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减负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经常谈论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其原因何在?其表现形式如何?我们认为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机械重复,中学尤其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主要表现何在?或者说教师该负什么责任?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是“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其二是“施教不因材”。
  一、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它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补充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乎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正因为如此,高考考试大纲曾多次明确限制这种无限扩充知识面的行为——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利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那么这种补充是否有必要呢?有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说补充后解决一些高考题非常有效,的确,我们一些高考命题专家就是上述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但这绝不是高考命题的主流,即便是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为迎合某个补充公式或某种补充技巧方法的“好题”用我们的基本公式与基本方法是不难解决的.下面就以高中代数数列中及解析几何直线中的几个例子来加以具体地说明——这些例子都有高考的背景。
  例一、 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a3+a10+a11=48,求S12
  注:这是非常常见的“好题”――尤其为那些补充过等差数列的一条性质的人所推崇,这条补充的性质就是am+an=ap+aq,其中m+n=p+q用这条性质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略去解题过程,因为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的观点是:确定一个等差数列一般只需要确定首项与公差,因此一般有关等差数列的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寻找首项与公差,当然这对本题来说不可能,因为只有一个条件,只能列出一个关于首项与公差的方程,此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一般地,如何面对未知数的个数大于方程的个数,对此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消元;第二、直接研究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当然是以首项与公差为参变量,解法如下:
  法一:由已知有:a1+d+a1+2d+a1+9d+ a1+10d=48
  4a1+22d=48,a1=(24-11d)/2
  S12=12a1+6×11d=12(24-11d)/2+6×11d=6×24=144
  法二、仿上法有:2a1+11d=24
  又S12=12a1+6×11d=6(2a1+11d)=6×24=144
  对于上述的解题方法,如果不加思考,任何人都会说法一与法二比常用方法繁,但常用方法的简单是有代价的,即首先需补充公式,这补充的公式也许对于终身从事数学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是非常显然的,但对于要学习十几门学科、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高中生来说恐怕就是负担了,而法一与法二虽然比流行作法复杂,但它对我们是有补偿的,第一是不需要额外补充公式,第二、这两种方法都有普遍性。
  例二、 等差数列{an}中,若Sm=30,S2m=100,求S3m
  注:这是一九九六年的全国高考题,为了做这一道高考题,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先补充一条性质“在等差数列中,由相邻的、连续的、相等的项的和构成的数列也是一个等差数列”,一般来说,笔者反对这样做,实际上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常规方法——寻找公差与首项的方法就很容易解决,即:
  这种解法主要是解一个含有参数m的二元一次方程,这对于一个初中生都是完全可能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象上述补充公式或方法的情况非常普遍,像解析几何直线这一章中,对称问题因为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不少教师就要求学生记住补充公式―+BY+C=0的对称点的坐标公式,稍微仁慈一点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记住一个点关于直线X±Y+b=0的坐标公式,实际上曲线的对称问题可以归结为点的对称问题,而点的对称是很容易启发学生解决的——先求出垂线方程,再求出垂足,然后求出对称点的坐标——当然一个点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由图易得,根本就不需要补充众多的公式。
  最后应该说明,本人并不是一概反对补充一些公式,如果是那样,就好比只用小米加步枪打天下,对此应该把握如下原则:第一是要有节制;第二要视学生的情况;第三要视教材的情况。象函数值域的求法,教科书没有提供任何求法,教学中要适当补充,第四对于少数必须补充的公式和方法的探索、发现、证明,要有学生的参与,不能是直接给出。
  二、施教不因材
  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都是与之背离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高中数学几乎就是一本教材,高考几乎就是一张试卷,这在教育发达的外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就是因为这个一刀切,不知把多少有才华的青少年打入差生的行列,时下在中国各种媒体上轰动全国的“韩寒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寒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因为多门学科——其中就有数学不及格退学在家,但同时他又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头奖得主并出版了近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他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不少对教育制度批评的文章,其中他的一句话我对此印象很深,他说“对他本人来说,数学只要学完初中就够了”,也许他的话有些偏激,但是这却道出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智力结构的不同,也由于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去向不同,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继续数学专业的学习,因此,在高中阶段应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当然,要一下子改变教材及高考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要强调的是,在教材、高考试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仍然是有所作为的,前几年就有报道说上海建民中学就开始这方―点P( 关于直线AX面的探索,他们在不改变传统班级设置的前提下,高中数学上课分为A、B、C、D四个层次——这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相反我们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不管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眼睛只瞄准高考数学一百五十分的试卷,把学生当成容器,这也是造成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在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加以区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正确的判断,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要正确把握教材与高考大纲,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准备具体结合教材来说明了,但这的确是一件很有必要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等特点,笔者提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彻底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最终达到学生想学、好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的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目前,职业中专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是人人皆知的客观现实,不少学生
期刊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以知识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学生只有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拥有好奇心,才会主动地去发现和提出来问题,并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我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学校已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及所参加的电教公开课、观摩课谈点认识。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挥不够。我们知道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同时具有更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则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与之相对应,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要不断改革旧时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的研究,以学生思想为中心、以老师的讲学为中心、以新教材的模式
期刊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愿参与直至终身的学习习惯”,这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针对学科特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
期刊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明确教学目标、善于应用现代
期刊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使数学课力求做到生活化呢?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小组
期刊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在数学教学尝试采用快乐教学法。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
期刊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思维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要使学生肯动脑筋、爱动脑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