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我校第一个五年(2007—2012)发展规划,我校从“校风”建设入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形成“文化引领、特色发展、品质立校”的目标追求。在“校风”建设的过程中,大致有两方面感悟。
一、“校风”的意义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有三方面意义:其一,“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其二,“校风”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其三,“校风”既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又是学校的立校之本,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校风”决定学校的风格,“校风”是凝结集体力量的源泉。
1.“校风”决定学校的风格
“校风”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的标志性特征,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本校内和社会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倡导“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风”,当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又如毛主席曾亲自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确立著名的“三八作风”(总结成一句话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概括成八个字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成为解放军全军学校的“校风”。因此,重视“校风”建设应成为校长立校、兴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2.“校风”凝聚集体的精神力量
“校风”凝聚集体的精神力量,可对集体成员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使集体保持统一与和谐。我校以“诚信雅智,和融致远”为校风,旨在引领学校师生、员工待人真诚、讲求信义、举止文雅和思想睿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具有爱美求真的心灵和情怀,成为有灵魂、有个性的现代中国人。通过学校搭建的“和谐之桥”(我校以“桥”作为核心理念),达到和美幽韵、融洽无间、格物致知和思维宏远的人生境界。
二、“校风”的形成
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至少需要六个要素:良好的“教风”、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形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而持久的“坚持”和校园生活的“美”。
1.良好的“教风”
“教风”是在校教师在治学态度、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方法、健康的精神风貌和纯正的育人风气的总称。“教风”是学校文化与理念系统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是形成“校风”的根本保证。我校以“授之有道,文行广大”为教风,承接“文以载道,学行天下”的校训,深化“诚信雅智,和融致远”的“校风”,引导教师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时刻同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从具体落实的角度看,学校可把培养良好的“教风”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教学相长。
2.良好的“学风”
“学风”既是学生群体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养成的稳定的、共性的和具有倾向性的良好精神风貌,又是学习精神、态度和方法的集中反映,还是保证“校风”形成的重要前提。我校以“学而习之,竞立于世”为学风。具体而言,我校的“学风”有三点内涵:一是培养学生勤于汲取新知,善于内化新知,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二是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创新,在竞争中飞跃;三是成为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优美情操、扎实知识和深厚文化的现代人,以出色的交流能力、完善的人格,服务于世界和社会。
为了建设优良的、有利于“校风”形成的“学风”,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学校应注重一切工作都追求卓越、富有成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形成高昂进取的气氛。另外,学校应注重保持个性,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和特征。例如我校的小学生放学回家时总是排队走,从而形成特有的风气。又如我校一年一度的“和融竞进”运动会、国学诵读比赛和英语义卖活动等,学生不仅踊跃参加,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为集体争光的思想。
3.良好的“形象”
“校风”具有抽象性,因此需要将其“形象化”和“直观化”,即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例如我校在贯彻《中小学生文明规范》时,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不理想,于是我校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一起站在校门口,见到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均主动问好,并带头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就这样,没过多久,学生见到校领导、教师和其他学生时均主动问好,并主动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另外。我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史馆”,使之成为学生的校内教育基地,并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和光荣榜等形式提出行动口号,开展星级班级评选等活动。这也是我校良好“形象”的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学校善于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较好地践行“校风”和“学风”。
4.师生的“自觉行为”
“校风”形成的标志即“校风”的要义衍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就是成为师生的习惯。就“校风”而言,只有成为师生的习惯,才算形成,才能传承。如果良好的“校风”已经形成,并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那么即使有着不良习惯的新生来到这里,也会受到感染、触动心灵,改掉不良习惯,被学校的优良“校风”同化。
5.深入而持久的“坚持”
学校是个“开放系统”,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学校形成的“校风”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继续加强工作,那么“校风”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校风”在定型之后,还需要深入而持久的“坚持”。这就需要一种“精神”,即把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不为任何困难、干扰所动摇。从具体做法上说,常用的强化方法有布置、检查、对比和分析等。只有深入而持久的“坚持”,良好的“校风”才能巩固和传承。
6.校园生活的“美”
