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我国高校学生处分权存在的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eblogicdownl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校对学生处分制度在学校教学管理和学校教学秩序维护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从处分权的设定不规范、处分权行使缺乏正当程序和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不健全等方面探讨。
  关键词: 高校 处分权 存在问题
  一、我国高校学生处分权行使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教育立法主要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在这两部法律规范中,都没有对高校学生处分权作出具体规定。对高校学生处分权的类型,例如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事由做了比较具体规定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开除学籍处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身份被剥夺,这可能与《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之规定相冲突,国务院部门规章能否设定开除学籍的学生处分规定,值得思考。
  (一)处分权设定不规范
  高校对学生的处分并不是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因为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没有设定该类型的行政处罚。《学生管理规定》设定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权不属于《行政处罚法》第12条规定的情形;即使学生处分权属于行政处罚权力,《学生管理规定》的设定也超出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范围,同样具有违宪违法性。《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处分权的设定存在不规范且违法的问题。
  (二)处分权行使缺乏正当程序
  1.处分主体不明确
  《学生管理规定》有明文规定高校校长负责高校管理事务,行使学生处分权,但实际上高校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校党委、下属各院系及党总支都可能成为学生处分权的行使主体,这有处分主体不明确、其他各部门超越职权范围的嫌疑。
  2.程序性规定缺失
  首先,高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的过程中,很少有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的。即使学生有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也常被认为是强词夺理和不知悔改的表现。其次,高校行使学生处分权存在忽视学生知情权的问题,常表现为以保密为由不向学生提供作出处分决定所采纳的事实证据和法律法规及校规依据。此外,高校处理学生处分事务很少有期限性的规定,例如受理期限、审查期限等。
  3.监督程序缺失
  首先,现行教育立法关于高校学生处分权监督机构和监督机制的内容非常欠缺。其次,高校行使学生处分权并没有相应的追责机制。最后,高校学生处分权行使缺乏公众监督机制,即处分行为透明度不够。
  (三)申诉制度不完善
  首先,高校内部的学生处分申诉委员会的问题。第一,委员会人员构成不明确,学生和教师是否有资格成为委员会的会员,该如何保障处分申诉审查的公平公正性;第二,申诉委员会的权责内容不明,委员会如果有不作为或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申诉处理意见,就该承担什么责任;第三,申诉期间的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否受到保护也不明确,如开除学籍的处分,申诉期间学生是否还能继续如同往常一样接受课程学习,是否立即执行,等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治缺失
  1.法治精神的缺失
  在长期的中华法系中现代法治理念的缺失,是导致现高校和学生管理处分问题的宏观法治思想层面的原因。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学生处分权时却还没有完全达到法治精神的要求,这也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法治精神的挑战。法治精神的缺失从意识形态层面决定了高校学生处分权问题的滋生,这是高校学生处分权问题意识形态层面的原因。
  2.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不当影响
  特别权力关系就是“当事人地位不平等,绝对的权力服从,特别规定不需要法律授权,可以设定惩罚且不得提起民事诉讼”。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可以依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但是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学生处分权关系到学生受教育权等基本宪法权利,高校学生处分权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处分权行使适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又排除法律授权,这明显是矛盾的。规范高校学生处分权,尽可能小地排除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不良影响。
  (二)立法缺陷
  1.立法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规定》,自制定到现在少的都有9年,多的长达19年。在时代进步信息更新非常快的当下,这些法律法规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最新制定的有关于高校管理的法律是16年前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第六章是有关高等学校学生的内容,规定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条文几乎没有。除《教育法》第28条简单规定了“学校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外,我国当下根本没有高校学生处分权的立法。
  2.与上位法冲突
  所谓的“上位法”主要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少高校在校规中作出“考试作弊一律开除学籍”的规定,这和《学生管理规定》的开除学籍处分事由的学生考试作弊严重的事由规定相冲突,其将“考试作弊严重”变通为“考试只要有作弊情形”,也不符合《学生管理规定》第12条的“考试作弊应给以纪律处分”的规定,“考试作弊一律开除学籍”排除了纪律处分其他类型适用的可能性,也不符合上位法的规定。
  只有在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处分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找准对策,才能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促进高校依法治教。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3.
  [2]陈娜.我国高校学生处分权研究.兰州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19-20.
  [3]陈展才.正当程序视野中高校对学生的处分行为研究.广东山学院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21.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研究如何创设情境。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它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情境教学 教学应用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的核心价值观,迅速在全社会引发热议和持续关注。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
栽培条件与品种选择台湾青枣树体生长迅速,嫁接苗当年种植、当年收获,也便于栽培管理,2000年开始在北方温室试种。北方温室适宜种植的品种有高郎1号、泰国蜜枣、蜜枣、新世纪
摘 要: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要求教师勇于面对网络带来的种种挑战,及时更新理念,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方式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品德素养,切实提高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职德育 时效性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高职更是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的优良传播土壤,受到显著影响。网络改变了人类的一切,对现在大学生的思考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这门自然学科更多地体现了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教师的提问不仅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还应注意提问的过程与方式,以及课堂提问的反馈及评价。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提问 目的与作用 过程与方式 评价与反馈  很多
摘 要: 德育教育是一个传统话题,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教改形势下的一个崭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目前高职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及德育教育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德育方法应与时俱进,并对一些新的德育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党和国家对中职学生
摘 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挑战的时代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推进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延伸教育实践载体建设、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新兴媒体,拓展多种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切实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
摘 要: 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做好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呢?本文通过对本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提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策,分别从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建立新管理模式、完善档案信息库等方面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工作要求。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事档案 管理工作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记述和
摘 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职业道德教育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发展的体现和保证,其重要性在于直接关系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稳定。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即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方
摘 要: 公众人物以其相对独特的身份及自身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媒介,将自己所代表的事物、精神、价值等方面平面化、直观化,从而实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转向。随着公众人物在各领域的影响力愈发强大,盲目追求公众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而大学生作为建设未来中国的主力军,他们对价值取向的方向的选择无疑也影响着中国未来的方向。因此,对于公众人物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