身上最朴实伟大的一面。
玛特廖娜是作家《马特辽娜的家》里的人物,是作家笔下无私奉献一生的母亲形象。这位痛苦一生的俄罗斯老年妇女,在自己最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表现出了俄罗斯农民最优秀的道德品质。玛特廖娜是个孤苦伶仃的女人,在她快六十岁的年纪里,总是不停在失去。她没有任何亲人,丈夫打仗生死未卜,孩子一个个接连夭折,陪着她的只有一只瘸腿的猫,一只山羊和几棵小小的橡皮树;她的生活环境很糟糕,两间破屋子根本无法遮风挡雨;她没有经济来源,就算身体有病也无法拿到养老金,在农庄里面干活记的是工分,所以她连一卢布都挣不到;她的辛勤劳作更像是徒劳,因为她每天还是只能吃得起土豆,更别提几十年都无法置办衣物了。可玛特廖娜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却始终怀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是帮人干活,还是行善做好事,玛特廖娜从来就没有含糊过。她从不拒绝任何人的求助,不管是集体农庄还是任何一个远亲近邻。她总是把自己安排好的事情放放,先去帮助邻居,回来的时候,连一丁点儿妒忌之心也没有。别人付给她报酬,她就是不收,只能偷偷地塞给她;玛特廖娜有病,觉得自己来日不多,就将自己的房子作为遗产分给亲人们,但因此还遭到了亲戚们的抱怨。玛特廖娜一生勤劳,却不断遭受厄运,没有积累下任何财富,也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但尽管自己贫困,却始终平和待人乐于帮助每一个人。就算身处绝望中仍不放弃对爱的信奉,在她的身上将俄罗斯人那种最伟大包容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浓重的人性人情美。
《癌症楼》中的人性书写体现在作家塑造了医生形象系列,堪称舍己救治病人的仁心医者。他们成功的展示了医者仁心的高尚道德品质,将小我放置到大我之后,无畏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恪守着医生的职责。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娜·东佐娃是13号楼癌症楼的放射科主任,专门负责给病人放射线治疗。在她工作的三十多年,她治愈了无数的癌症患者。她不在意工作环境有多差,不顾及放射线的破坏对自己身体造成的伤害,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用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包容他们的情绪。在家庭中她几乎也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他人奉献的人最后却因为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了太多放射线的照射而患了癌症。“在她的一生中,似乎不曾有过任何欢乐和喜庆日子,有的只是工作和焦虑;然而,回顾起来,这段生活竟是如此美好,如今简直难以同它分离,甚至想痛哭一场[1]”。最后她勇敢地接受现实并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至最后一刻;多·吉·奥列先科夫医生在75年的生命历程中,光是给病人治病的时间就超过了半个世纪,虽然他的一生受过很多迫害,但他仍旧坚持私人行医的权利。他不像别人那样专注于谋求副博士或博士学位,因为他认为学位根本无法代表日常治病所取得的成就;而对于各种类似“功勋科学家”的称号,奥列先科夫也不予接受,他觉得荣誉会妨碍医生专心治病,就像华丽的服装妨碍行动一样阻止人进步。这一切他都不要,他只要门上钉一块镌刻“多·吉·奥列先科夫医生”字样的铜牌,装一只路人够得着的门铃。他生活的寂静冷清,想以此摆脱外界一切不必要的干扰来守护心灵的宁静。他觉得“一切人的生存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倾注全部心力和兴趣并为他人所知的主要活动,而在于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第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形象保持不模糊、不颤动、不歪曲[2]”。奥列先科夫展示出纯粹的医生形象,不依赖于虚幻的头衔称谓,专注于精神世界的富足;薇拉·甘加尔特作为放射科的医生,她医术精湛,对病人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她的经历也同样坎坷,先后遭受了哥哥被捕、母亲病故、未婚夫牺牲在前线的打击,但她仍然充满力量与纯真。在柳德米拉离开治疗之际,薇拉虽然怀着沉痛的心情怀念这个把她培养成医生的人,但还是勇敢地将这第一次以其全部重量压到她的肩上的50条性命肩负起来。 索尔仁尼琴通过一系列美好形象的塑造,努力向人们传递这样的道德价值:要完善人的品德,追求人类生存所最为需要的爱和人类所崇尚的美。