良好的“校风”还可与校园生活的“美”相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必须“美”。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其一,“美”即有趣、引人入胜和含有某些游戏成分。其二,“美”即美丽的校园环境,美观、大方、干净和整洁的学生服装,“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措施及各种丰富、生动的校园活动。其三,“美”即学生间的美好关系。例如学生之间的礼仪、新生的入学仪式等,既是“校风”的“形象化”与“定型化”,又可使集体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还令个人同集体紧密相连,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作用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一、“校风”的意义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有三方面意义:其一,“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其二,“校风”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其三,“校风”既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又是学校的立校之本,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校风”决定学校的风格,“校风”是凝结集体力量的源泉。
1.“校风”决定学校的风格
“校风”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的标志性特征,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本校内和社会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倡导“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风”,当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又如毛主席曾亲自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确立著名的“三八作风”(总结成一句话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概括成八个字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成为解放军全军学校的“校风”。因此,重视“校风”建设应成为校长立校、兴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2.“校风”凝聚集体的精神力量
“校风”凝聚集体的精神力量,可对集体成员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使集体保持统一与和谐。我校以“诚信雅智,和融致远”为校风,旨在引领学校师生、员工待人真诚、讲求信义、举止文雅和思想睿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具有爱美求真的心灵和情怀,成为有灵魂、有个性的现代中国人。通过学校搭建的“和谐之桥”(我校以“桥”作为核心理念),达到和美幽韵、融洽无间、格物致知和思维宏远的人生境界。
二、“校风”的形成
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至少需要六个要素:良好的“教风”、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形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而持久的“坚持”和校园生活的“美”。
1.良好的“教风”
“教风”是在校教师在治学态度、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方法、健康的精神风貌和纯正的育人风气的总称。“教风”是学校文化与理念系统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是形成“校风”的根本保证。我校以“授之有道,文行广大”为教风,承接“文以载道,学行天下”的校训,深化“诚信雅智,和融致远”的“校风”,引导教师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时刻同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从具体落实的角度看,学校可把培养良好的“教风”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教学相长。
2.良好的“学风”
“学风”既是学生群体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养成的稳定的、共性的和具有倾向性的良好精神风貌,又是学习精神、态度和方法的集中反映,还是保证“校风”形成的重要前提。我校以“学而习之,竞立于世”为学风。具体而言,我校的“学风”有三点内涵:一是培养学生勤于汲取新知,善于内化新知,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二是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创新,在竞争中飞跃;三是成为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优美情操、扎实知识和深厚文化的现代人,以出色的交流能力、完善的人格,服务于世界和社会。
为了建设优良的、有利于“校风”形成的“学风”,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学校应注重一切工作都追求卓越、富有成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形成高昂进取的气氛。另外,学校应注重保持个性,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和特征。例如我校的小学生放学回家时总是排队走,从而形成特有的风气。又如我校一年一度的“和融竞进”运动会、国学诵读比赛和英语义卖活动等,学生不仅踊跃参加,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为集体争光的思想。
3.良好的“形象”
“校风”具有抽象性,因此需要将其“形象化”和“直观化”,即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例如我校在贯彻《中小学生文明规范》时,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不理想,于是我校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一起站在校门口,见到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均主动问好,并带头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就这样,没过多久,学生见到校领导、教师和其他学生时均主动问好,并主动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另外。我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史馆”,使之成为学生的校内教育基地,并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和光荣榜等形式提出行动口号,开展星级班级评选等活动。这也是我校良好“形象”的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学校善于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较好地践行“校风”和“学风”。
4.师生的“自觉行为”
“校风”形成的标志即“校风”的要义衍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就是成为师生的习惯。就“校风”而言,只有成为师生的习惯,才算形成,才能传承。如果良好的“校风”已经形成,并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那么即使有着不良习惯的新生来到这里,也会受到感染、触动心灵,改掉不良习惯,被学校的优良“校风”同化。
5.深入而持久的“坚持”
学校是个“开放系统”,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学校形成的“校风”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继续加强工作,那么“校风”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校风”在定型之后,还需要深入而持久的“坚持”。这就需要一种“精神”,即把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不为任何困难、干扰所动摇。从具体做法上说,常用的强化方法有布置、检查、对比和分析等。只有深入而持久的“坚持”,良好的“校风”才能巩固和传承。
6.校园生活的“美”
良好的“校风”还可与校园生活的“美”相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必须“美”。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其一,“美”即有趣、引人入胜和含有某些游戏成分。其二,“美”即美丽的校园环境,美观、大方、干净和整洁的学生服装,“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措施及各种丰富、生动的校园活动。其三,“美”即学生间的美好关系。例如学生之间的礼仪、新生的入学仪式等,既是“校风”的“形象化”与“定型化”,又可使集体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还令个人同集体紧密相连,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作用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