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之书》研究的新视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5616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丛林之书》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历久不衰,在21世纪的今天,《丛林之书》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接受空间。本文发现“儿童本位”的儿童观赋予了《丛林之书》浓郁的经典气质,超前的后现代精神赋予了它强烈的时代意义,这是《丛林之书》具有恒久魅力和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关键词:《丛林之书》 儿童本位 后现代精神
  《丛林之书》是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德亚德·吉卜林最有名的短篇小说集,小说分为两卷,出版于1894年,其主体是“狼孩”莫格里系列故事,问世以来广受欢迎,多次被改编拍成影视作品,并受到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现有吉卜林作品研究多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其《丛林之书》等作品进行解读,又有研究者从“原型理论”、“神话母题”、“法则情结”等多个角度对《丛林之书》做了深入研究。时至今日,作品诞生已经一百多年,那么,《丛林之书》穿越时空、葆有魅力的奥秘在哪里?在21世纪的今天,《丛林之书》为什么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接受空间?带着这两个问题,本文期冀从儿童观和后现代精神的视角给《丛林之书》带来新的解读。
  一 “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儿童本位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本质约定。反复阅读与思考《丛林之书》,本文发现这部作品自然而深刻地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特质。小说的作者正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塑造了莫格里这一人物形象,创造了这一经典成长故事。下面本文从莫格里的成长历程分析入手来审视该作品的儿童本位特质。
  1 无所畏惧,闯入世界
  莫格里的出场实际上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在遭遇老虎谢尔汗袭击时,莫格里跑到狼窝,“他仰着头看着狼爸爸,露出了笑容。”正是这笑容化解了所有的敌意,唤起了陌生人的同情和爱意。“真小!光溜溜的,而且——他一点都不害怕!”“狼妈妈”温柔地说。就这样,“一点都不害怕”的莫格里闯入了狼窝、闯入了丛林的世界。
  婴儿莫格里初入狼窝的表现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是对于天生对动物有亲切感到孩子而言,这样的表现是孩子们天真、善良、悦纳的本性流露,这样的本性让孩子很自然地融入成人所不可能融入的世界。我们可以说,孩子有闯入世界,尽情体验的生命欲求,在这种生命欲求的驱使下,孩子自然无所畏惧,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属于孩子的世界。
  作者让莫格里以这样的方式出场,体现出作者对儿童生命欲求的深刻理解,并将自己融入儿童对世界的探索、历险之中,这是“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典型体现。
  2 学习法则,融入世界
  “误入”世界的儿童如果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必须要学习所处世界的“法则”,这是儿童融入世界的必经之路。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归结为法则的学习,这是吉卜林作品的深刻之处。
  在《丛林之书》中,“丛林法则”体现了吉卜林思想的深刻性和对儿童世界理解的透彻性。从今天的话语来看,“丛林法则”绝非所谓的“弱肉强食”,也不是很多评论家所认定的“殖民主义思想”,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法则”。正如1907年吉卜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威尔逊在颁奖辞中所言,“丛林法则就是宇宙法则”,如果要问这些法则的主旨是什么,吉卜林就会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们是:奋斗、尽职和遵从。
  深刻了解《丛林之书》,我们发现“丛林法则”有如下特征。第一,“丛林法则”基于理性。“丛林法律从来不是毫无道理的。它不允许任何野兽吃人。”不杀人以招致灾祸是动物世界里理性的体现,“丛林法则”贯穿着这样的理性看待问题的精神。第二,“丛林法则”强调秩序和和谐相处。老棕熊巴鲁负责教授莫格里丛林法律,既教他森林的法律,也教他水里的法律。不轻易打扰他人,对他人有礼貌、和谐相处是丛林中的法则,也是永恒的社会法则。第三,“丛林法则”讲究公平竞争。独狼阿克拉在没有扑中猎物之后,他的生命遭到了挑战者的威胁,但是“丛林法则”保护了他:根据丛林法律,你们只能一个一个来。第四,“丛林法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道理、伦理的倚重。根据丛林法则,犯了错就应该受到惩罚。另外,“丛林法则”要求人们尊老爱幼。巴鲁要求莫格里“不要欺负陌生的幼兽,要称他们为兄弟姐妹”。
  上述“丛林法则”的特征反映出这些“宇宙法则”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这些法则是超越时代、跨越国界的,也是符合儿童内在生命欲求的。