三、敲响现世生活的警钟
索尔仁尼琴在两部小说中对人性的书写及呼唤,为的是引发人们思考文学创作与人类社会必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给人们以思考和警示作用。
科斯托格洛托夫在动物园看到一只双目失明的母性猕猴,因为一个可恶的人将烟末洒进了猕猴的眼睛里。他震惊又痛心地呼唤道:“孩子们哪,你们长大了可不要成为可恶的人啊!孩子们哪,可不要残害毫无防卫能力的弱者啊!”[3]玛特廖娜不知道置办家当,没有想方设法置些家产,随后珍惜它们甚于自己;不知道梳妆打扮,不知道给自己买些衣服穿穿,可却把省下的钱打扮装点丑类和混蛋。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甚至未被自己的丈夫所理解并被他所抛弃的女人,一个埋葬了六个孩子的女人,一个不善交际、不晓世故,被自己的妹妹、姑子们视同陌路的女人,一个可笑的,傻乎乎地为他人劳作而不知所取的笨女人,——直到临终前她都没攒下任何财产。除了一头脏兮兮的白山羊,一只瘸腿猫,几株无花果……”[4],却成为作家笔下最伟大的祖国、母亲形象,并对她这些行为给予极大的赞美与肯定。“没有玛特廖娜这样的圣徒就不会有乡村。就不会有城市。就不会有我们整个地球。”[5]小说形象地表达了作家的心声。
文学的最高价值在于表现人性善爱的永恒。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和《马特辽娜的家》这两部小说中,用大量的笔墨对人性进行书写,塑造了美好的人物形象,呼唤人们重视宗教的道德力量,期待以人性的真善美对抗社会的丑恶,从而抵挡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不良风气,不愧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参考文献:
[1][2][3][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3第516页,第496页,第588页.
[4][5]张建华选编.索尔仁尼琴读本[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6]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韩捷进.人类视野观照下的苏联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付青晴.从索尔仁尼琴的宗教观分析<马特辽娜的家>和<癌病房>中的女性形象[D].吉林大学,2008.
[10]齐昕.世俗知识分子中的典型宗教思想者——索尔仁尼琴[J].俄罗斯学刊,2013.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癌症楼;马特辽娜的家;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生命经历曲折传奇,是影响深远的苏联时期“集中营文学”的开创者。他致力于描写处于备受屈辱时刻人的品质,由于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癌症楼》和《马特辽娜的家》是作家非集中营文学题材的两部小说,但仍体现作家文学创作惯有的特征——浓重的人性书写色彩。 本文将从作家的宗教信仰、作品中具体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人性书写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内涵有更深刻的解读。
一、宗教人道主义诉求表达
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和《马特辽娜的家》中明显描写人性、人道,这种人性、人道具有宗教的特征,即宗教人道主义。
索尔仁尼琴对人性人道的描写与作家的宗教信仰和俄国的民族精神有关。俄国是一个宗教意识浓厚的民族国家,俄罗斯民族信仰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上,东正教与世俗人道主义紧密结合,东正教具有以往的基督教中人不具有的主体性。俄罗斯人及俄罗斯文学普遍对丧失了社会地位和生活能力的人、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有着强烈的怜悯同情心。19世纪俄罗斯那些伟大的作家大都具有浓重的人性意识,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都是这样的作家。索尔仁尼琴也继承了俄国的文学传统和宗教意识,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极力颂赞。