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些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字感而出错。本文尝试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方面探讨汉字字感的建立和培养方法,希望通过汉字字感的培养提高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
关键词: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字感
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辅导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留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错误很多。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准确地说,他们并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在母语为英语、法语等印欧语系的留学生中,这个问题尤为严重。我曾看到一个欧洲的留学生在写“鸟”字的时候,“竖折折钩”这一笔从下往上写,然后再添上其它几笔,整个过程就像在画一只小鸟,写出来的字也不是横平竖直的,俨然是一只要跌落的小鸟。如果观察某些学生的书写过程,就会发现,他们是在画字,如“酉”字的下边的“口”,他们是先写一个向上开口的“凵”,然后再封口。还有的学生会把“口”字旁写成“o”,这除了其母语的负迁移的作用外,也同时说明了在他们的意识里,还没有完全建立汉字方方正正的整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对汉字的“字感”。中国的儿童,在开始学写汉字之初,他们就已经知道要把汉字写得横平竖直,而不会把汉字写成弯曲的线条。这是因为从他们一出生后所处的环境里,到处都是汉字的方方正正的形象,甚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也都早早地开始引导他们认识汉字,等到开始上学写字的时候,汉字的字感早已形成,写出正确整齐的方块字也就非常容易了。
“字感”的说法,在目前的语言学界或整个学术界还不是很多,仅仅是偶尔见诸一些论文和刊物。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目前语言学的研究不论其来源还是后来的整个发展过程,主要是以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为主,而中国的语言学理论还是主要借鉴或继承于西方的的研究成果。而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其字形不是最主要的研究方面。以中国人学英语为例,随着英语学习的兴起,“语感”的说法也就形成,并且在汉语里,“语感”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词汇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里,对“语感”的解释是“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①。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也套用一下这个概念,给“字感”一个简单的定义:字感即汉字书写和认读中人们对汉字的书写顺序和汉字整体的直觉判断或感受,也就是人们对汉字的感性认识。现在在中国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很多人会发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但是如果是用电脑输入,通过汉字上下检索,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基本上能检索到正确的汉字,本人认为,这就是汉字“字感”的功劳。
那么作为外国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里的留学生,能否也具有这种对汉字的字感呢,字感的形成是否有一定的方法呢?我尝试用认知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相关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人类世界中,凡是身体正常,各种器官功能齐全的人,都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就会具有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相似的感性认识。面对同样的汉字,其知觉的映像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但现实中,却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有的留学生说:“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幅神秘图画。”②有的说:“就像线条的谜。”除了留学生已经习惯了用其母语所确定思维方式来认识汉字外,也应该说是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所引起的影响。据说在西方国家,形容某种东西难于认识理解,往往会用“像汉语一样”来形容,在有些语言里,如法语,就有这样固定的俗语,类似于中国人说“天书”。因此,汉语难学,汉字难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世界上公认的事情,在留学生未开始真正学习之前就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式了。而实际上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采用一些现代化的研究仪器与手段的实验结果证明,对于汉字认知的神经机制而言,“通过比较中国成人与拼音文字母语的成人(英语、藏语、维语)、比较学过或未学过汉语的拼音文字母语者对汉字及拼音文字的识别,发现他们具有不同的神经认知机制。对于汉字识别,汉语被试与熟练掌握汉语的拼音文字母语者(包括留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都表现出左右脑均势;对于拼音文字识别,熟练掌握汉语的拼音文字母语者也表现出了两脑均势……”③这说明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尤其是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人,都可以成功地习得汉语或英语。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对汉字认知的脑定位、脑机制及加工过程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实验表明,字形加工属于较浅层次的加工。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像中国人一样形成对汉字的字感。
从四十年前开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语言的学习和习得同样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而字感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无意识的通过汉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多次输入中形成的。留学生身处在汉字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汉字的输入是时时刻刻的。字感主要是学生自己对对象的直接感受,是学生主观意识的结果。留学生初到中国的开始阶段,有的学者称之为“蜜月阶段”,在这个阶段,留学生刚刚接触到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他们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他们在这个阶段想尽快接触汉语,学习汉语的主观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以汉字的教学作为切入点,从讲解字形、字义入手,教会学生用正确笔顺写出构架匀称的汉字,即使是进行大量的汉字输入练习,他们一般也不会感到乏味,反而会对所掌握的每一个汉字有新奇感和成就感,这样字感的初步建立就会比较容易和快速一些。
除了课堂上,学生周围的环境中的资源尤其重要。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学习英语或至少一门外语的经历,例如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听到有经验的成功习得英语的人说,要大量看英文电影,听VOA的新闻节目,跟以英语为母语者多交流,这些除了扩大我们的视野,最关键的是可以形成对英语的语感,而这对自由运用这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道理,全汉语的语言学习环境对留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些并且充分利用,不仅仅是字感的建立,对汉语整个学习也是大有益处的。
