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效力问题初探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同效力问题是合同法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直接决定着合同有无法律约束力以及违反合同的法律后果,合同成立、有效、可撤销、无效等四种不同类型可以产生不同的法律责任,厘清上述问题对准确领会合同效力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同效力 合同形态 约束力 合同责任
  
  合同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行为,是当事人通过交易达到自身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重要原因,合同的效力是与合同有关的诸多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合同的效力问题为切入点,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准确理解立法本意,更好地把握合同效力的实质,实现合同法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合同效力的内涵界定
  合同的效力问题是合同法中最古老的话题。大陆法系国家把“合法的原因”作为合同效力的依据,而英美法系国家则认为并非所有的允诺皆有法律约束力,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具有“约因”的契约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从民法通则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关于合同的效力问题至少可以达成以下共识,即:合同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合同效力属于债的法律效力的一个方面,是法律效力在合同关系上的体现。合同作为实现当事人正当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其效力应来源于法律的赋予。分析合同的效力应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考虑,广义的合同效力指已经成立合同对当事人的拘束力,这种拘束力主要通过当事人自律的方式实现。狭义的合同效力即依法已经成立的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对当事人乃至第三人的法律拘束力。笔者以为合同的效力通常即为狭义的合同效力。合同的效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诠释:
  合同效力来自于法律的赋予。合同是市民社会的私人行为,其本身无任何法律效力可言,意思自治下的契约自由要求国家法律应尽量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尽可能少地干预合同,但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国家须对合同本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评判,并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效力,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合同的效力因此而产生。仅有当事人的意志而无法律的强制约束,合同的效力就无从谈起。合同法强调合同须“依法”才会收到法律的保护,才能产生法律约束力,故“成立 合法”是合同产生法律效力的根本原因。只要合同依法成立,不论生效与否均可产生法律约束力,合同法第三章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合同“依法”程度的不同,将合同划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以及效力待定等不同的效力等级和效力形态,并产生不同的法律责任。
  合同效力是产生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依据。合同的效力等级体现的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实现的程度和法律的干预程度,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愿”程度和国家意志的一致程度。不同效力等级的合同,其法律拘束力和违法之后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是不同的。其中,合同有效包括合同未生效和合同生效两种类型,有效合同的当事人义务即“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是合同的保护效力和救济效力,旨在维护合同的存在,是合同有效的最低效力,违反此类合同的当事人主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生效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违反此类合同义务的当事人将可能承担违约责任或合同解除的责任。无效合同当然无效、绝对无效、自始无效,对当事人不产生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能通过此类合同达到其预期目的,它产生恢复原状和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民事责任的后果;可撤销的合同的权利人可以选择申请变更合同或撤销合同,但合同在变更或撤销之前继续有效,变更后依新合同执行,撤消后则自始无效,按无效合同各自承担责任。
  合同的效力具有双重性。合同的效力包括对内效力和对外效力两个方面,其中对内效力是对当事人的约束,是最重要的效力作用,是合同效力的根本。具体而言,合同的对内效力包括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解除合同、当事人应按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义务和与合同有关的附随义务、违反合同义务与附随义务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其他法律责任;对外效力则是指合同在约束当事人的同时,赋予合同当事人依据合同对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享有某种权利义务。合同法第八条第二款“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不仅是对合同内部而言,同时也指向合同外部,意指合同对外的抵抗力,这种对抗力不仅可以对抗第三人,甚至可以对抗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是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合同效力具有层次性。合同的效力(或称法律约束力)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法律约束力指有效合同的效力,旨在维护合同的正常存在,防止合同当事人利用合同尚未生效的借口随意撕毁合同,其法律约束力包括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按照合同约定依法办理申请批准或者申请登记的义务等,被称为合同的保护效力;第二层次的法律约束力指生效合同的效力,也称合同的履行效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已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与合同效力有关的概念解析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合同成立指当事人之间就有关问题达成一致,是当事人依自己的意志对合同内容一致性的认可;合同生效则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条件,履行了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生效程序,产生了法律约束力,法律对合同作出了肯定评价。合同成立是生效的前提,生效是已经成立合同的法律后果之一,二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尽管合同成立也有法定条件,但这种法定条件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只需要约、承诺的程序完成,具备如当事人、标的和价款、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基本条件,不论合法与否均告成立,是意思自治的具体体现,合同成立与否取决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合同生效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还涉及价值判断问题,是国家法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尺度,对合同的合法性进行评价,从法律的角度决定是否允许合同当事人通过合同行为达到其预期目的,因此合同生效与否取决于法律的判断和评价。合同成立后生效前,当事人仅承担法定义务,生效后则要承担法定义务和合同义务,违反已成立未生效的合同,当事人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违反已经生效的合同,当事人则应承担违约责任或合同解除责任。
