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随笔(套装3册)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考古随笔(套装3册)》
  陈星灿 著
  文物出版社,2021年4月
  《考古随笔(一)》收录了作者1990—2000年间写的50余篇随笔,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行为、生活、思想和信仰。《考古随笔(二)》收录了作者2000—2010年间写的60余篇随笔,采用对比研究的视角,讨论“物”背后的“人”与“文化”。《考古随笔(三)》收录了过去20年作者的大部分随笔及少量旧文,文章更多触及人和书,主题贯通。
  《中华文明的起源》
  韩建业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4月
  本书收录文章28篇,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8000年以前,形成于距今5000年左右,至少存在北方、中原和东方三种起源模式,环境演变和战争冲突在文明演进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东西文化交流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早期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绵长的历史记忆。
  《邺城考古与文化论集》
  刘跃进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2月
  邺城(今临漳)曾经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在中古政治、军事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活跃于此地的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也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本论集共收入论文16篇,集中呈现了近年来邺城考古与佛教考古、历史地理与魏晋学术、建安文学与魏晋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欧洲旧石器时代社会》
  【英】克里夫·甘博 著,陈胜前、张萌 译,谢礼晔、杨建华等 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3月
  既有的观点认为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神秘难测。作者挑战了这个观点,运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材料,把来自石器、狩猎与营地遗址的考古证据汇聚起来,用以探讨社会交往以及社会生活的形式。作者从泛欧洲的考古材料出发,重建远古人类社会,并引入新视角考察人类独有的社会经验。
  《欧亚之门: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的青铜和铁器时代》
  【俄】柳德米拉·克里亚科娃、【俄】安德列·叶皮马霍夫 著,陈向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4月
  本书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1000年早期的历史,对欧亚冶金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兴起、社会结构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提供了一把了解欧亚大陆历史之门的关键之匙,打开这扇久掩的“欧亚之门”。
  《亚长之谜:殷墟贵族人骨的秘密》
  何毓灵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
  亚长墓位于殷墟内,是一座保存完好、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的墓葬。作者以甲骨文及商王朝为背景,采用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叙事方法,全景式介绍了亚长墓的发现、发掘、保护、整理、修复和研究,揭开了墓主亚长的诸多谜团,勾勒出三千多年前殷商盛世一位馳骋疆场、战功卓著的贵族将领的英勇形象。
  穷物理
  古代粪便揭示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信息
  《自然》发表的一项北美古代粪便分析显示,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在过去2000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反应了工业化前饮食和现代饮食之间的差异,以及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增加,或有助于解释肠道微生物组构成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对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岩石洞穴内发现的距今2000—1000年间的8例保存完好、经过验证的人类粪便样本进行了详细的遗传学分析,分析结果提供了新的洞见。有61个基因组此前未有描述,说明其中存在与现代人群不同的微生物物种。研究者将这些基因组与工业化和非工业化现今人群的样本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些古老、工业化前的基因组更像非工业化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Nature Portfolio)
  砾石工业传统与华南旧石器晚期文化
  华南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至少可分为三期: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持续到距今3万年左右为初期,仍是以砾石石器占主导地位阶段;从距今3万年前后起,以远距离输入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成为石器组合主体,砾石石器减少或不见,成为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距今2万年开始到晚更新世结束为第三阶段,陡刃砾石砍砸器等又重新成为主导石器类型,并相继出现磨制石器与陶器等新技术。尽管有上述阶段性特点,但砾石石器传统始终保持显著影响。(王幼平,《南方文物》2021年第1期)
  东周贵族与殉人食谱