虽然字感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不知不觉的习得形成,但与在课堂上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并不矛盾,课堂学习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在汉字的初级阶段,老师的教学还是最重要的,因为作为初次接触一门外语的人,虽然很感兴趣,但对于怎样学还是很迷茫的,有很多资源没有老师的引导,他们很难主动地去利用。因此,汉语教师应该抓住最初的关键时期,采取尽可能丰富多彩的教学法,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对汉字的整体感觉。这样有利于帮助留学生去掉畏难情绪,建立起汉字不难学的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现在大多数学校或许是因为条件不具备,或许是因为对汉字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没有设立专门的汉字课,而是采用“语文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教碰到的生词。对于以拼音文字为形式的语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汉语就完全南辕北辙了。既然很多人认识到汉语与印欧语系的区别,为什么看不到不同的语言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呢?实际上,尤其是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设立单独的汉字课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汉字课上,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汉字的形是非常重要的。汉字的形在外观上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组合的方块结构。汉字可以有上下、左右、内外、中心与四角各种组合,由笔画直接组成或由笔画、偏旁组成。汉字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童蒙识字教材《史籀篇》,到历朝历代的儿童识字教材,都是汉字教育史上的宝贵资源,对我们今天的对外汉字教学非常有参考价值。不过可以看到,这些教材是针对中国儿童而编纂的,一般是从独体字开始。但是,对留学生的教学应该从笔画开始。对留学生而言,汉字构造复杂,符号繁多,表音度低,表义度高,内含的信息量丰富,对视觉感知的要求很高。对初次接触的人来说,很难一下子达到这些要求。因此,留学生的汉字学习应由表层开始,也就是从汉字的形象记忆开始,即使是笔画,最起码是基本笔画,也要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学起,然后过渡到部件和整体字。这个过程,其实是汉字字感的初步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对汉字起源的知识,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功能,对基础汉字形成直接的印象与感知,例如像“人、木、日、山、田、羊、雨、井”等具有描述事物直接形状特征的象形字,用其古字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是形成汉字字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汉字难学难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有很多可以研究和采取的方法能提高留学生的汉字学习效率,我所讨论的培养汉字字感仅仅是其中一种方法。但仍有待于相关学者作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以期为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增砖添瓦。
注释:
①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②王碧霞等.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J].语言与研究,1994,(3).
③冯丽萍.汉字认知规律研究综述.世界汉语教学,1998,(3).
参考文献:
[1]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_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2]唐娟.论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2).
[3]张朋朋.文字论[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字感
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辅导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留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错误很多。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准确地说,他们并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在母语为英语、法语等印欧语系的留学生中,这个问题尤为严重。我曾看到一个欧洲的留学生在写“鸟”字的时候,“竖折折钩”这一笔从下往上写,然后再添上其它几笔,整个过程就像在画一只小鸟,写出来的字也不是横平竖直的,俨然是一只要跌落的小鸟。如果观察某些学生的书写过程,就会发现,他们是在画字,如“酉”字的下边的“口”,他们是先写一个向上开口的“凵”,然后再封口。还有的学生会把“口”字旁写成“o”,这除了其母语的负迁移的作用外,也同时说明了在他们的意识里,还没有完全建立汉字方方正正的整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对汉字的“字感”。中国的儿童,在开始学写汉字之初,他们就已经知道要把汉字写得横平竖直,而不会把汉字写成弯曲的线条。这是因为从他们一出生后所处的环境里,到处都是汉字的方方正正的形象,甚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也都早早地开始引导他们认识汉字,等到开始上学写字的时候,汉字的字感早已形成,写出正确整齐的方块字也就非常容易了。
“字感”的说法,在目前的语言学界或整个学术界还不是很多,仅仅是偶尔见诸一些论文和刊物。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目前语言学的研究不论其来源还是后来的整个发展过程,主要是以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为主,而中国的语言学理论还是主要借鉴或继承于西方的的研究成果。而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其字形不是最主要的研究方面。以中国人学英语为例,随着英语学习的兴起,“语感”的说法也就形成,并且在汉语里,“语感”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词汇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里,对“语感”的解释是“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①。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也套用一下这个概念,给“字感”一个简单的定义:字感即汉字书写和认读中人们对汉字的书写顺序和汉字整体的直觉判断或感受,也就是人们对汉字的感性认识。现在在中国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很多人会发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但是如果是用电脑输入,通过汉字上下检索,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基本上能检索到正确的汉字,本人认为,这就是汉字“字感”的功劳。
