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过程”视角下的系统性腐败生成机理研究

来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x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易发多发的腐败现象,系统性腐败由多种要素要件构成,表现出鲜明的组织性和嵌入性特征。在“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下,系统性腐败并非个人腐败行为的简单聚集,而是源于公共权力授予、运行和监管的制度性短板,是既有权力结构和权力过程的“系统误差”。在结构化诱因的作用下,腐败行为逐渐向公权体系渗透,并在特定系统内由个人向群体扩散蔓延。对此,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矫治策略,明确公权机构的权力和职能、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健全权力监督与制约体系,铲除系统性腐败的滋生土壤。
其他文献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加拿大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探讨阿特伍德在其部分作品中体现的民族和国家理念。她的早期作品大力宣扬加拿大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认为“加拿大性”与加拿大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其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记录了多元文化语境下加拿大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构成,也深切反映了她在思考加拿大民族身份时的与时俱进的话语风格;21世纪以来,阿特伍德的作品立足超民族主义,对后国家时代的人类共同命运进行了思考。
亨利·劳森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时期经典作家,他的现实主义丛林书写开创了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先河。本文对劳森丛林小说文本现实主义特征及其民族内涵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认为,劳森现实主义书写对澳大利亚丛林意象的建构表达了他对澳大利亚早期丛林人艰辛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澳大利亚民族发展的关切;劳森围绕丛林现实建构的丛林孤独、丛林抗争与丛林情谊等多重主题,意在凸显丛林人对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的贡献;劳森以丛林书写建构的丛林意象表达了其澳大利亚民族建构的丛林理想,也表达了劳森作为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对澳大利亚
一如苏源熙在《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所言,“让各种文学传统接触并让某一语言经受‘外异性的经验’”(21)是翻译与世界文学的重要功用之一;王光林教授日前于帕尔格拉夫(PalgraveMacMillan)出版社出版的《离散文学中的翻译》(Translation in Diasporic Literatures)一书,可谓言说了这样一种经验。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一生阅历丰富,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题材小说,包括《大地三部曲》(The House of Earth Trilogy,1935)、《母亲》(The Mother,1933)、《龙子》(Dragon Seed,1942)等,这些小说连同她为父母撰写的传记《战斗的天使》(Fighting Angel)、《流放》(The Exile),帮助她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70年代起,对克隆人问题的研究开始引起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涉及哲学、生命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克隆人问题的研究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核心问题是生命伦理和科技伦理问题。随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领域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包括克隆人在内的超越传统生命学意义上的“后人类”高科技生命体的研究需求越来越迫切。
成长小说发端于德国,繁荣于英美,距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这一小说体裁历久弥新,早已成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成长小说日益受到小说家们的青睐,尤其深受英美少数族裔和女性作家们的欢迎,成为他们表达独特人生体验、追求自主性的绝佳体裁。因此成长小说也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政策创新及其外溢效应发挥构成新时代中国治理效能的增长点。政策转移过程蕴含着影响政策转移绩效产出的因子。文章通过对江苏省Y市河长制转移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建构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的“过程-产出”框架,在初步勾勒出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的过程产出链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方政策转移过程与绩效产出内在关系的命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广大人民卓有成效地进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民生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总结和汲取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民生发展实际,对于不断满足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考察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帝国博览会”这类英国政治经济宣传的影响,为数众多的英国人移民南非并与南非白人和南非黑人之间建立了跨种族互动关系。多丽丝·莱辛的《非洲故事集》从英国南非定居者的视角出发,凭借“非洲大路”“幽灵村”和“第二间小屋”等隐喻,诠释了构建南非跨种族命运共同体的希望与需求。然而,在南非英国社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和种族杂合暗恐的影响下,莱辛跨种族命运共同体的愿望只能停留于想象层面,轰炸“幽灵村”可被视为莱辛跨种族命运共同体想象破灭的文学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