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镜头语言,优化新教材施教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9年秋起,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开始正式使用。据学者专家的建议、试教同仁的反馈及自身的体会,笔者想运用镜头语言来优化新教材施教。所谓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意思,常见于影视制作。它包括镜头拍摄角度、移动方式、后期镜头加工、剪接手法等等。目前镜头语言的运用已跳出影视艺术的范畴,在语文的诗词鉴赏,英语记叙文写作等教学中也频频出现。笔者以统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为例讨论运用镜头语言施教的问题。
  一、运用镜头语言的可行性
  首先是基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历史学科不仅是文本学科,更是体验学科。关注听者体验是施教者中不可回避的环节,这一趋同性决定了运用镜头语言的可行性。其次是基于历史教材的编写特点。新教材重回通史体例编写,内容极其精简,但内涵却甚为丰富,需将“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主题化”,这与运用镜头语言对剧作整合优化处理的做法十分接近,因此,运用镜头语音可破解新教材言简义丰的问题。最后是基于历史知识的传播载体。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兴起,师生对各类图文影像资料运用自如,施教过程加入镜头语言不会引起师生的不适感。
  因此,运用镜头语言是新课标、新教材、新时代历史教学的需求,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运用镜头语言的教学策略
  1.景别切换式的时空透视,呈现层次性
  新教材古代史部分,常是长时段、大空间,需要增加时空层次来满足施教要求。镜头语言中的景别切换能解决这一需求,如远中近景、推拉运动切换等,与新课标“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主张无本质差别。
  ①从头至尾式的时空平移
  课堂导入环节展示了教科书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4张政权图片,要求学生按时序列举相关人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个个王朝兴衰的历史场景在学生脑海里逐一开闭。这一环节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生动形象地将该时段历史特征——政权更迭交代清楚,帮助学生将史实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理解。
  ②由近及远式的时空拉伸
  讲述孝文帝改革背景时,借鉴了布罗代尔的多时段理论。借助景别由近及远的拉伸(见材料1—3),帮助学生理解这场改革看似孝文帝个人的偶然之举,实是应对北魏政权长期动荡的必然之举,更是北方胡族汉化背景下的时代之举。它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1] ,是“西晋末年以来将近200年间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的一个历史总结”[2]。
  材料1:(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材料2: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100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義多达80余次。
  ——《中华史纲》
  材料3:北方部分胡族政权汉化改革一览表
  ③由小及大式的时空扩展
  课堂结尾环节,笔者运用“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北方民族南迁图”等时空扩展来完成本课升华。学生明白中国的五胡内迁是4-6世纪世界民族迁徙的组成部分。中国历经3个世纪分裂后重归一统,而西方却自此陷入长期分裂。结合本课所学,学生认识到这与民族交融密不可分。通过扩展透视,展示东西方相同的境遇与不同的结果,不仅深化本课主题“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还培养了学生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
  2.图画组合解释生成,感受渲染力
  历史教学讲究论从史出,而新教材中最常见的史实素材就是图片和文字,将二者完美组合,既赏心悦目又流畅导论。借鉴镜头语言中的声画组合技巧,与课标“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提出自己解释”的建议非常相似。常用的组合技巧有以下两种:
  ①图文同步中的描述性解释
  解释民族交融的影响时,借助一组同一主题的图片和文字(材料4—6),图文互证。依据材料,学生对民族交融的影响做一个有史有论的描述性解释,即隋唐时继承了前阶段胡汉民族、南北地域、儒道佛三教的融合趋势,并有所发展,如太宗不分胡汉、炀帝连通南北,三教并行合一,最终开创了盛世局面。
  材料4:继承北周政权的隋唐是一个保障民族融合和自由的公共性国家。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材料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6: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②图文对立中的因果性解释
  在讲授民族隔阂的直接原因—五胡内迁时,展示了一组对立主题的图片(教科书“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与图1)和文字(材料7)。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由于气候寒冷引发生存危机等原因,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内迁,这“必然是人们追求高水平生存欲望推力下完成的”[3]。但从文字材料中,学生却发现统治集团内部不少人士仍然主张将他们遣返故土。他们遵从传统儒家内华夏外夷狄的理论,排斥胡汉间的生产、生活差异;顾虑胡人能征善战为祸社稷。这种图文对立的组合正好反映了此时胡汉间貌合神离的状况,解释了民族偏见与隔阂出现的原因。
  
  图1
  材料7:《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故能为祸滋甚,暴害不测。……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
  ——(西晋)江统《徙戎论》
  3.蒙太奇手法的情境设计,体验代入感
