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交叉学科融贯教学研究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13-05-11
  基金项目:2011年校级教改课题: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交叉学科的融贯教学与数字化平台建构研究
  作者简介:常工(1957-),男,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等研究,(E-mail)gchang@bjtu.edu.cn。
  摘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交叉学科的融贯教学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指导,建立了动态、开放的课程群体系,弱化了课程群之间的学科界限,创造了集体备课的新方式,为一年级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搭建了平台。教学中通过课程群的线性授课组织、课程专题训练的融贯和不同课程/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的教学组织,打破了建筑学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群按学科体系授课的传统界限,实现了课程群内课程教学的学科交叉和教学内容的相互融贯。
  关键词:课程建设;交叉学科;融贯教学;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9005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是将建筑学专业一年级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学概论、建筑美术Ⅰ、建筑设计基础Ⅰ、建筑美术Ⅱ与建筑设计基础Ⅱ,5门各自独立授课的课程有机整合,使得五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部打通,并以原有建筑设计基础课为核心,构建体系化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交叉学科的融贯教学研究”是对前期已完成教改项目——“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入。“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的教学模式”研究通过构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创立建筑设计基础课的链式教学方法与策略[2]、美术与设计课的交叉授课等创立了有交大学科设置特色(建筑学与设计艺术学并设)的国内第三种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模式。在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深刻认识到仅有“模式”这种大框架的研究是不足以成其为体系的,它必须有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等细节的支撑,才能够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有体系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可以推广的范式。鉴于此,在延续前期交叉学科联合教学已建立的特色和所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融贯”教学,继续以学生如何学为出发点,研究课程群间怎样统一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机互动和教师的交叉授课。
  一、现有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催生了课程群教学的研究热,纵观国内现有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有课程群的教学模式、课程群团队建设和网络智能教学及平台构建等。绝大部分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仅以“群”的名义,重组课程群内的课程,删减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这些表面化的“群”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各自为政,各自追求单门课程的纵深向发展,缺乏课程间知识的横向贯通和课程教学之间的横向有机联动。现行教学中课程群之间教师沟通不畅、互动乏力,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课程群的真正“群”优势和“群”作用。无论是纵向不同年级间的建筑设计课程构建的课程群,还是横向同一年级间构建的课程群,目前所见的有关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和探讨几乎都局限在同一专业,学院或系下的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仍未被打破,在这种限定下,创新性和研究性教学难以有新的突破,而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框架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群的教学实施必然缺乏创新,难以形成教学特色。目前国内诸多课程群的建设研究大多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学法、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转化、教学的实践性课题的增加等,鲜见对课程群间如何教学组织、如何实施、怎样互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融贯教学的思路与特征
  “融贯教学”的含义是指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交叉与贯通,其研究是对先前“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课题的延续和深入,是建立在前期新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平台之上。简言之,“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研究提出将重组整合后的建筑学概论、建筑美术Ⅰ、建筑设计基础Ⅰ、建筑美术Ⅱ与建筑设计基础Ⅱ教学内容综合为一门大课,成为贯穿一学年的教学内容[1]。融贯教学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群相互课程间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差而不易于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课程群内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性弱等问题,尝试通过课程群教师集体备课、建筑学与艺术设计教师交叉授课等方式,打破建筑学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群按学科体系授课的传统界限,为一年级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搭建平台,实现与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相互融贯。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常工,等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交叉学科的融贯教学研究
  由于建构主义很好地解释了人类的学习过程,“融贯教学”的研究和先前建筑设计基础课“链式教学”的研究[2]一样,仍坚持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思想,运用建构主义课程观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交叉学科的融贯教学研究,其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动态、开放的课程群体系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3]。一个有着动态开放体系的事物,就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和能够自我更新的系统。在“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指导下,融贯教学明确提出建构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不仅符合建筑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也非常切合建筑学的专业教育结构,具有普适性。目前课程群由5门课程组成,随着融贯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其他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如建筑图学、认识实习、建筑摄影等课程都可陆续纳入此课程群体系。此外,设计课的小组讨论、教师课堂一对一辅导和答辩式评图都能让学生参与各种对话和互动,它是动态开放体系的最基本单位。
  (二)学科界限弱化,课程内容交叉、综合
  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因而建构主义课程观主张课程内容要“弱化学科界限,重视综合课程的开设”[3]。也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同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3],这也正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所主张的学科交叉。融贯教学学科界限弱化表现在教学安排上就是没有学科和专业界限,而是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为核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联性决定什么时段插入其他课程的教学组织。   (三)集体备课的新方式