  3 成长超越,主导世界
  莫格里通过完成几件大事实现了自我价值,最终能够主导眼前的世界,实现了从被保护者到保护者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对儿童发展具有无限可能的肯定,更是对儿童所具有的拯救世界力量的歌颂。这充分体现了作者超常的儿童观,真正做到了“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这是真正的“儿童本位”的创作意识。
  在吉卜林的笔下,只有儿童能够改变周遭世界,拯救世界。莫格里设计杀死老虎谢尔汗,显示了莫格里过人的智慧和勇敢。后来他对付疯象、勇斗鳄鱼、杀死野猪,莫格里实现了对世界的主导。在丛林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又是莫格里领导大家,战胜了德干高原的红毛狗。这一事件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昭示了儿童拯救世界的力量。
  二 超前的后现代精神
  发表于19世纪末的《丛林之书》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接受空间。我们发现,该作品穿越时空的魅力来自于它承载的超前的后现代精神,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性的解读具有超越时代的经典价值。
  1 后现代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直秉承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将自然看做是僵死的东西,它是由无生命的物体构成的,没有有生命的神性在它里面。这种“自然的死亡”导致各种灾难性的后果。现代人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过度开发无疑都起源于这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这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最终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现代问题:环境的持续恶化,大自然的不可逆转的破坏,物种的迅速消亡。   《丛林之书》体现了人与自然所应有的和谐关系。莫格里从小就学会了认识和尊重大自然。狼爸爸教他认识丛林里各种事物的含义,直到草地的每一种声响、温暖夜气的每一种颤动、头顶猫头鹰的每一种音调、在树上暂时栖息的蝙蝠的每一种抓挠、池塘中小鱼的每一种响动,对他来说都充满了意义;不用学习的时候他就坐在太阳底下睡觉、吃饭,接着再睡;觉得脏或者热的时候,他就在林间的池塘里游泳;想吃蜂蜜的时候,他就用巴希拉教的功夫爬到树上去采。人可以在大自然中悠游快乐,和谐相处,《丛林之书》充分体现了这种愿望。
  《丛林之书》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解决现代范式下人与自然的危机带来了启示。正如后现代主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由于现代范式对当今世界的日益牢固的统治,世界被推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种情况只有当我们发展处于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伦理学之后才能得到改变。而这就要求实现“世界的返魅”(the reenchantment of the world),后现代范式有助于这一理想的实现。《丛林之书》塑造的神秘的丛林世界实现了“世界的返魅”,体现了超前的后现代精神,这是该作品在21世纪的今天拥有大量读者的内在原因之一。
  2 后现代的人性观
  现代范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片面的人性观,将人的驱动力归结为性欲或者经济利益,认为性动机与经济动机的结合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人类社会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产生了诸多问题与罪恶,似乎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足够的事务、住所、技术设备和性刺激。而按照后现代思想,人们应该受各式各样的价值驱动,包括:接受性价值,自我实现价值和奉献价值。
  《丛林之书》中莫格里的成长历程充分地体现了后现代的人性观,并刻画了莫格里作为“人”的心性成长历程。莫格里首先很自然地实现了个人的接受性价值,如上文所述,他充分享受着丛林的生活和乐趣,享受着丛林里的食物、阳光和水。然而,在成长之后,莫格里注定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通过几件重大的事件树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在自我价值充分实现之后,莫格里没有离开丛林过“人”的生活,而是选择做了一名护林员,永远地和丛林在一起,保卫丛林,实现了自己的奉献价值。