同时作家在小时候就有跟随母亲到教堂去做祈祷的传统,宗教在他的心中无比神圣,而从死神魔掌中奇迹的逃脱也最终促成他宗教信仰的回归,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视域下的人性关怀。《癌症楼》中作家借癌症病人之口讨论了生命的终极问题:“人们靠什么活着”,而他给出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人们不是靠关心自己、而是靠对别人的爱活着这样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解答。爱一切人,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马特辽娜的家》中,玛特廖娜一生坎坷,但她总是用宽容和仁爱对抗着世界带给她的不公和伤害。相较于物质生活上的无欲无求,她更注重精神上的虔诚信仰,这源于玛特廖娜对东正教的信奉。玛特廖娜死时身子全烂了——没有腿,没有左胳膊,连半截身子都不剩,但只留下右手。有人说“上帝给她留下了右手。为着让她到那里能向上帝祷告哩……”
索尔仁尼琴在小说中深入挖掘东正教的内涵,使得作品中充满宗教性和神性的预示。身处世界动荡不安、民族派别激生、战争频发时期,人类的危机不仅表现在生命家园遭到摧毁,最大的隐患还在于精神家园的丧失。而索尔仁尼琴认为,造成当今俄罗斯人道德和精神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忘记了基督之爱,忘掉了为上帝和为亲人牺牲自我,所以他在作品中极力提倡善爱理念,书写美好的人性,而作品中那些充满宗教性及神性的预示无疑给人们无处安放的心灵找到了出路。
二、塑造了富有人性的美好形象
索尔仁尼琴在两部小说中都塑造出了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身上充满真善美,展现了俄罗斯人身上最朴实伟大的一面。
玛特廖娜是作家《马特辽娜的家》里的人物,是作家笔下无私奉献一生的母亲形象。这位痛苦一生的俄罗斯老年妇女,在自己最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表现出了俄罗斯农民最优秀的道德品质。玛特廖娜是个孤苦伶仃的女人,在她快六十岁的年纪里,总是不停在失去。她没有任何亲人,丈夫打仗生死未卜,孩子一个个接连夭折,陪着她的只有一只瘸腿的猫,一只山羊和几棵小小的橡皮树;她的生活环境很糟糕,两间破屋子根本无法遮风挡雨;她没有经济来源,就算身体有病也无法拿到养老金,在农庄里面干活记的是工分,所以她连一卢布都挣不到;她的辛勤劳作更像是徒劳,因为她每天还是只能吃得起土豆,更别提几十年都无法置办衣物了。可玛特廖娜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却始终怀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是帮人干活,还是行善做好事,玛特廖娜从来就没有含糊过。她从不拒绝任何人的求助,不管是集体农庄还是任何一个远亲近邻。她总是把自己安排好的事情放放,先去帮助邻居,回来的时候,连一丁点儿妒忌之心也没有。别人付给她报酬,她就是不收,只能偷偷地塞给她;玛特廖娜有病,觉得自己来日不多,就将自己的房子作为遗产分给亲人们,但因此还遭到了亲戚们的抱怨。玛特廖娜一生勤劳,却不断遭受厄运,没有积累下任何财富,也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但尽管自己贫困,却始终平和待人乐于帮助每一个人。就算身处绝望中仍不放弃对爱的信奉,在她的身上将俄罗斯人那种最伟大包容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浓重的人性人情美。
《癌症楼》中的人性书写体现在作家塑造了医生形象系列,堪称舍己救治病人的仁心医者。他们成功的展示了医者仁心的高尚道德品质,将小我放置到大我之后,无畏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恪守着医生的职责。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娜·东佐娃是13号楼癌症楼的放射科主任,专门负责给病人放射线治疗。在她工作的三十多年,她治愈了无数的癌症患者。她不在意工作环境有多差,不顾及放射线的破坏对自己身体造成的伤害,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用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包容他们的情绪。在家庭中她几乎也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他人奉献的人最后却因为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了太多放射线的照射而患了癌症。