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情校情,搭建实践舞台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_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行动,而行动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行动,那是盲动,并且行动之能否成功,要看理论之是否正确。
  —— 陶行知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山市的地方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但是这门课程与学校其他的常规课程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实践是活动的基本方式。这就需要这门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合作的形式,来确保课程的有效推进。对于不少老师来讲,真正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达到课程目标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鉴于此,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地方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 本文从生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出发,以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为载体,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开展。
  一、生本主义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主义教育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真正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来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
  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是基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编排的,与学生的自身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以学生的调查实践、动手操作为主,其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基于课程的安排,从生本主义的理念出发,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就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出发,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收获,从而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的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二、立足校情,选好主题
  中山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册都由“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部分组成,而每一部分都会安排相关的主题,通过让学生对这些主题的探索与实践来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是我们每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有限,每周一次的课程让学生在正常上学期间难以深入实践,更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成为“摆设”。那么我们该怎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有效践行课程的目标呢?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教育目标的落实必须具体到学校层面,与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条件结合起来,课程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情感发展规律?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实际情况。
  三、立足生情,搭建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与其他学科不同就在于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学习,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合作、观察、思考、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数主题都需要同学利用课外时间,深入到社会中进行调查,这就对课程的有效实施设置了一道障碍。仅通过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发挥学生及其家长的资源优势,将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到位。
  在教学中,笔者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少,将需要学生进行调查探究的主题呈现,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资源进行选择、分组,并选出能够带领组员进行活动的组长。笔者则根据每个专题的具体情况,定期指导组员如何将活动有序地开展下去,如小组合理分工、制定简单的问卷、列制访谈提纲、采访时的礼仪及如何有效追问等。而组长和组员需要定期进行开会,根据计划开展相应的活动,最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一来,综合实践活动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宽广的舞台,学生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得以展现,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也践行了“生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四、积极参与,体验探究
  “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提供空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 。如果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进行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
  生本主义教育理念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立足校情、立足生情,让学生亲身经历,使他们成为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体验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使他们从活动中获取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量国有企业幼儿园、街道集体幼儿园、政府或乡村集体幼儿园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运动,使得原来由国家、地方或企业出资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幼儿园转向了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这样随着大批幼儿园的撤并,以及个人办园数量的激增,幼儿园办园体制走向民营化,幼儿教师的人事关系也随着幼儿园办园体制的改变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原来长期保持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也随着市场经济
期刊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情绪调节和情感体验,来达到心灵的沟通和理念认同的教育活动。对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与实际,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具体情境和事例,寓教于乐,感染学生,使之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信、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控制力,优化学生的心理与德育品质。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与
期刊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说过的一句名言。所谓“教鞭下”“冷眼里”“讥笑中”的对象无非是教育运行中违背规律的不良“产品”——学 困 生。  下面就笔者多年教育教学中的点滴记载写出来仅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和信任“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困生”表面上看,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他们的自卑感都较强,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乎自己的老师、同学们心
期刊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小组合作”便走进了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为完成某种任务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分工合作,它具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差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等优点。小组合作学习
期刊
许多年来,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多认些字,多背些诗,多算些数,多读些英语就行了,以后又为孩子在学习考试中能否取得高分而或喜或悲。大家往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实不然,这是陷入了一个教育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伊利诺州一所中学几十位优秀毕业生进行过跟踪研究,这些学生的平均智商(即语言和逻辑分析能力)是全校之冠,学习成绩也都很好。但
期刊
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学习能力无疑落后于健听学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聋生作文内容简单、语言平淡、语序混乱、句子颠倒、空洞无物,这是普遍现象。那么如何针对聋生生理、心理发展上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累词句、学会选材  要提高聋哑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引导他们积累词句。因为字、词、句是写文章的语言材料。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子,他们才能用语言文字写出自己所要说
期刊
问题是引发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需要解决而又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
期刊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
期刊
校长对学校,首先就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校长只有很好地实践科学的教育理论,才能真正找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如果校长的办学思想切合实际,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是引导学校教育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一、“成长教育”的提出  成长教育不是首创,但为什么提出“成长教育”,并把“成人成材,共同成长”作为我校的办学思想?我想
期刊
2013年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小学校长“以德治校专题培训班”,接受了为期五天的培训,又一次实现了由教师到学生的角色转换,感受到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魅力与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将带给我们新的思索与感悟,同时也对以德治校有了一定的思考。  学校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三点包含了德育目标会做人,学习目标会学习,发展目标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