  研究者对河南淇县宋庄东周墓地出土的贵族和殉人的骨骼遗存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贵族阶层在主粮和肉食方面与殉人群体明显不同。贵族几乎完全以粟为主粮,食物中肉类含量很高;而殉人阶层整体食肉水平较低,主粮的内部差异显著,大部分个体都不同程度食用了当时不受青睐的小麦,证实小麦在东周时期主要是被社会底层人群食用。殉人的食谱特征与同时期城市居民相似,表明他们生前可能跟随贵族居住在城市里,饮食状况与普通城市居民相近。同时食谱特征暗示殉人阶层内部存在地位差异。(周立刚、韩朝会、孙蕾、呼国强,《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1期)
  知文明
  非洲最古老的墓葬模式
  《自然》杂志近期发布了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关于非洲最古老葬礼模式研究的成果。研究团队在肯尼亚潘加亚赛迪(Panga Ya Saidi)的洞穴中,发现了一具两岁半至三岁儿童的遗骸。该遗骸呈弯曲姿势,被故意埋葬在洞穴一个较浅且比较隐蔽的坟墓中,表明非洲儿童的埋葬方式可以追溯到7.8万年前,这是非洲最古老的葬礼。此外,研究者重点分析了从埋葬地点收集到的蜗牛壳碎片,这些来自于人体骨骼附近及墓葬下部沉积物中的蜗牛壳是非洲一种巨大的陆生蜗牛。墓葬下部沉积物中的一些碎片被加热过,表明人类正在用火做饭和吃煮熟的蜗牛。研究者还发现一个蜗牛壳样本的位置非常接近儿童的骨骼,外壳上有很深的切口,这不太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应该是人为的。虽然还不能清楚地指出这是何种仪式或某种装饰,但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人类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网)   古人类移居不是岛屿大规模物种灭绝的首要原因
  《美国科学院院报》近期发表了一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格里菲斯大学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的联合研究,研究者比较了过去260万年来人类在岛屿上的生存记录,发现人类移居岛屿无法推断出岛屿物种灭绝的结论。从大航海世纪以来的岛屿物种灭绝记录来看,在人类移居岛屿之后不久便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物种灭绝。然而,当研究者仔细审查数据后发现,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案例很少。即使有一些案例可以证明人类移居岛屿后发生了物种灭绝,但这些证据都无法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记录中独立出来。此外研究者记录了几个人类先民在岛屿上消失的案例,岛屿特殊的生态环境变化导致了大批物种灭绝,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导致了人类的消失。(中国社会科学网)
  苏美爾人驿站系统的形成及其作用
  驿站是苏美尔人建立的一种为官员在旅途中提供食宿补给的场所。它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便利了人员及物资流动,促进了人类历史上早期交通网络的诞生与发展。苏美尔人的驿站系统发端于早王朝时期,并在乌尔第三王朝进一步得到完善。其内部详尽而明确的分工方式,以及完善的运营流程,均为后来闻名于世的亚述帝国与波斯帝国交通体系树立了典范。苏美尔人的驿站只服务于因公出行人员,具有明显的官办性质,对巩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自身的演变也反映了整个王朝的兴衰。(李智,《世界历史》2021年第1期)
  二里头文化:华夏正统的缔造者
  二里头文化崛起于中原腹地,时代上介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岗商文化之间。二里头遗址本身也是郑州商城之前中原核心地区仅有的超大型、内涵丰富灿烂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二里头文化的形成是综合了当时中原及周边地区诸多先进文化因素,并缔造了一种全新的中心与周边的新型聚落结构关系模式,从二里头文化与其前后及同时期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看,一个凌驾于各区域性文化传统之上的华夏正统和文化大统由此出现并被后续的商周文化所传承、光大。因此,二里头文化的形成模式应暗示着冲破原来各地旧有的血缘性区域文化传统的国家社会的诞生,早期中国相互作用圈格局由此从多元走向一体,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大势也从此开启。(曹兵武,《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
  读天下
  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相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综合效益有效发挥,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即全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重点文物和重大考古遗迹保护水平有效提升,文旅融合程度显著加深,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方面,到2025年,一大批价值突出、代表性强的国家级石窟寺遗址等遗产资源保护水平和数字化展示水平明显提升,遗址遗迹富集的重点地区考古机构文物发掘、存储、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安蓓,新华社)
  气候变化加速岩画退化
  根据近期《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加剧了印尼Maros-Pangkep古代岩画的分解,其中包括已知最古老的手印画(约4万年前)。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研究团队调查了11处洞穴,通过分析洞穴表面开始剥落的岩片,调查加剧岩画退化的可能原因。团队在3处遗址的石片中发现了盐类,包括硫酸钙和氯化钠。这些盐类会在岩石表面形成晶体,导致岩石开裂。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加剧了这一现象,相关机构需要加强保护工作。(Nature Portfolio)
其他文献
常州是江南“八府一州”之一,北枕长江,南临太湖,大运河穿城而过,雨水充沛,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常州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自西晋常州建内子城、修护城河,到后来的外子城、罗城、新城,常州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水系的外延而拓展。经过西晋至明初一千余年的建设,常州逐渐形成了“四城四河”的城市格局,城河相依,桥路相连。清代常州籍学者洪亮吉曾言:“自城而乡,桥之石者以千计”。这些桥梁几经坍圮与重修,屹立至