“在她的一生中,似乎不曾有过任何欢乐和喜庆日子,有的只是工作和焦虑;然而,回顾起来,这段生活竟是如此美好,如今简直难以同它分离,甚至想痛哭一场[1]”。最后她勇敢地接受现实并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至最后一刻;多·吉·奥列先科夫医生在75年的生命历程中,光是给病人治病的时间就超过了半个世纪,虽然他的一生受过很多迫害,但他仍旧坚持私人行医的权利。他不像别人那样专注于谋求副博士或博士学位,因为他认为学位根本无法代表日常治病所取得的成就;而对于各种类似“功勋科学家”的称号,奥列先科夫也不予接受,他觉得荣誉会妨碍医生专心治病,就像华丽的服装妨碍行动一样阻止人进步。这一切他都不要,他只要门上钉一块镌刻“多·吉·奥列先科夫医生”字样的铜牌,装一只路人够得着的门铃。他生活的寂静冷清,想以此摆脱外界一切不必要的干扰来守护心灵的宁静。他觉得“一切人的生存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倾注全部心力和兴趣并为他人所知的主要活动,而在于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第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形象保持不模糊、不颤动、不歪曲[2]”。奥列先科夫展示出纯粹的医生形象,不依赖于虚幻的头衔称谓,专注于精神世界的富足;薇拉·甘加尔特作为放射科的医生,她医术精湛,对病人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她的经历也同样坎坷,先后遭受了哥哥被捕、母亲病故、未婚夫牺牲在前线的打击,但她仍然充满力量与纯真。在柳德米拉离开治疗之际,薇拉虽然怀着沉痛的心情怀念这个把她培养成医生的人,但还是勇敢地将这第一次以其全部重量压到她的肩上的50条性命肩负起来。 索尔仁尼琴通过一系列美好形象的塑造,努力向人们传递这样的道德价值:要完善人的品德,追求人类生存所最为需要的爱和人类所崇尚的美。
三、敲响现世生活的警钟
索尔仁尼琴在两部小说中对人性的书写及呼唤,为的是引发人们思考文学创作与人类社会必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给人们以思考和警示作用。
科斯托格洛托夫在动物园看到一只双目失明的母性猕猴,因为一个可恶的人将烟末洒进了猕猴的眼睛里。他震惊又痛心地呼唤道:“孩子们哪,你们长大了可不要成为可恶的人啊!孩子们哪,可不要残害毫无防卫能力的弱者啊!”[3]玛特廖娜不知道置办家当,没有想方设法置些家产,随后珍惜它们甚于自己;不知道梳妆打扮,不知道给自己买些衣服穿穿,可却把省下的钱打扮装点丑类和混蛋。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甚至未被自己的丈夫所理解并被他所抛弃的女人,一个埋葬了六个孩子的女人,一个不善交际、不晓世故,被自己的妹妹、姑子们视同陌路的女人,一个可笑的,傻乎乎地为他人劳作而不知所取的笨女人,——直到临终前她都没攒下任何财产。除了一头脏兮兮的白山羊,一只瘸腿猫,几株无花果……”[4],却成为作家笔下最伟大的祖国、母亲形象,并对她这些行为给予极大的赞美与肯定。“没有玛特廖娜这样的圣徒就不会有乡村。就不会有城市。就不会有我们整个地球。”[5]小说形象地表达了作家的心声。
文学的最高价值在于表现人性善爱的永恒。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和《马特辽娜的家》这两部小说中,用大量的笔墨对人性进行书写,塑造了美好的人物形象,呼唤人们重视宗教的道德力量,期待以人性的真善美对抗社会的丑恶,从而抵挡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不良风气,不愧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参考文献:
[1][2][3][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3第516页,第496页,第588页.
[4][5]张建华选编.索尔仁尼琴读本[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6]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韩捷进.人类视野观照下的苏联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付青晴.从索尔仁尼琴的宗教观分析<马特辽娜的家>和<癌病房>中的女性形象[D].吉林大学,2008.
[10]齐昕.世俗知识分子中的典型宗教思想者——索尔仁尼琴[J].俄罗斯学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