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其提高途径是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形成为高效课堂。本人认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学会了”,更主要的是学生“会学了”。一是教师的思维模式——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得加以转变。二是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教师的行为模式的改变,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三是优化课堂结构,尽可能地压缩课堂讲授时长,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环节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效果 思考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亦即教学效果的理想预期。从我所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感受来说,本人认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则应是学生“学会了”,更主要的是学生“会学了”。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深挖细找 准确定位
教学效果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师头脑中内化,并在操作实践中多方作用的最终反映。因此,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亦即形成高效课堂,教师的思维模式必须或多或少的加以改变。
1、内涵——高效课堂精准把握和准确理解的基点
关于高效课堂的内涵的理解,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学识、阅历以及所处角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人认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应定位在学生“学会”上;掌握方法和能力提升的“会学”上;还有诸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小组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以及技能等。一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二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三是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和谐统一。四是面对全体学生,只有面对全体才能称之为高效。
2、乐学、会学——高效课堂的主要评价尺度
如果说“乐学”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地描述的话,那么“会学”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概括。这二者应成为课堂是否高效的主要评价尺度。
学生的乐学,是教师的期冀,并且是实际操作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性学习态度的映射。它是学生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既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相应的就与学习认知、学习情感、行为倾向不可分割。因为就态度结构而言,认知成分是态度结构的基础,情感反应是态度的核心,行为倾向是态度的直接表现。
3、“还学于生”——高效课堂的核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高效课堂的核心。“还学于生”就是在主导思想上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引导者”,把主体和主导的角色区分清楚。教师应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转变
二、抓住环节 突出重点
高效课堂(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上的转变,更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抓住关键环节,实现行为模式重点突破。
1、把教案导学设计作为激活课堂和高效课堂创建的抓手
教案的设计是教师在领会新课程标准,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课前备课的产物,它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规划。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规划。既是整体规划,导学功能应充分体现在设计之中。
2、小组合作学习是创建高效课堂的突破口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具有积极的互助、生生互动、责任明确的协作特性。它与以往的分组学习有着质的区别。通过对比其意义显而易见,是小组学习所不能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才是高效课堂创建的不二突破口。
3、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说到底是学生在自我基础上的“我想学”。其特征体现有四:一是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其二是学生积极发展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再次,学生在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交流展示,是学生将其学习成果或思维结论或观点主张用文字、图案(画)、语言(歌声)推介给老师、同學的过程性活动,这既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推介推广认可肯定,也是学生获取成就感、自信心的不二途径,更是不但完善不但提高的平台。如果这种交流展示得以持续,课堂将是一个学生大胆陈述自己观点、主张的场所,将是一个共同探索知识、认知世界的窗口,也是一个学生乐观、自信、健康成长的摇篮。
4、当堂训练与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无论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如何变换,但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将知识、经验、技能在学生头脑中加以内化或将学习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就教学内容而言,当堂练习、当堂训练,既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察,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强化。
三、选择合适教学模式 完善课堂结构
就通常课堂结构而言,课堂大致由复习、讲授、自学(交流)、练
习(巩固)这几个部分(环节)构成。受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和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但任何一种课型结构在实际教学中,都会随着具体的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课的结构的认识、把握和运用,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诚然,高效课堂的构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深化是先决条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具体操作实践是关键,同样不可或缺。愿在新一轮课改和突破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广大师生共同收获喜悦。
关键词:教学效果 思考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亦即教学效果的理想预期。从我所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感受来说,本人认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则应是学生“学会了”,更主要的是学生“会学了”。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深挖细找 准确定位
教学效果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师头脑中内化,并在操作实践中多方作用的最终反映。因此,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亦即形成高效课堂,教师的思维模式必须或多或少的加以改变。
1、内涵——高效课堂精准把握和准确理解的基点
关于高效课堂的内涵的理解,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学识、阅历以及所处角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人认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应定位在学生“学会”上;掌握方法和能力提升的“会学”上;还有诸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小组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以及技能等。一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二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三是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和谐统一。四是面对全体学生,只有面对全体才能称之为高效。
2、乐学、会学——高效课堂的主要评价尺度
如果说“乐学”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地描述的话,那么“会学”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概括。这二者应成为课堂是否高效的主要评价尺度。
学生的乐学,是教师的期冀,并且是实际操作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性学习态度的映射。它是学生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既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相应的就与学习认知、学习情感、行为倾向不可分割。因为就态度结构而言,认知成分是态度结构的基础,情感反应是态度的核心,行为倾向是态度的直接表现。
3、“还学于生”——高效课堂的核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高效课堂的核心。“还学于生”就是在主导思想上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引导者”,把主体和主导的角色区分清楚。教师应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转变
二、抓住环节 突出重点
高效课堂(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上的转变,更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抓住关键环节,实现行为模式重点突破。
1、把教案导学设计作为激活课堂和高效课堂创建的抓手
教案的设计是教师在领会新课程标准,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课前备课的产物,它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规划。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规划。既是整体规划,导学功能应充分体现在设计之中。
2、小组合作学习是创建高效课堂的突破口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具有积极的互助、生生互动、责任明确的协作特性。它与以往的分组学习有着质的区别。通过对比其意义显而易见,是小组学习所不能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才是高效课堂创建的不二突破口。
3、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说到底是学生在自我基础上的“我想学”。其特征体现有四:一是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其二是学生积极发展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再次,学生在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交流展示,是学生将其学习成果或思维结论或观点主张用文字、图案(画)、语言(歌声)推介给老师、同學的过程性活动,这既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推介推广认可肯定,也是学生获取成就感、自信心的不二途径,更是不但完善不但提高的平台。如果这种交流展示得以持续,课堂将是一个学生大胆陈述自己观点、主张的场所,将是一个共同探索知识、认知世界的窗口,也是一个学生乐观、自信、健康成长的摇篮。
4、当堂训练与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无论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如何变换,但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将知识、经验、技能在学生头脑中加以内化或将学习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就教学内容而言,当堂练习、当堂训练,既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察,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强化。
三、选择合适教学模式 完善课堂结构
就通常课堂结构而言,课堂大致由复习、讲授、自学(交流)、练
习(巩固)这几个部分(环节)构成。受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和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但任何一种课型结构在实际教学中,都会随着具体的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课的结构的认识、把握和运用,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诚然,高效课堂的构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深化是先决条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具体操作实践是关键,同样不可或缺。愿在新一轮课改和突破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广大师生共同收获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