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具有原始美、意蕴美的苍璧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材被古人发现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实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的玉器出现,特别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它们均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所谓玉璧,《说文解字》解释为“璧圆像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所以仿天而作璧。《尔雅·释器》指出:“肉倍好,谓之璧”。邢《尔雅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把璧的形制讲得很清楚。关于璧的渊源,过去有几种意见,一种认为璧源于环,首先是一种装饰品;一种认为璧源于人们对日月神崇拜的宇宙观而演绎形成的;一种认为璧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纺轮而象形的。笔者认为不管是源于环,或纺轮或受到日月圆形的影响也好,追本求源地去分析,璧的形成应该说是与人们形象思维有着密切关系。所谓形象思维,指的是客观事物在人物头脑里形成的反映,特别是进入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玉和玉器被人为赋予的神灵和迷信色彩更加浓厚,成为人们权力的标志和等级的象征。
  至于谈到玉璧的用途,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它是祭祀天地的礼器,有的认为它是古代权力的标志和等级制度的象征,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装饰品,因为它制作精致、美观大方,适宜人们佩饰,这也有一定道理;再有的认为它是一种陪葬品,因为在许多古代墓葬里出土过大量玉璧。
  一般说来早期玉璧的特征,即新石器时代玉璧的形制造型简洁,朴质无纹饰,多素面,古朴大气,具有一种原始美、自然美、古朴美之感,而且肉好之比例无定制;到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有纹饰和浅浮雕工艺,常见有蟠螭纹、马纹、龙纹、虎纹、勾连纹等纹饰,很少素面;西汉时玉璧制作规整,纹饰繁复,而且有多层次纹饰来装饰璧肉面的特点,典型纹饰有弦纹、谷纹、兽纹、蒲纹、卧蚕纹等纹饰组合在璧面上,自汉以后,玉璧逐渐少了,人们也不大崇尚。
  这里介绍的一件苍璧,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璧的特征和风格。该璧系前些年开挖荒地时出土的,直径19.5厘米,孔径4.5厘米,其玉色青中泛灰,微存土锈,质地温润缜密,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古朴雅致,富有一种自然美、原始美之感,使人看到了古玉经过数千年色浸后的神奇和美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色浸典型器,为学习研究古玉器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标尺。因此该苍璧的发现,弥足珍稀,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货布”钱是王莽于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造的钱币,铸行了长达十年之久,与“大泉五十”、“货泉”合为王莽三大“长命钱”。当时通行一布可当值“货泉”25枚,亦当“大泉五十”钱25枚,其制作与名品“十布”一样工整,在王莽铸币中当属铸量较大的一种。由于“货布”钱造型优美,铸工精湛,近年来随收藏的不断升温,也倍受广大泉友所珍爱,其市场价格由二十年前的5元扶摇直上,现在已经每枚上涨至120元
期刊
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十一日,国民政府令行政院转发财政部执行的《设立省银行或地方银行及领用或发行兑换券暂行办法》规定:安徽地方银行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十六日在芜湖长街徽州会馆成立。抗战胜利后随省政府迁至合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九日改组为安徽省银行。1949年5月由人民政府接收,从而结束了该行的历史。  安徽地方银行的历任董事长都是由财政厅长兼任,因工作关系先后
期刊
“泉府元神”背松鹤人物,此钱面文有人释为“本命之神”,有误。  “咸丰通宝”宝福局“一百”,应为生坑品。钱面文字遒劲秀丽,颇具黄山谷之风,虽历百余年,然古意盎然。按清钱定制当十以上应为重宝,此钱当值一百,却称为“通宝”,为宝福局所铸之特例。  “福建通宝”背“二文”,此钱为民国初年铸。背双旗图案,右侧旗帜有五条与六条之分,六条者少见。  “咸丰重宝”宝福局背“一十”,计重五钱,生坑传世品,较少见。
期刊
“宣和元宝”是北宋宣和年问(公元1119-1125年)铸造的年号钱。据有关资料介绍,北宋时期的货币是以铜、铁铸钱为主。“宣和元宝”是宋徽宗赵佶执政时最后铸造的行用钱。但该钱仅见小平铜钱,钱文篆、隶成对,制作精美,因其稀少久为世人所重。  笔者收藏钱币多年,偶得一枚“宣和元宝”铁钱,直径45毫米,穿径11毫米,厚4毫米,重32克。该钱币品相完好,面文光背,钱文旋读篆书“宣和元宝”。笔画圆润流畅,字体
期刊
(一)“朝鲜通宝”阔缘当十大钱    朝鲜开国于公元1393年,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军废高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世宗李掏于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始铸“朝鲜通宝”,仁祖李宗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也铸“朝鲜通宝”,正宗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铸造了当十大铜钱,分纪值和无纪值两种版别。纪值的背文为“穿上一户、穿右一钱”;光背的又分为面文大字和小字两种版别。同时还铸行“常平通宝”
期刊
在中国的青花瓷器生产史上,一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元代,元青花的魅力贵在其原料,其创作的对称与严谨的画风。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于2005年5月以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价拍出的“鬼谷出山图”青花罐代表了元一朝青花的魅力。第二次的高潮是在明永宣两朝,这一时期的成功离不开永乐大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给永宣两朝日益成熟的白胎上以永无可取代的青花色料之美,但这一朝的青花产品
期刊
中国古代流行象生(动物造型)玉饰,其中有一类较为特殊,它的造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动物(包括人)合为一体,可称之为合雕象生玉器。合雕象生玉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衰微。从出土和传世的周代象生合雕玉器可分析出此类器物有以下特点:    一、西周早期的合雕象生玉饰中以龙与其他动物的象生合雕玉器为主。    西周早期出土的合雕玉器大部分都有龙形图案,从文献记载可知,从上古时代黄
期刊
鼻烟壶是一种精巧的容器,更是供人欣赏、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工艺品。乾隆年间督陶官唐英曾亲自设计鼻烟壶式样,并将景德镇御窑厂各工匠召至他所在的九江关署,指导制作器物坯胎,再运到景德镇烧成。这是御窑厂制瓷史上唯一的外地制作。事情的缘由要从《唐英奏折(14号)》说起。    一、解读《唐英奏折》    乾隆四年(1739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在淮安关任满后,受命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旋调九江钞关,仍兼理陶政。于
期刊
战国末年至秦汉时期,中国青铜器发展到了尾声。这一时期是兼并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阶段,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奴隶社会瓦解了,商周的礼仪制度也随之“礼崩乐坏”。因此,青铜文化的转变是自然的。考古发现,这时传统的礼仪制度仅仅保留在丧葬习俗上,有些墓葬中还可发现列鼎、列钫、列壶等,但大多数墓中随葬品却是金银器、漆器等贵重物品。秦汉时期青铜器一般较简单、粗糙,大多是素面,顶多饰以弦纹,铭文也极少。
期刊
执笔:瓷醉蜗居主人  近年来学术界、藏界对元代瓷器,尤其是对元青花展开了空前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在济南、青岛、景德镇、上海、广州等地多次展开了“民间收藏元青花学术研讨会”。应该说,从各次会议分析观察,这类会议的原始动力出自民间藏家对自己手中藏有的或真或假的元代瓷器,尤其是“元青花”自我认知,而非出自学术界对其鉴定的本能要求。准确地说,是各路藏家对自己手中的藏品要求社会予以承认和肯定。而学术界无可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