  新教材编写言简意赅,省略了历史细节,学生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现象难以理解,影响了学生历史认知的建构。课标建议教师“通过历史情境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好的情境设计离不开蒙太奇手法,如:
  ①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的叙事情境   本课整体建构采用连续蒙太奇,以民族关系中“阂”、“合”、“和”三种状态为主题,设计国家分裂时的民族隔阂、政权更迭中的民族融合、隋唐统一时的民族和睦这三大情境。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逐一完成情境下的教学任务。
  重点内容——民族融合采用平行蒙太奇,即将同时段汉化改革、江南开发、儒道佛之争的史实自然组接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小情境,相互衬托补充,共同构建丰富的民族融合画面。
  ②融情于物、寓理于事的表现情境
  学生对于本课中的人事了解甚少,笔者采用抒情、对比、隐喻等诸多表现蒙太奇手法,补充历史细节、展示人物特色、还原事件始末。
  如“北方人民流亡”(材料8),教师借助流尸、白骨等物体塑造流亡场景,抒发凄惨的情感,学生感受流亡生活的艰辛,珍惜当下安定生活。再如“江南经济发展成就”(材料9—10)词语过于抽象,通过汉代与刘宋时期情境的对比,学生便可很好地理解江南社会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以此感受北农南迁的巨大作用。
  材料8: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大蝗灾,接着发生大瘟疫。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
  材料9:(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10: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4.视角转变下的价值研判,体悟哲理味
  新教材在编写时融入了重大人事的价值研判,作总结扩展之用,增添了教材哲学思辨的意味。可用镜头语言呈现“情理交错”、“事以愿违”、“当局者迷”等视角,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价值研判。
  ①情感与理智的协调
  在价值研判中,情感与理智是两把绕不开的尺子。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历史素养,既怀悲天悯人之情、又备洞若观火之智。如因一己之私而兵戈相向,造成生灵涂炭的战争,自然应受到道义的谴责。但从理智的角度看来,正是在彼此攻伐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了解增加,战争是一种民族融合的手段(见材料11)。
  ②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在研判历史事件时,会遇到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问题,如孝文帝改革:学生会认为这场成功改革必然巩固政权,但材料所示,北魏在孝文帝死后的36年就灭亡了(材料12)。那如何评价这场改革的动机和效果呢?应该看到孝文帝改革的动机是想通过汉化缩小民族差异,维护政权统治乃至统一南北。这一点应该给予肯定。而速亡的结果确与汉化引入的腐朽门阀制度有关,也还存在其他因素,不能简单归咎于改革。我们对于前人行为中的动机和效果要抱有了解之同情。
  ③局部与整体的统筹
  教师引导学生俯瞰森林全景时,应关注单木独景。如在大篇幅讲解胡族汉化之后,出示胡化素材(材料13),学生从而明白民族融合应该是双向性非单向,因汉族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所以汉化才成主流,但绝不能忽视胡化这一支流给中华文明发展带来的贡献,正如陈寅恪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4]
  材料11:夔安(羯族)等进围石城……破之,斩首(汉人)五千余级。遂掠汉东七千余家(汉人)迁于幽、冀。
  ——《晋书·成帝纪》
  材料12:北魏帝王世袭图
  1.道武帝(386年改国号为“魏”)起,后历经6帝
  7.孝文帝(471-499) 8.宣武帝(499-515)
  9.孝明帝(515-528) 10.孝莊帝(528-530)
  11.长广王(530-531,在位半年被杀)
  12.节闵帝(431-533,在位一年被废)
  13.后废帝(531-532,在位半年被杀)
  14.出帝(532-534,在位3年被杀
  535年北魏灭亡
  材料13:隋之胡乐多传自北齐,而北齐胡乐之盛实由承袭北魏洛阳之胡化所致。……北周所造车服多参胡制。……世之称扬隋唐都邑新制归功与胡族。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渊源略论稿》
  三、历史教学运用镜头语言应注意
  1.要结合教学实际,避免模板化。影视剧是镜头语言诞生与成长的母体,它与课堂教学毕竟有所差别。所以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师、学生、教材、课标等教学实际。切记按部就班,拘泥成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要注重教学实效,防止形式化。实效好坏的终极评价者是学生。所以教师运用镜头语言切记炫技卖弄,华而不实的镜头语言只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百害无一利。
  3.要遵循教学规律,拒绝盲目化。叶圣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运用镜头语言时,要遵循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不要让镜头语言成为教师独角戏的隐形帮凶,也要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相同步,不要让镜头语言成为填鸭知识的新式手段。
  总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推陈出新的今天,作为影视艺术常用的镜头语言可以适当、巧妙地借用到历史课堂,以优化施教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当然,如何运用它仍需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
  【注释】
  [1]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9页。
  [2][3]朱大渭:《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7、11页。