期刊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方法论,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之一。考古学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当然应该使用这一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而言,阶级分析方法至少在考古学的以下领域可以发挥作用。  其一,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国考古界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就。国家文明的起源研究离不开“阶级分析方法”。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说法,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
期刊
刘春墓地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坐东南朝西北,三面环山,背靠樵坪山西缘中段山峰轿子顶,前为槽谷平坝,两侧溪河交汇于前,远望重重山丘。  刘春,生于明天顺四年(1460),明成化十九年(1483)举乡试第一,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及第第二(即榜眼),卒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史》有传,著有《凤山集》。有明一代,巴蜀大地只出过一个状元(杨慎)和一个榜眼,这个榜眼就是刘春。刘春先后在翰林院、礼
期刊
青石岭山城(2016年以前称为高丽城山城)位于辽宁盖州市青石岭镇,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盖州市文物局開始对青石岭山城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山城周长约6485米,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青石岭山城已经发现了大量高句丽遗迹和遗物。2020年青石岭山城考古工作是在2019年基础上主要发掘东北角楼西侧护坡和四号门外椅子山墓群。  东北角楼位于山城东城墙、北城墙交汇处,地势较
期刊
中堡岛位于长江宜昌段,是一个四面环水、面积0.15平方公里的江中小岛。中堡岛遗址是三峡地区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聚落遗址,目前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址。自20世纪50年代遗址被发现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等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1979—1993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国家文物局组织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单位进行过三次大规模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近1万平方米,发掘的遗迹有房基、灰坑、小沟槽
期刊
周处在中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据说周处年轻时“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晋书·周处列传》),曾为祸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并称为“三害”。后来改过自新,杀蛟龙、除虎患,又建功立业,官至将军,成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  1952年12月,江苏宜兴精一中学师生在挑土平整操场上的一处小土丘时,掘破了一座砖室墓的墓顶。公安人员进入墓室取出若干遗物后,将墓室封好,之后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初步调查。1953年春,
期刊
《明故荆南尚书张公二夫人丁氏墓志铭》出土于荆州,现藏于荆州博物馆。志及盖高、宽均为55厘米,盖篆书4行16字,为“明故荆南尚书张公二夫人丁氏墓志铭”,盖四周有双线边框,工整精细。志文楷书,竖32 行,满行31字,合831字。全篇墓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撰者邹文盛,书丹者郑元,篆盖为向廷玺。  志文  志文详细记载了丁氏生平及与张纯的婚姻状况。志文未见著录,现录之如下,以补史书之缺载。  明故荆
期刊
宕昌县博物馆藏战国时期铭文铜戈出土于甘肃宕昌县新城子乡烽火台遗址,系群众挖土造田时发现,1991年由宕昌县文化馆从村民手中征集入馆。戈通长25.9厘米,援长12.1厘米,寬2.9厘米,内宽2.4厘米,阑长12.1厘米。援狭长上扬;中胡三穿,穿呈半圆形孔,穿径0.3厘米;内呈长方形,正中有一穿。援、内、胡均开刃。内正面竖刻3行15字铭文。此戈被定为战国时期器物,名为“铭文铜戈”。  时代与命名  从
期刊
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在首领吐谷浑的带领下逐步西迁到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到首领夸吕时,国势强盛,公元540年,“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魏书·吐谷浑传》)。隋大业五年(609年),隋军破吐谷浑,“逐北至青海,虏获千余口,乘胜至伏俟城”(《隋书·刘权传》),并以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隋书·炀帝纪》),其中西海郡“置在古伏俟城,即
期刊
安阳西北郊的小屯村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所在地,近百年的考古工作表明,殷墟宫殿宗庙区的夯土建筑经历战争和自然的破坏,到隋唐时期已倒塌荒芜,不为人知了。此地背依洹水,地势高爽,隋代安阳城的达官贵族和平民百姓将之视为一处上好的风水宝地,纷纷在此修建坟茔,昔时的商王宫殿区成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公共墓地。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小屯村发掘殷墟遗址时曾清理172座隋唐墓,其中隋墓157座。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