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整合的成败的关键,就是看其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为此,笔者把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的整合细化到了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过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诗歌本身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设置逻辑起点。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关于诗歌方面的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去敲打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所触及到的将是一方崭新的天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配合课文教学的诗歌专题网页,分为四个板块:“诗歌知识”、“佳作欣赏”、“诗歌沙龙”、“我来写写”,其中“诗歌沙龙”就是我设计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的BBS论坛,如下面这些问题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讨诗歌的积极性:
1、由海子的诗歌可以看出海子怎样的心理世界?
2、你如何看待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3、《诗经》中爱情诗之我见;
4、如何看待曹操、苏轼等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5、你最喜欢哪首唐诗、哪首宋词?谈谈你的理由!
……
设计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远比老师烦琐的条分缕析更能引领学生体悟到诗歌的魅力。当然,问题也可由学生提出,贴到BBS论坛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讨。
二、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比如笔者在教授宋词单元时,我有意抛弃了传统的讲读教学过程,设计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
1、问题收集:由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整理归类,供以后研究学习讨论;
2、选择探究方向: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教材中的一首词进行探究,探究方向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以便分工协作,发挥团体优势;
3、资料查询及讨论: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所需的资料,教师予以一定的方向指导,然后汇集所有资料,进行有效选择,组内进行集体讨论;
4、成果汇报: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整理本组探究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及研究成果,让学生自己动手以网页的形式把成果发布到网上,供师生讨论和参观;
5、能力迁移:在网上专门开辟一块发表园地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诗词创作,让这部分同学有一个施展特长的空间,也带动其他的同学的兴趣和热情及参与。
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挖掘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潜力,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学习乐趣。
三、教学活动协作化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将走向多元化,网络将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关系转向合作与对话,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以一位辅导型和探讨型的对话姿态出现的web教师,实现教学活动的协作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
以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文为例,我采用“参与协作式”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现实情景的优势,结合网络平台,整合网络资源,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演示从网络资源库中剪接下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图片、动画、录音、录像等),要求学生每四人为一组,根据所见资料,把诗歌编成一部电影剧本。
2、抽查学生所编剧本,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让大家分析改编后剧本的优缺点,重点放在对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对话描写把握的精确与否上。
3、让学生根据剧本排练成课本剧,自编自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原诗中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
4、学生谈感受与体验:我专门以此为专题在论坛上组织了一次讨论会,要学生畅谈体验和感受。
5、教师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并可就一些问题与学生讨论。
事实证明,由于采用编剧的变式诗歌教学新形式,加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优化组合,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基于课程整合下的诗歌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课程整合下的学习环境,“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无缝接合,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一、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诗歌本身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设置逻辑起点。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关于诗歌方面的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去敲打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所触及到的将是一方崭新的天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配合课文教学的诗歌专题网页,分为四个板块:“诗歌知识”、“佳作欣赏”、“诗歌沙龙”、“我来写写”,其中“诗歌沙龙”就是我设计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的BBS论坛,如下面这些问题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讨诗歌的积极性:
1、由海子的诗歌可以看出海子怎样的心理世界?
2、你如何看待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3、《诗经》中爱情诗之我见;
4、如何看待曹操、苏轼等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5、你最喜欢哪首唐诗、哪首宋词?谈谈你的理由!
……
设计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远比老师烦琐的条分缕析更能引领学生体悟到诗歌的魅力。当然,问题也可由学生提出,贴到BBS论坛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讨。
二、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比如笔者在教授宋词单元时,我有意抛弃了传统的讲读教学过程,设计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
1、问题收集:由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整理归类,供以后研究学习讨论;
2、选择探究方向: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教材中的一首词进行探究,探究方向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以便分工协作,发挥团体优势;
3、资料查询及讨论: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所需的资料,教师予以一定的方向指导,然后汇集所有资料,进行有效选择,组内进行集体讨论;
4、成果汇报: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整理本组探究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及研究成果,让学生自己动手以网页的形式把成果发布到网上,供师生讨论和参观;
5、能力迁移:在网上专门开辟一块发表园地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诗词创作,让这部分同学有一个施展特长的空间,也带动其他的同学的兴趣和热情及参与。
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挖掘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潜力,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学习乐趣。
三、教学活动协作化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将走向多元化,网络将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关系转向合作与对话,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以一位辅导型和探讨型的对话姿态出现的web教师,实现教学活动的协作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
以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文为例,我采用“参与协作式”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现实情景的优势,结合网络平台,整合网络资源,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演示从网络资源库中剪接下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图片、动画、录音、录像等),要求学生每四人为一组,根据所见资料,把诗歌编成一部电影剧本。
2、抽查学生所编剧本,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让大家分析改编后剧本的优缺点,重点放在对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对话描写把握的精确与否上。
3、让学生根据剧本排练成课本剧,自编自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原诗中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
4、学生谈感受与体验:我专门以此为专题在论坛上组织了一次讨论会,要学生畅谈体验和感受。
5、教师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并可就一些问题与学生讨论。
事实证明,由于采用编剧的变式诗歌教学新形式,加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优化组合,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基于课程整合下的诗歌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课程整合下的学习环境,“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无缝接合,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