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作杯对饮时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eage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愫子 生于20世纪60年代,现供职于广西文联。
  我撰写过、修改过无数的公文,但从未写过悼念性文字。生平第一篇,为我的挚友——梁华。
  时光未老,伊人已离去。那年,我失去了一位在生命旅程中非常重要的朋友,心情难以名状。山水有情,天地有情,人间有情。至爱亲朋之间,情谊相连,情同手足,情投意合,至情至性,与风月无关。情到深处,或酸甜苦辣,或醇厚酽香。提笔写下这篇小文时,心情复杂,有点甜,有点涩,有点苦……
  先说有点甜。人生若只如初见,说的就是我们初相识。
  年方二八,碧玉年华。我上高一时,为方便就近上学,转学到广西建筑工程第一公司河南中学。这是广西一所建筑工程公司子弟学校,公司是1958年从外地整建制迁移到广西支边的。同学们大都是职工子弟,平时大家都讲家乡话,课外远远近近操着一口地道的湖北、湖南话交流。我基本能听,但不太会说,初来乍到怎么也融不进老乡情结很重的同学圈。加上我个子较小,身材单薄,不管怎么看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学生,在班上自然被排斥,无奈形单影只,孤独寂寞,有时甚至清冷忧伤。
  也许因为我上课认真,文字功底较好,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陈湘对我另眼相看,时常在作文点评时念我的作文,还让我当宣传委员、红卫兵中队委。但是,这无形中加重了我的人缘负担,我好像成了不受待见的人,大家还认为我是老师的“心腹”。
  读到高二,最尴尬难熬的时候,我和梁华相识了。我们不在同一年级,但都是班干,常去老师办公室领任务。她大大方方跟我打招呼:“嗨,你好!”声音甜甜的。接触多了,发现彼此喜怒哀乐有很多共鸣点,心性相似,有很多共同语言。相见恨晚啊,甚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生活因为有了知心的小伙伴,那段时间,阳光一点一点地照进来,温暖着我敏感而脆弱的心。
  每次一起聊天,总觉得心里很舒服,彼此分享着秘密和各种小题大做的忧伤。快乐不期而遇,我的精神世界从此有了蓝天白云,变得晴朗而宽阔。放学下课除了回家,我们基本上都黏凑在一起,我还时不时去她家蹭饭吃,她妈妈做的菜即便简单,亦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开。她奶奶的小零食更是让“馋猫”垂涎惦记。两家离得不远,你来我往,常常是她送我回家,我又返回来送她一程,没完没了……
  1978年,适逢国内恢复高考,一向重文轻理的我名落孙山,没办法,重整山河回校复读。我上学早,实际上和梁华同龄,那一年,我俩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白天上课在一起,晚上下自习后,经家长允许我住进了梁华奶奶的小屋,为的是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梁华奶奶是一个睿智而很有个性,甚至有点挑剔,在家中有绝对权威的老人。我对奶奶毕恭毕敬,奶奶长奶奶短地叫着,因为她给予我和梁华姐妹俩下晚自习后一起加点复习、一起滚一张床、一起在蚊帐里看书的机会。
  梁华的奶奶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小时候和父母回国,读过私塾,话不多但很有分量,家风家训都是由她而形成的。夏日,每天晚上去学校晚自习前,梁华三兄妹会轮流把老人的躺椅搬到屋子外面,让老人在银烛星光下乘凉。梁华的父亲三百六十五天几乎从不间断,饭后必然是要陪自己的母亲唠唠家常说说话的。晚自习回来,待长辈回屋休息,三姊妹再轮流把椅子搬回去。
  梁华基础比我好,不偏科,比我更勤奋、认真,晚上温習功课不到深夜一点是不舍得睡觉的。有时太困了,顶不住了我就闭眼偷寐,梁华时不时用手撑开我的眼皮,小声地说:“喂,你又睡了?”我死要面子地说:“没有,我在想问题。”这点小事在日后很长的时间里,时不时地被她私下嗤笑。
  等候高考结果的那个晚上,我们又猫在我家聊天。梁华妈妈找上门来,带来好消息,我们双双都被大学录取了,而且各自所读学校只有一墙之隔。
  有缘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梁华文理科都很好,最后她选择了中医学院药学系,我选择师范学院中文系。
  花季雨季,快乐便是我们的主打,忧伤是指上清歌所点拨的尘埃。
  学习不是特别紧张的时候,常常是你过来吃我学校饭堂的炒粉,我过去吃你学校饭堂的肉包子;你来我宿舍会会我的学友,我去你的小聚会听听八卦。梁华的语言能力超强,心性通达,比较受朋友们的欢迎。那时候的梁华,梳着两条小刷把,很爱笑,一笑露出一颗很有味道的小翘牙,笑容如绽放在夏天的蔷薇,羞涩但很喜气,很有感染力。