  [4]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93页。
其他文献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的表述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即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  2017年高考古诗鉴赏改为一客一主题型,纵观全国卷三套试题,三道客观题多是针对某一句或某一联的内容理解设题,多考查对诗句意思的准确把握。客观题赋分
一日,有家长来访,谈及其子将来欲投身IT研发,且有成为乔布斯第二之志。话语间颇不以为然,斥之为年少轻狂。可能因为职业习惯使然,我忽而想到有如此想法的家长何止一二?其实,这样的“轻狂”根本不是错,更非年少惹的祸。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是成就非凡伟业的肇始,恰是谱就精彩未来的起点。  忆往昔,多少英雄年少语出“轻狂”——  陈胜,一介草民,佣耕田畴,一句“苟富贵,毋相忘”招来同伴多少嘲弄?可日后真的
幸福乡村 图/赵志岸  开门见山,山外有山,这是游客对马山的第一印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治理重点片区,也曾是南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对于马山人来说,家门口的悬崖峭壁曾经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石。但马山绿色资源、文旅资源丰富,拥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黑山羊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会鼓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区等闪亮名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马山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体
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想方设法保障资金安全,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问题,也是对制度设计的挑战。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扶贫的投入逐年增加,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060.95亿元,比2017年同口径增加200亿元,2013至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2800亿元。对于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来说,扶贫资金就如同“救命钱”,是谁都不得伸手触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赛马与马术运动在古代也称为“驰逐”或“走马”,是以马的骑乘与饲养为基础的体育活动。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人工饲养马匹并将马用于骑乘和争战就已经出现,至春秋战国时,赛马和马术活动就已形成,因此赛马活动迄今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赛马活动的产生是以远古的游猎生活为基础的。马的骑乘文化发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那里曾是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回
立体几何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是以中档题或是中档偏下试题与考生见面,是我们主要得分之题.因此,我们说:它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阵地.当我们面对这一内容进行复习时,该如何进行呢?本文带你一起进入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常规方法与必备能力的全面复习与欣赏.  一、近三年全国(1)卷的考情报告与分析  1.(1)理科试题分布情况  (2)文科试题分布情况  2. 考情分析  对于理科,由上表可以清晰的
第1课  粗看上去,这两道题目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说溺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好像同样的话题,用同样的立意和素材就可以行文了。但仔细分析却大不一样。  第1题,包含着一个隐藏的话题,需要分析、概括,还要用恰当词语置换。材料中三个人物三句话,各有各的态度:孩子的态度明显是抱怨,“穿秋裤”不是因为冷,而是在“忍受”妈妈,他知道其中有爱,却感觉不到幸福,冷暖自知,他是从需要不需要穿秋裤的角度出发的,显得很无奈
7月22日,某勤务支援旅奉命加固新乡市上焦村孟姜女河段大堤,连续奋战20余小时,成功守住大堤。  7月中旬以来,河南多处遭遇恶劣天气影响,罕见的特大暴雨以瞬时速度笼罩中原大地。郑州、新乡、安阳等地出现洪涝险情,大坝决堤、坝道破裂、村庄被淹。  第83集团军闻令而动,急速驰援。  7月21日深夜,南水北调多段突发管涌险情。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抽调由55人组成的精干应急力量,于22日子夜时分到达任务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不断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古人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阶梯,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1]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课堂的提问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开放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师不懈追求的共同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1]等要求。其中,历史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众多的历史情境类别中,“生活情境”因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