  《丛林之书》中所体现的人性本质是具有后现代性的。后现代的人性观认识到,从根本上说,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一个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力,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能力。我们从他人那里接受创造性的奉献,这种接受性同许许多多接受性价值一起构成了我们本性的一个基本方面;同时人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对他人做出贡献,这种动机同接受性需要及成就需要一样,也是人类本性的基本方面。莫格里最终选择做护林员正是受这种奉献价值驱动的体现。我们说,能够深刻反映人性本质的作品是伟大的作品,《丛林之书》能够深刻反映人性的本质,在今天后现代的语境下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具有超越时代限制的伟大之处,不失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更是人类文学作品的经典。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以独特的儿童观深入到儿童的生命空间,发展儿童的生命欲求,是真正“儿童本位”的作品。《丛林之书》以隐喻的形式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命的价值,体现出超前的后现代精神,为解决人类几个世纪的困境提供了出路,充分彰显出该作品的经典特质。所以说,“儿童本位”的儿童观赋予了《丛林之书》浓郁的经典气质,超前的后现代精神赋予了它强烈的时代意义,这是《丛林之书》具有恒久魅力和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谁为孩子而译?——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12YJC740123)和2013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外国儿童文学汉译史的描写性研究(1978-2012)”(QDSKL1304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Petzold,Dieter.Fantasy out of Myth and Fable:Animal Stories in Rudyard Kipling and Richard Adams[J].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Quarterly,1987.
  [2] Walsh,Sue.Kipling’s Children’s Literature[M].Surrey: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10.
  [3] 陈兵:《丛林法则、认同危机与东西方的融合——论吉卜林的〈丛林之书〉》,《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4] 大卫·雷·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5] 罗德亚德·吉卜林,李永毅译:《丛林故事(美绘版)——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世界经典童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6]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江建利,青岛理工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复仇》这部剧作是根据亚历山大·仲马的著名小说《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而改编,故事以父亲被栽赃陷害最终枉死为线索,讲述了艾米丽在回到汉普顿,精心策划复仇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立场和视角出发,全面解读和分析该剧中的人物与情节,力求探索该剧中的女性地位、两性关系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方式,为观众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觉体验。  关键词:《复仇》 女性主义
据报道,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与欧洲主要铁矿石消费者之一的英国钢铁公司于6月份达成协议,铁精矿价格为41.7美分/吨度,比1989年上涨17.5%;块矿价格为49.97美分/吨度,比1989年
挪威莫雄铝厂于1985~1989年间耗资14.5亿挪威克朗(大约为2亿美元)实施了一项完全现代化的方案。本项现代化方案必须做的一点就是在槽型改建过程中,其生产能力应尽可能保持在改
街头卖的油条可能添加了铝,铝可起蓬松,作用,然而,过量的铝会导致老年痴呆。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自己做健康油条。材料需准备高筋面粉200克、酵母4克、糖15克、牛奶175克、碱、
夏洛蒂·勃朗特,安妮·勃朗特两姐妹的关注女性问题的作品共同反映了积极进步的女性意识,然而还夹杂着一些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弄潮下甘愿随波逐流的反进步声音,本文在分析这些
叶芝的诗歌汇集了百家所长,借鉴吸收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特质。在日益重视生态意识的当今,对叶芝的诗歌进行解读,我们
日常技巧篇衣服不小心沾上汤汁,可用毛巾蘸无色汽水擦拭,汽水中的小苏打可除去油渍。买回来的碗盘或是小电器上黏的标签纸,用手很难剥除干净,可以用吹风机对着标签吹一下,等
英国玄学诗属于学问诗,相比于传统诗歌,取得了很多突破和超越。它不为追求统一韵律而局限于传统,口语化语言赋予了诗歌强烈的戏剧性,出人意料的意象描绘营造出别样的和谐氛围
在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黑人女性形象有着一个和黑人文学发展过程相类似的转变轨迹。具体地说,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转变先是从“被奴役者”的形象转变为“抗争者
1993年全国炼铁工作会议与金属学会炼铁年会联合于8月5~9日在唐山钢铁公司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冶金部有关领导;重点企业、省(市)冶金厅局(总公司)、部分地方骨干企业主管炼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