  说完甜,再说涩。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共同经历了成长,一起见证了我们的青葱岁月,一起经历了谈恋爱、结婚成家生养孩子、家长里短和工作调动,等等。有时我们也有一些小小的别扭,但在友情面前,一切都是摆不上桌面的小资情调。一辈子好友不在多,却贵在人生有一知己。梁华亦友亦妹亦姐,情同手足,彼此关怀,修修补补彼此心灵中的一些缺漏。直到有一天,她提前预告我,可能要移民加拿大了。我一愣,慢慢地接受一个事实,她要远涉千山万水,此后与我远隔重洋、隔国隔都。她白天我晚上,她梦乡我晨起,虽说知心好朋友“天涯若比邻”,但现实就是天各一方,相见不易。
  朋友远行,不知归期。我的心里,突然有点失落,有点不习惯。她举家迁徙后,我渐渐明白,我和梁华不可能像过去成天腻在一起,想来就来,想往就往。我要适应精神世界里铁杆闺蜜不在身旁的日子。友情啊,有时很简单,简单得甚至有点自私。
  最后说说苦。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后悔药,我们总是以为,岁月漫长,好日子慢慢过,好朋友许你远走他乡,但总有大把时光陪你慢慢变老,却忘了比起来日方长,更多的是世事无常。
  梁华移民加拿大后,时常会给我打电话,有时一通话她就叽叽喳喳抢白我,什么“你总是很忙,我打电话过去往往你不是忙就是休息了,怕你失眠又不敢讲得太久。嘿,这种人……”之类的。我往往会心安理得地享受她的抱怨,“当时只道是寻常”,好像每次她打电话给我都是应该的。
  私底下,她常常交代她妹妹多关心我,约我喝喝茶聊聊天什么的。现在回想起来,后悔啊,我应该常常打电话,去骚扰她,去抱怨她,去说长道短聊聊天就好了。我以为我在这边时常代她关心她的父母家人就好了。朋友已变家人,我以为关心是在心里,不是形式,不需要太多的客套话。现在想来,我错了,关心就是要多联系,常问候,形式到内容要统一。   她身患重病后,一直坚强乐观、风轻云淡、谈笑如煦,这让我暗暗钦佩不已。在国外生活多年,无论语言、生活习惯、文化差异、风土人情,她的适应性很好。用她哥哥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可亲可近比较受欢迎的人,朋友们都很关心她,但她不愿意传导负面情绪,谈自己的不多,关心别人倒是不少。难以想象她在绝症缠身经历了这么多苦痛时还能镇定自若,积极面对,修身养性。听不到她怨天尤人的抱怨和诉苦,生病的那两年,每年还千里迢迢回国探望父母、访亲拜友。我父亲仙逝时她还赶来参加追悼会,并安排她母亲陪伴我的母亲。每每问到她日常生活时,她很少说困难,总是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点点滴滴,自强自立,尽量不拖累家人,还总是表扬丈夫和孩子尽心尽孝。我一直以为她一定能够战胜病魔,一如往日谈笑面对生活,没想到她终究还是离我们而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梁华的女儿多多说,“她是一个很好的妈妈,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前不管是谈恋爱还是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会放心地告诉妈妈。”梁华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女儿穿上婚纱,做个美丽的新娘,看到孙子辈出生……她应该是带着遗憾走的。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还记得那年九月,草长莺飞。我正好出国公干,远行前,我不停地往梁华家里打电话,却不知道是否电话故障,一直无人接听。在梁华最后的日子里,我们竟然没能说上最后一句话,更没能尽一点点陪伴、照顾之责,这令我终生遗憾而又无法弥补。
  台湾作家席慕蓉说:“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那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
  逝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
  梁华啊,倘若你在天有灵,看到、听到、感到你的家人、朋友、曾经的同事那么不舍,那么哀痛,那么自责,希望你心里有一点点安慰。
  你善良、包容、聪明、友善,对你的离去我们心里不可能不难过,这份离痛无价而真实。
  邕江之水有情处,天地作杯对饮时。
  追忆往事,回想梁华的伶牙俐齿、音容笑貌,在伤感中有落下的泪珠,也有常驻于心的记忆。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事。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写到这里,似乎还有很多要说……
  人间红尘滚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愿你安息,我的挚友,梁华。
  责任编辑   韦 露
其他文献