  合同未生效与合同效力待定。未生效合同是指合同虽已依法成立但由于某种法定或约定的原因,合同尚未生效但有生效可能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则是合同成立之后是否生效尚需有关人员追认的合同,效力待定的原因包括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超出其年龄、智力和健康状况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以及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等。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合同的效力均处于暂不确定的状态,将来都有可能生效;区别在于未生效合同已经具备了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之所以未生效是由于欠缺特别条件或特殊程序,即使不生效也不会无效;效力待定合同则是由于无权代理、无权代表或无权处分的原因致使合同是否生效尚需有权人的追认,之所以效力待定是由于其违反了意思自治原则,如果被追认则合同有效,未被追认则不发生效力。
  合同无效与合同可变更、可撤销。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已成立但由于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生效条件,因而不能发生当事人所期望的法律后果,体现了法律对这种合同坚决否定的态度。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则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违反了意思自治原则,因而法律赋予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一方采取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中的受害人和重大误解订立合同中的双方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根据自己的利益衡量并作出申请变更、撤销合同或让合同继续有效的决定。合同无效与可撤销都是法律对欠缺有效条件合同的否定评价,但法律对二者否定的程度不同,无效合同由于严重违反法律的规定或严重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公共利益或不特定第三人的利益,因而法律对其做出了绝对无效、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确定无效的否定评价,无需任何人申请,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会依职权主动作出无效的认定。可撤销合同是由于订立合同时一方采取了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以及双方当事人的重大误解等原因而使当事人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违反了意思自治原则,因而由当事人决定合同的命运,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可以作出变更、撤销的决定,变更后则成为一个新合同,撤销后则合同自始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的裁决具有溯及力;如果当事人没有申请变更或撤销,则合同一直有效,但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不得主动对合同进行变更或撤销。
  合同有效与合同生效。合同有效是合同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可能性,合同有效后可能生效也可能不生效或未生效,是对合同进行法律评价后得到的肯定性结果。“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是合同有效的表现形式,对应着合同无效的概念,实现的是合同的保护力,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但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只有在合同生效后才能享有或承担,合同有效仅产生合同的保护效力和救济效力。合同生效是有效合同现实地发生包括实际履行在内的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实现的是合同的履行效力,对应的概念是合同未生效或不生效。合同有效与否是法律的价值判断问题,而生效与否则主要涉及当事人的意定(如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和附生效期限的合同)或国家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定的批准、登记等法定程序,不涉及价值取向问题。(作者单位:焦作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及时进行角色转变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先导、队伍建设为关键、制度建设为保障、致富扶助为根本,城乡互动,实现其由行政者、管理者向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转变障碍对策  2006年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农村
【摘要】社会公平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从而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通过对社会公平的发展来阐述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联系,从而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关键词】社会公平 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 特色社会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公平”时认为:“在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状态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丰富了和谐发展理念的内容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对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性等方面的论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和谐有
【摘要】环境道德既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道德的培育机制主要在于内化,体现为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外部道德调控,另一方面要培养个体道德的接受机制和加强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环境道德 培育 机制 途径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由于人口剧增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使
【摘要】乾隆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清高宗本人也较为重视打击大小官员的贪贿犯罪,尤其是针对作为封疆大吏的督抚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建设,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何在,值得探讨。  【关键词】督抚贪贿 成效 制度局限    督抚有封疆之寄,在清代政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清高宗认为“督抚为一省表率”。①“政治行于上,民风成于下”,地方吏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系于督
【摘要】工业革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使现代社会成为风险社会。风险社会里刑法成为国家管理、控制风险的重要工具。风险社会中的危害交通安全犯罪立法更加关注犯罪化的趋势。我国刑法中的危害交通安全犯罪仍然是基于传统刑事责任理论的立法,不适应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现实需要,应该通过修改加以完善。  【关键词】风险社会 危害交通安全犯罪 立法完善    风险社会与刑事立法实践的转变  当代社会的风险特征。工业革命与
【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另外,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了融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