  集体授课方式是指课程群内各课程任课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了解其他课程的要求,沟通知识点的讲授顺序,甚至作业内容。各课程教师需面对面沟通、商讨:知识点如何对接、什么时段对接使得教学组织更为连贯、有机,以及课题作业之间如何呼应等。多次讨论沟通后,列出课程授课内容、课题作业(建筑学专业的课题作业训练是关键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纲要,然后任课教师开始备课,有了基本稿后再次商讨,直至相互满意。
  三、融贯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009—2010学年和2010—2011学年课题组通过问卷和面谈形式,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的链式教学方法”与“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学生中进行了反馈调查。其中关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一部分,多数学生对单一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的逻辑与关联性都有较好的建构,但对于课程之间知识的逻辑与关联性则难以建构。这与预期的结果距离相差较大。综合学生反馈意见,课题组通过讨论、分析认为,尽管课堂上也讲了自主建构的相关方法,但对于刚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一年级大学生而言,操之过急,教学过程中欠缺逐步引导,以及更明确、更直观的课程群之间教学内容相贯性展示。因此,融贯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主要针对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识较弱、能力较差的方面,试图在开放的课程群体系下,重视课程内容的交叉和综合,通过集体备课的新方式,以课程群的线性授课组织、不同专业教师的交叉授课和课程专题训练的交叉与融贯来取得好的进展。在2011—2012学年的教学实践中,上述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如下。表1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融贯教学的教学安排
  周二(8∶00-12∶00)周五(8∶00-12∶00)周五(14∶00-18∶00)课程群介绍、平时作业布置*
  素描理论讲授*体积练习(结构素描、雕塑素描)*体积练习(结构素描、雕塑素描)*体积练习(结构素描、雕塑素描)*体积练习(结构素描、雕塑素描)*空间生成
  理论讲授、课堂练习空间生成
  模型改进辅导空间生成
  模型改进辅导空间生成
  模型制作,草图辅导空间生成
  模型草图辅导、裱纸示范形状练习(正形与负形)*形状练习(正形与负形)*形状练习(正形与负形)*空间生成
  正图绘制空间生成作业评图人居空间
  任务布置,案例讲解人居空间
  宜家参观人居空间
  先例建筑图纸识图与模型制作人居空间
  先例建筑模型确定
  在建筑模型添加家具设计人居空间
  添加家具设计辅导人居空间
  添加家具设计辅导人居空间
  图纸绘制与辅导人居空间
  讲课:复习纤件、板片、盒子空间的构成、修改原给模型人居空间
  调整模型尺度,添加气候边界、修改模型人居空间
  摆布家具,深化设计人居空间
  摆布家具,深化设计人居空间
  讲课:照片蒙太奇的操作方法人居空间
  拼贴照片成果讨论
  进一步深化方案人居空间
  方案平、立、剖面图纸绘制辅导人居空间
  讲课:图纸绘制与模型制作,方案图纸定稿人居空间
  成果模型制作
  正图绘制、辅导空间练习(几何结构,雕塑素描)*空间练习(几何结构、雕塑素描)*空间练习(几何结构、雕塑素描)*空间练习(几何结构、雕塑素描)*人居空间
  成果模型制作、正图绘制辅导人居空间
  成果模型制作、正图绘制、辅导注:带*号的部分为建筑美术课内容。(一)课程群的线性授课组织
  在“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下,原来的建筑学概论、建筑美术Ⅰ、建筑设计基础Ⅰ、建筑美术Ⅱ与建筑设计基础Ⅱ的教学内容已整合为贯穿一学年的一门大课,但其授课内容和时段相对独立。在2011-2012学年的教学中,打破授课内容和时段的独立,调整为相互交叉的线性授课方式(表1),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自然地把课程群内的课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通过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段的交叉,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课程之间的关联,包括授课内容的相关性,易于引导学生辨清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逻辑,能够较好地输出所学知识,并主动建立课程间知识的关联。
  (二)课程专题训练的融贯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中建筑设计基础是核心课程,建筑美术和建筑学概论除完成自身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外,主要配合建筑设计基础课的专题训练提供相应的理论、技能等支持。课程专题训练的融贯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的专题内容不仅安排在设计基础课上,也安排在建筑美术和建筑学概论上讲授,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该专题的知识点、多视角地训练专题的教学内容,自主地构建课程群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关联和逻辑。例如:建筑设计基础Ⅰ的第一个专题是空间生成训练,在秋季授课安排中,建筑学概论(16课时)先开课,其中一讲是关于空间的基本知识点,然后是建筑美术Ⅰ(48学时),最后一个专题是为随后的设计基础课过渡。它基本依照建筑空间生成的三种基本方法:杆件、板片和盒子,将这三种方式以立体构成的方式去训练,形成一种非建筑空间的造型训练(图1)。到建筑设计基础上课时,首先是空间生成训练,因课程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此时的空间生成要比建筑美术课的有更多建筑化倾向。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过美术课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设计基础课上完成的空间作品表现出的造型能力、空间认知和图面表达都较以往未实施融贯教学有明显提高(图2)。春季学期中建筑设计基础Ⅱ的课程训练都是创作型设计课题,延续上学期知识点融贯的穿插授课方式,建筑美术Ⅱ主要在表现技能训练方面与设计基础课交叉。
  (三)不同课程/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   不同课程/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是集体备课、课程群的线性授课组织和课程专题训练的交叉与融贯教学实施的必然结果。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专业主干课的任务就是设计课题的训练,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亦如此。设计涉略广泛,它关乎造型、功能、行为、尺度、使用者、美学、历史,等等。“融贯教学”主张不同课程/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是希望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对所学知识运用、建构的必要的引导,以及高质量地完成课题作业的训练。建筑美术教师会在建筑设计课题训练的不同阶段,例如前期体量推敲时、中期造型深化时、后期制图的图面表达等,与设计课教师一同辅导学生作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各课程的了解增多了,集体备课沟通也畅通了,学生也得到了更为专业的指导,教学过程和结果明显反映出共同授课对提升学生设计成果品质和知识的自主建构有重要帮助。
  图1融贯教学中建筑美术课的课题训练作业
  图2融贯教学中建筑设计基础课的课题训练作业
  四、结语
  通过组织实施课程群线性授课、专题训练融贯、不同课程/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真正实现了课程群内课程教学的学科交叉和教学内容的相互融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一定时期、一定思想和认识水平的产物。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下,培养能够自主建构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教学持续思考和持续改革的重要目标。目前国内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在教学形式上表面一体,而实质上仍相互独立授课,希望融贯教学的方法能为之带来一缕新风。
  参考文献:
  [1] 常工,王珉,蒙小英.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1):71-74.
  [2] 蒙小英,罗奇,杨涵.基于“学”和“学习主体”的链式教学方法与策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型教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11-115.
  [3]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7-9.