安静,慢慢长成的黑蘑菇  苇草上,蝴蝶晾晒着单衣  捡石头的人,三三两两到了河的对岸  他们之间  有我曾经认识的人  他们留在此岸的影子,被一只蚂蚁  扛着其中的一小块  慢腾腾地拐进一道裂缝  时日尚早  我还有足够的时间  打听彼岸的事情  ——临河静静地流淌  它似乎没有倦怠和困頓  我和一棵山毛榉,以及悬空的鹊巢  此刻,感觉不到  荒凉和寂寞  但两个到水底看石头的人  至今还没有浮出
期刊
与诸多90后诗人将写作向度聚焦在神性的殿堂或是象征的森林不同,砂丁着力构造一种专属其身的叙事结构,用他自己的话说,结构就是一首诗的身体。像《凤凰岭》等作品那般整饬、均齐的视觉结构,不由让人缅想起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等名篇。诗人惯于将大量蒙茸的事态意象融入话语空间,让生活的琐碎汁液流进缪斯的体内,其诗歌结构仿若隐形的血管网络,把外物的节奏纳入文本的秩序里,使芜杂的要素在透彻的语词间得以化解,并趋向
期刊
刘 军 20世纪70年代生,笔名楚些。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散文批评家,现居开封。曾策划全国农民散文专辑、河南青年散文专辑、女性散文专辑、小众公号河南散文专辑等,曾任孙犁散文奖双年奖、何景明文学奖评委。  “皇天后土”一词高度浓缩了农业时代人们对待土地的态度,有敬畏、热爱的情感态度,有持之以恒的劳作方式,有生生不息繁衍的寄托。直到新世纪之后,大批乡村劳动力进城,社会流动方式、居留方式、劳
期刊
很多读者和批评者都感觉到,田耳的小说给人以混沌的感觉,常常是元气淋漓、泥沙俱下。同时,他的作品林林总总,题材包罗万象,风格差异很大,想要概括归类,相当不易。当然,经过仔细分辨,他的作品又显出一种不同的面貌,经常蕴含着两股相反的力道,争持不下,让其文字充满张力。如果必须给出学理化的,也就是装腔作势的说法,我们也许可以说这些小说充满了辩证法、对立统一、二律背反,等等,我曾经在讨论他的长篇小说《天体悬浮
期刊
翁子杰 1994年生,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研究生在读,现居吉林市。本科哲学,本命文学,始终将阅读小说视为对庸常生活的对抗。现尝试从“读”转向“写”,前路未卜,所幸步履不停。  李志武猛吸了口烟,好像把烟全都沉进了肺里。事算是黄了,佟科长还是拿原来那套话堵他,不仅没收他用报纸包来的两条玉溪,临走还发给他一支。  “武子,别有想法,往后再有什么事,厂里肯定先考虑你。”  李志武想起出门
期刊
过了隧道,暗光里秘密的  游行,便止于下山的十字道口  团团的灯火围聚了起来。往上走  穿行于三角花园,收回威海卫  纪念塔,平旷起风的老港市。  大排档,渔家的招牌上  明摆着平价海鲜,上个世纪的  旧商城,门帘半卷,守着它  无辜、萧条的门面。三三  两两的行路人,跳上公园边缘  曲折的台路,又上天桥,消失在  山壁和小旅社花木勾连相通的  清洁廊道里。过北山,左右铁门  大锁,公共汽车靠站,
期刊
鱼在田径场中间  在我躺平的胸口  寫下这些句子时  手是僵硬的  一股力量  想把竹子、鸡冠花  连根拔起  时间的巨鲸  又一次臣服于  鱼塘敞亮的召唤  不想起身,唯一一次  想违反规律  是心脏的本能  是身下水波荡漾  → 飞 飞,生于桂北,现居柳州。1993年开始创作,先后在《民族文学》《中国诗歌》《广西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期刊
喧嚣沉入夜晚的水底,我开始拥抱一片  寂静的山林,林中有清响,那是草木低语  花瓣与花瓣的交谈,也可能是雀鸟  梦醒之后的一声惊呼  一根木兰横斜的枝丫,恰好挑着月亮  ——这纸灯笼,照得林间一片清辉  枝叶如同浸泡在乳白的液体中  “暗香拂动月黄昏”,仿若林逋的孤山  星月都極低。有几颗星星端坐枝叶上面  静静散播着多棱的射线  仿佛是随手即可摘得的宝石  → 谷 语,本名马迎春,1980年出生
期刊
沉 洲 原名陈健,文学杂志编辑。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多年,在报刊发表过三百余万字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追花人》《从头活起》《武夷山——自然与人的天合之作》《有种痛苦叫迷恋》等六部。曾两次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作品入选国内多种选本。  走出福安三贤祠的时候,我忽然想哭。  曾经编辑、设计过一本福安画册,文化栏目有一张三贤祠的照片,几位中学生站在祠前读大门口的楹联。斜侧的仰视角度,场面空阔干净。当时便诧
期刊
仙峰之上,万物染绿  时光不知何时起了苔痕  我看到群山急于抖落  满身的浩瀚和空灵  23.5摄氏度的空气中  流光与禅想  正丝丝入扣那些起伏的棱角  一千三百余米。我把爱  從低处一路带离。  在一棵滴露未干的草叶上书写情书  在一片浓茂的杉林中温故葬花吟  退回秋风追赶的宋词  做回小镇的子民,熟悉百种苗药  却对内心的苍茫,无药可用  仙峰之上,伸出手就触到了  千年时空的温度,仿佛片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