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活动资源优化实践智慧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道德與法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因此,利用活动体验,整合活动资源,以内化理性规则,转化道德情感,优化实践智慧,就十分必要,值得探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彩平也指出,小学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的实践智慧。
  而优化学生实践智慧,使其达到深度的自我批评与反思,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么应怎样用好教材,提升学生实践智慧呢?要注意教材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重在活动,贵在体验。笔者从20年的教学经验出发,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在正反面比较中,体现规则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学生在认识新事物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当遇到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时,就会产生认知矛盾。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矛盾,在课堂上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新旧、正反面的比较,产生认知悬念,驱动求知愿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规则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大家排好队》这课时,正值班级荣获校运会低年段团体冠军。笔者兴致勃勃地分发纪念品。一开始学生们一拥而上,推搡碰撞,拿到的眉飞色舞,没拿到的垂头丧气。于是发第二件纪念品时,笔者就让大家排好队,每人一份,有序领取。教室里喜气洋洋,欢声笑语,排队的好处——“保安全、有秩序、守公平”自然得到学生认同,学生也顺理成章地获得“好生活需要规则与秩序”的认知。
  为了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笔者又播放了两组视频。一组是校门口学生放学排队离校时的有序有礼;一组是班级下课时,教室门口的拥挤不堪。两组画面都来自生活,对比强烈。用这种方式定格生活瞬间,根植学生生活场景,迎合学生形象思维,更能体现规则的作用,自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智慧。
  二、在思维碰撞中,强化规则意识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道德与法治课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信息,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成为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桥梁。
  在上《大家排好队》这课时,笔者让学生讲述排队的故事。一位女同学不无感慨地说,一次去外婆家吃饭,排队等公交车,等了老半天,还是上不了车,饭也没吃成。这时,一位男生突然起来愤愤地说:“要是我,就不排。”这时,笔者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思维碰撞时刻正是强化规则意识的好时机,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组织双方辩论,甲方是“要排队”,乙方是“要挤上车”,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结果,甲方大获全胜,大家纷纷支招:早点等车、坐出租车、叫爸爸骑车送……五花八门,但是童真、童心可爱,而规则意识也随着辩论顺利植入学生心田。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经常会讲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难免会涉及规则与人情冲突、规则与礼让冲突的情况。这种抽象的规则、复杂的法律关系,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光靠说教是无济于事的,于是笔者采用创设情境、模仿表演、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灵活处理。情境一:老人要不要先上车?情境二:内急要不要先如厕?情境三:快开车了,我不赶时间要不要让他先买票?情境四:他上班快迟到了,要不要让他先上车?情境五:老弱病残要不要优先照顾?情境六:熟人要不要照顾?情境七:临时离队的,再回来要不要让他归原位?……这些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融情于景,在实践中体会法大于情,法不容情,明白从小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只言片语体现修养,小事细节彰显文明,谦让、礼让是人之美德。最后,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礼让才合适。
  三、在反刍生活中,优化实践智慧
  活动植根生活,智慧出自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课程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让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实践智慧也就弱化了。那么教师设置“障碍”就成为防止“滑过现象”的有效方式。
  “滑过现象”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对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去往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C地;而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产生“一滑而过”的现象。
  在反刍生活中,设置“障碍”能充分调动学生情绪,让其积极思考、探究,这样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活动之一,同时也是“障碍”之一,是社会调查,在家长的带领下,学生实地考察银行、医院、车站大家排队的情况。学生经过调查会发现:银行交易用取号排队,“一米线”可有可无;医院看病用取号排队,插队了电脑过不了;药房取药更是叫号叫名,两者相符药才能取;车站购票可以网络订票,根本用不着排队……当今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规则的遵守由单纯的自律转变为严格的他律,数据控制成了规则的铁律,更加安全、有序、公平。但是,电脑取号也有先来后到,所以网络排队也是要遵守规则的。规则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障碍”之二是反思自己。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经常出现“课上一套,课后一套、校内一套、校外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或是活动深度不够,或是学习与生活脱节,导致体验肤浅,行动脱轨。因此,在《大家排好队》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反刍生活,在课堂上深入讨论、辨析生活经历,把碎片化的感悟变成系统化言行。笔者事先了解了几位同学的经历,让他们上课时分享。他们有的讲把叫来的的士让给了急需赶路的人,有的说帮耄耋老人到银行取号,有的回忆新店开张发礼品大家自觉排队去领;也有的讲超市购物付钱时插队抢先,真不好意思……通过前面几项活动的引导,学生对排队的重要性、公平性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再进行生活反刍,更能促进反思,巩固并提升规则意识,让《大家排好队》这节课的教学收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整合活动资源,让学生在深度的情感体验中去思考、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使之形成正确的“德行”,从而优化实践智慧,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双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史,就是数学文化的发展史,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的理想切入口。中科院李文林教授曾说:“数学史研究有三重目的,一是为历史而历史,二是为数学而历史,三是为教育而历史。”其中,为教育而历史,说的就是采用直接(附加式、复制式)或间接(顺应式、重构式)的方法将各类相关数学史料恰当地嵌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期刊
与许新海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在2002年那次与卢志文相会的会议上。  那一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了一次骨干校长和教师的培训班,邀我去讲理想的教师。在讲演结束后的提问阶段,他和卢志文先后“发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许新海。  出生于1967年的许新海当时是江苏省教育界的一颗新星。1992年,25岁的他,受命创办海门市东洲小学。办学四年,他使学校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
期刊
复习是小学英语日常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必要途径。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这一直是一些教师的盲点和疑惑点。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梳理、灵活归纳,或偏向于简单机械的重复话题练习,或话题设计缺乏真实性;还有的教师把复习课当作了练习课,以考试训练或专项习题为主要任务,试图通过刷题来提高成绩。这样的复习课毫无新意,教学效果甚微。复习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若采用平
期刊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空间观念是这样刻画描述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这些目标的达成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的过程,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的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长期以来让教师和学生备感头痛,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大部分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出好题目之后,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动笔,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习作做批改。这种枯燥单一的写作模式,不仅导致了教师只关注写作结果,不注重对写作过程的引导和构建,而且久而久之,还使得学生对写作产生疲倦甚至畏惧的心理。因此,教师只有加强交际语境下写作支架的构建,才能够有效地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依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获得阅读策略的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了“预测”等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然而,这些阅读策略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仅仅作为一个个概念术语被提出,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效果如何测评,则往往言之不详。笔者以为,从整体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整体的功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统编版教材在低年级识字上的编写认真落实课标要求,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把握教材编写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提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本专辑围绕此话题刊发两篇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有别于识字课和“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学生除了通过教学认识汉字,了解和掌握
期刊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来的“统计初步知识”拓展为“统计与概率”,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改变,笔者在“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期刊
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转折期,从这时候开始,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转向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实现深层次理解的奠基石,当仁不让成了学习的重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更是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作为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呈现,在该单元的三篇精读课文编排中都明确了这一意图,“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次要求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多。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一线教师在面对“数学文化”这一概念时存在着一些疑惑,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应只是在新知教授环节结束后的“故事会”,它应该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要能凸显其在实现学生数学思想、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提升的积极作用。本期话题围绕“数学文化”与“传统教学”的正确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