  Integrated teaching of course group of fundamental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HANG Gong, MENG Xiaoying, YANG H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Integrated teaching of course group around architectural fundament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which has led to a dynamic and opening course group, blurring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mong the courses, and there is a new way of lessons preparation by the colleagues. It aims to help the freshmen to frame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to practic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 course group, the linear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units are used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cooperate in the teaching. Integrated teaching of course group around architectural fundamental design has decon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 which based on only one discipline, and achieve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Keywords: Course construc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 teaching; lessons preparation by the colleagues
  (编辑梁远华)
其他文献
摘要: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根据设计条件按照专业规范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其中各种荷载与作用的输入与组合均需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确定。随着2012版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颁布,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文章介绍了新版荷载规范的修订背景,对新规范修订章节中涉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基于新版荷载规范,从条文适用条件、工程
期刊
摘要:  在对国内外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军事院校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和内容军事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此类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架和内容,即以古代中外军事建筑史为基础,以现当代军事建筑发展特征与趋势为重点,辅以中外建筑简史、建筑哲学和建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军事建筑视野,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掌握科学的军事建筑研究方法。  
期刊
摘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新设立的本科专业,文章从专业发展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两方面解读专业发展基本要求,结合南京邮电大学自身特色,从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的结合点出发,指出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进而从专业基础知识、特色知识两个模块,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层面架构专业课程体系初步框架,为相关院校该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文地理
期刊
摘要:受学生学习兴趣、重视程度、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工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香港大学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工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为例,从学生素质、生源背景、学习模式、未来就业期望等角度,提出了改善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论文写作;教学效果;工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3004903  “冰冻三尺,非一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3-24  作者简介:李新凯(1978-),男,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工程等研究,(E-mail)lxkhit@126.com。  摘要:针对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内容多、灌输式课堂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根据课程核心内容,编制多个能涵盖教学内容的项目计划书,由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以大作
期刊
摘要:結构抗震设计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选课。该课程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学生对该课程学习难度的了解、学好该课程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等问题值得教学者关注。文章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调查结果,对该课程的教学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TU3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4-07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3115)  作者简介:赵志舟(1971- ),男,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与航道整治研究,(E-mail)zhzz2008@163.com。  摘要:专业课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适合课程教学特点的教学结构是进行工科专业课程深层次教学改革的需求。文章以港航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航道
期刊
摘要:课程设计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及其学校实际,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一体化构建方案和实施办法,以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课程设计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程,提高课程设计质量,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必要的保证。  关键词: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
期刊
摘要:古建筑测绘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践环节,也是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建筑史是以北方官式建筑为教学对象,学生对河西走廊等地域性传统建筑认知薄弱,应积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其了解更多的古建筑知识。文章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0年武威文庙及大云寺测绘、2013年民勤圣容寺测绘为例,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加深学生对河西走廊传统建筑的认识,完成测绘
期刊
摘要: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其涉及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言均具有一定难度。文章采用抓主要矛盾的分析方法,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并结合讨论、案例及实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