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禁忌”(taboo),汤加语的意思是“对神圣或邪恶事物的避忌”,汉语译为“塔布”。 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带有一定社会性及宗教性的文化现象。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宗教的神圣性而援用的“禁忌”,逐渐具体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禁忌习俗。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社会习惯、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特定的场合、时间、仪式下忌讳使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文字,我们把这样被禁忌的语言或文字称为禁忌语。禁忌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既是普通的语言现象,也是普遍的文化现象。
禁忌语属于文化语言学范畴内的一个跨多学科领域的课题,包括历史学、民俗学,还涉及到词汇学、词源学、语义学、修辞学等多个相关学科。这些特点一方面显示了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禁忌习俗与禁忌语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迄今为止,禁忌习俗、禁忌语主要是作为民俗学或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停留在近代以前的禁忌研究以及现代禁忌语的词汇列举上,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少涉及,把禁忌语作为语言和文化的产物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一、关于禁忌
关于中国禁忌起源的研究多从避讳着手。古今学者多认为避讳习俗起源于东周。对于日本的禁忌研究,日本民俗学者新谷在《日本人的禁忌》一书中介绍了两则关于古时日本人的禁忌故事。而这里的“禁忌”主要是指邪恶的东西,兆头不好的东西。柳田国男在《禁忌习俗语汇》中提到,最早“禁忌”本身包含两层意思。一种是害怕自身的污秽弄脏了神圣之物,另一种是害怕被不洁的、邪恶的东西弄脏自己而躲避。即“禁忌”有“自律性的”和“他律性的”两层含义。而现代大多数日语禁忌的研究,只局限于“他律性”的禁忌研究。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论到禁忌的起因时提到:汤玛士认为“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那),它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而加以传递”。温德特将禁忌形容为“一种对某种物体产生畏惧心理的习惯,而这种畏惧常常是与宗教崇拜的思想和行为有关,他在谈到禁忌的起源时认为“埋藏在所有禁忌里的那种无言的命令,虽然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而造成无数的变异,可是,它们的起源只有一个而且仅只一个即:当心魔鬼愤怒。”而谢苗诺夫则认为禁忌产生于从原始群被成熟的人类所代替的时刻,它“是一切社会规范中最古老的社会规范”。
二、关于禁忌语
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对禁忌的研究数之不尽,但对禁忌语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至今为止,中国对禁忌语的研究并不是很活跃,并且仅有的几部研究著作也只是从禁忌风俗和民俗文化角度展开的,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少之又少。李中生在《中国语言避讳习俗》中,论述了中国禁忌语的由来、发展过程以及类型。台湾学者沈锡伦在《语言文字的避讳、禁忌与委婉表现》一书中,列举了中国禁忌语的起源以及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
被尊为日本民俗学之父的柳田国男在对日本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民俗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禁忌習俗语汇》一书。该书收录日本各地的禁忌语269条,其后在《总和日本民俗语汇》一书中补充到347条。柳田通过收集整理各种禁忌语来探究日本人的生活现状、习俗文化。
此外,楳垣実在《日本的言语禁忌》中收集到日本各地的禁忌语1597条,全面地考察了日本禁忌语的整体情况,更探讨了禁忌语的起源等问题。但是以上两本专著的成书年代久远,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日本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改变。无庸质疑,日语禁忌语的面貌也随之大为改变。
在《禁忌的汉字学》一书中,阿辻哲次从汉字学的角度,分别列举并阐述了中日两国关于“性”、“死”、“大小便”、“名字”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禁忌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产生避讳的原因。但所述多为近、现代以前的内容,有些禁忌语沿用至今,但有些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作为禁忌语言而避讳。
三、结语
禁忌习俗与禁忌语言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今天的禁忌观念虽然已经大为淡化,但人们普遍对其仍然怀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这也使得禁忌习俗、禁忌语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细致深刻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并使用语言,避免文化休克,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建中.解读禁忌[M].商务印书馆,2001.
[2]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新谷尚紀.日本人的禁忌[M].青春出版社,2003.
[4]李中生.中国语言避讳习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王颖,女,硕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禁忌语属于文化语言学范畴内的一个跨多学科领域的课题,包括历史学、民俗学,还涉及到词汇学、词源学、语义学、修辞学等多个相关学科。这些特点一方面显示了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禁忌习俗与禁忌语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迄今为止,禁忌习俗、禁忌语主要是作为民俗学或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停留在近代以前的禁忌研究以及现代禁忌语的词汇列举上,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少涉及,把禁忌语作为语言和文化的产物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一、关于禁忌
关于中国禁忌起源的研究多从避讳着手。古今学者多认为避讳习俗起源于东周。对于日本的禁忌研究,日本民俗学者新谷在《日本人的禁忌》一书中介绍了两则关于古时日本人的禁忌故事。而这里的“禁忌”主要是指邪恶的东西,兆头不好的东西。柳田国男在《禁忌习俗语汇》中提到,最早“禁忌”本身包含两层意思。一种是害怕自身的污秽弄脏了神圣之物,另一种是害怕被不洁的、邪恶的东西弄脏自己而躲避。即“禁忌”有“自律性的”和“他律性的”两层含义。而现代大多数日语禁忌的研究,只局限于“他律性”的禁忌研究。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论到禁忌的起因时提到:汤玛士认为“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那),它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而加以传递”。温德特将禁忌形容为“一种对某种物体产生畏惧心理的习惯,而这种畏惧常常是与宗教崇拜的思想和行为有关,他在谈到禁忌的起源时认为“埋藏在所有禁忌里的那种无言的命令,虽然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而造成无数的变异,可是,它们的起源只有一个而且仅只一个即:当心魔鬼愤怒。”而谢苗诺夫则认为禁忌产生于从原始群被成熟的人类所代替的时刻,它“是一切社会规范中最古老的社会规范”。
二、关于禁忌语
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对禁忌的研究数之不尽,但对禁忌语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至今为止,中国对禁忌语的研究并不是很活跃,并且仅有的几部研究著作也只是从禁忌风俗和民俗文化角度展开的,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少之又少。李中生在《中国语言避讳习俗》中,论述了中国禁忌语的由来、发展过程以及类型。台湾学者沈锡伦在《语言文字的避讳、禁忌与委婉表现》一书中,列举了中国禁忌语的起源以及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
被尊为日本民俗学之父的柳田国男在对日本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民俗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禁忌習俗语汇》一书。该书收录日本各地的禁忌语269条,其后在《总和日本民俗语汇》一书中补充到347条。柳田通过收集整理各种禁忌语来探究日本人的生活现状、习俗文化。
此外,楳垣実在《日本的言语禁忌》中收集到日本各地的禁忌语1597条,全面地考察了日本禁忌语的整体情况,更探讨了禁忌语的起源等问题。但是以上两本专著的成书年代久远,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日本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改变。无庸质疑,日语禁忌语的面貌也随之大为改变。
在《禁忌的汉字学》一书中,阿辻哲次从汉字学的角度,分别列举并阐述了中日两国关于“性”、“死”、“大小便”、“名字”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禁忌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产生避讳的原因。但所述多为近、现代以前的内容,有些禁忌语沿用至今,但有些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作为禁忌语言而避讳。
三、结语
禁忌习俗与禁忌语言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今天的禁忌观念虽然已经大为淡化,但人们普遍对其仍然怀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这也使得禁忌习俗、禁忌语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细致深刻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并使用语言,避免文化休克,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建中.解读禁忌[M].商务印书馆,2001.
[2]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新谷尚紀.日本人的禁忌[M].青春出版社,2003.
[4]李中生.中国语言避讳习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王颖,女,硕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