那么作为外国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里的留学生,能否也具有这种对汉字的字感呢,字感的形成是否有一定的方法呢?我尝试用认知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相关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人类世界中,凡是身体正常,各种器官功能齐全的人,都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就会具有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相似的感性认识。面对同样的汉字,其知觉的映像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但现实中,却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有的留学生说:“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幅神秘图画。”②有的说:“就像线条的谜。”除了留学生已经习惯了用其母语所确定思维方式来认识汉字外,也应该说是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所引起的影响。据说在西方国家,形容某种东西难于认识理解,往往会用“像汉语一样”来形容,在有些语言里,如法语,就有这样固定的俗语,类似于中国人说“天书”。因此,汉语难学,汉字难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世界上公认的事情,在留学生未开始真正学习之前就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式了。而实际上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采用一些现代化的研究仪器与手段的实验结果证明,对于汉字认知的神经机制而言,“通过比较中国成人与拼音文字母语的成人(英语、藏语、维语)、比较学过或未学过汉语的拼音文字母语者对汉字及拼音文字的识别,发现他们具有不同的神经认知机制。对于汉字识别,汉语被试与熟练掌握汉语的拼音文字母语者(包括留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都表现出左右脑均势;对于拼音文字识别,熟练掌握汉语的拼音文字母语者也表现出了两脑均势……”③这说明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尤其是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人,都可以成功地习得汉语或英语。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对汉字认知的脑定位、脑机制及加工过程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实验表明,字形加工属于较浅层次的加工。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像中国人一样形成对汉字的字感。
从四十年前开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语言的学习和习得同样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而字感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无意识的通过汉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多次输入中形成的。留学生身处在汉字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汉字的输入是时时刻刻的。字感主要是学生自己对对象的直接感受,是学生主观意识的结果。留学生初到中国的开始阶段,有的学者称之为“蜜月阶段”,在这个阶段,留学生刚刚接触到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他们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他们在这个阶段想尽快接触汉语,学习汉语的主观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以汉字的教学作为切入点,从讲解字形、字义入手,教会学生用正确笔顺写出构架匀称的汉字,即使是进行大量的汉字输入练习,他们一般也不会感到乏味,反而会对所掌握的每一个汉字有新奇感和成就感,这样字感的初步建立就会比较容易和快速一些。
除了课堂上,学生周围的环境中的资源尤其重要。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学习英语或至少一门外语的经历,例如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听到有经验的成功习得英语的人说,要大量看英文电影,听VOA的新闻节目,跟以英语为母语者多交流,这些除了扩大我们的视野,最关键的是可以形成对英语的语感,而这对自由运用这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道理,全汉语的语言学习环境对留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些并且充分利用,不仅仅是字感的建立,对汉语整个学习也是大有益处的。
虽然字感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不知不觉的习得形成,但与在课堂上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并不矛盾,课堂学习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在汉字的初级阶段,老师的教学还是最重要的,因为作为初次接触一门外语的人,虽然很感兴趣,但对于怎样学还是很迷茫的,有很多资源没有老师的引导,他们很难主动地去利用。因此,汉语教师应该抓住最初的关键时期,采取尽可能丰富多彩的教学法,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对汉字的整体感觉。这样有利于帮助留学生去掉畏难情绪,建立起汉字不难学的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现在大多数学校或许是因为条件不具备,或许是因为对汉字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没有设立专门的汉字课,而是采用“语文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教碰到的生词。对于以拼音文字为形式的语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汉语就完全南辕北辙了。既然很多人认识到汉语与印欧语系的区别,为什么看不到不同的语言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呢?实际上,尤其是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设立单独的汉字课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汉字课上,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汉字的形是非常重要的。汉字的形在外观上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组合的方块结构。汉字可以有上下、左右、内外、中心与四角各种组合,由笔画直接组成或由笔画、偏旁组成。汉字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童蒙识字教材《史籀篇》,到历朝历代的儿童识字教材,都是汉字教育史上的宝贵资源,对我们今天的对外汉字教学非常有参考价值。不过可以看到,这些教材是针对中国儿童而编纂的,一般是从独体字开始。但是,对留学生的教学应该从笔画开始。对留学生而言,汉字构造复杂,符号繁多,表音度低,表义度高,内含的信息量丰富,对视觉感知的要求很高。对初次接触的人来说,很难一下子达到这些要求。因此,留学生的汉字学习应由表层开始,也就是从汉字的形象记忆开始,即使是笔画,最起码是基本笔画,也要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学起,然后过渡到部件和整体字。这个过程,其实是汉字字感的初步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对汉字起源的知识,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功能,对基础汉字形成直接的印象与感知,例如像“人、木、日、山、田、羊、雨、井”等具有描述事物直接形状特征的象形字,用其古字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是形成汉字字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汉字难学难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有很多可以研究和采取的方法能提高留学生的汉字学习效率,我所讨论的培养汉字字感仅仅是其中一种方法。但仍有待于相关学者作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以期为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增砖添瓦。
注释:
①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②王碧霞等.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J].语言与研究,1994,(3).
③冯丽萍.汉字认知规律研究综述.世界汉语教学,1998,(3).
参考文献:
[1]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_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2]唐娟.论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2).
[3]张朋朋.文字论[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