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建设感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play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我校第一个五年(2007—2012)发展规划,我校从“校风”建设入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形成“文化引领、特色发展、品质立校”的目标追求。在“校风”建设的过程中,大致有两方面感悟。
  一、“校风”的意义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有三方面意义:其一,“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其二,“校风”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其三,“校风”既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又是学校的立校之本,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校风”决定学校的风格,“校风”是凝结集体力量的源泉。
  1.“校风”决定学校的风格
  “校风”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的标志性特征,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本校内和社会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倡导“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风”,当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又如毛主席曾亲自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确立著名的“三八作风”(总结成一句话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概括成八个字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成为解放军全军学校的“校风”。因此,重视“校风”建设应成为校长立校、兴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2.“校风”凝聚集体的精神力量
  “校风”凝聚集体的精神力量,可对集体成员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使集体保持统一与和谐。我校以“诚信雅智,和融致远”为校风,旨在引领学校师生、员工待人真诚、讲求信义、举止文雅和思想睿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具有爱美求真的心灵和情怀,成为有灵魂、有个性的现代中国人。通过学校搭建的“和谐之桥”(我校以“桥”作为核心理念),达到和美幽韵、融洽无间、格物致知和思维宏远的人生境界。
  二、“校风”的形成
  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至少需要六个要素:良好的“教风”、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形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而持久的“坚持”和校园生活的“美”。
  1.良好的“教风”
  “教风”是在校教师在治学态度、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方法、健康的精神风貌和纯正的育人风气的总称。“教风”是学校文化与理念系统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是形成“校风”的根本保证。我校以“授之有道,文行广大”为教风,承接“文以载道,学行天下”的校训,深化“诚信雅智,和融致远”的“校风”,引导教师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时刻同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从具体落实的角度看,学校可把培养良好的“教风”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教学相长。
  2.良好的“学风”
  “学风”既是学生群体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养成的稳定的、共性的和具有倾向性的良好精神风貌,又是学习精神、态度和方法的集中反映,还是保证“校风”形成的重要前提。我校以“学而习之,竞立于世”为学风。具体而言,我校的“学风”有三点内涵:一是培养学生勤于汲取新知,善于内化新知,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二是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创新,在竞争中飞跃;三是成为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优美情操、扎实知识和深厚文化的现代人,以出色的交流能力、完善的人格,服务于世界和社会。
  为了建设优良的、有利于“校风”形成的“学风”,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学校应注重一切工作都追求卓越、富有成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形成高昂进取的气氛。另外,学校应注重保持个性,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和特征。例如我校的小学生放学回家时总是排队走,从而形成特有的风气。又如我校一年一度的“和融竞进”运动会、国学诵读比赛和英语义卖活动等,学生不仅踊跃参加,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为集体争光的思想。
  3.良好的“形象”
  “校风”具有抽象性,因此需要将其“形象化”和“直观化”,即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例如我校在贯彻《中小学生文明规范》时,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不理想,于是我校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一起站在校门口,见到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均主动问好,并带头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就这样,没过多久,学生见到校领导、教师和其他学生时均主动问好,并主动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另外。我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史馆”,使之成为学生的校内教育基地,并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和光荣榜等形式提出行动口号,开展星级班级评选等活动。这也是我校良好“形象”的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学校善于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较好地践行“校风”和“学风”。
  4.师生的“自觉行为”
  “校风”形成的标志即“校风”的要义衍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就是成为师生的习惯。就“校风”而言,只有成为师生的习惯,才算形成,才能传承。如果良好的“校风”已经形成,并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那么即使有着不良习惯的新生来到这里,也会受到感染、触动心灵,改掉不良习惯,被学校的优良“校风”同化。
  5.深入而持久的“坚持”
  学校是个“开放系统”,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学校形成的“校风”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继续加强工作,那么“校风”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校风”在定型之后,还需要深入而持久的“坚持”。这就需要一种“精神”,即把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不为任何困难、干扰所动摇。从具体做法上说,常用的强化方法有布置、检查、对比和分析等。只有深入而持久的“坚持”,良好的“校风”才能巩固和传承。
  6.校园生活的“美”
  良好的“校风”还可与校园生活的“美”相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必须“美”。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其一,“美”即有趣、引人入胜和含有某些游戏成分。其二,“美”即美丽的校园环境,美观、大方、干净和整洁的学生服装,“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措施及各种丰富、生动的校园活动。其三,“美”即学生间的美好关系。例如学生之间的礼仪、新生的入学仪式等,既是“校风”的“形象化”与“定型化”,又可使集体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还令个人同集体紧密相连,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作用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其他文献
李方,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担任多家出版社教材培训专家,浙江省农远工程、国家网络培训和国培专家,完成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个,论文在全国、省获奖十余篇。  《中国教师》: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对于课标的理念教师们应该如何把握与应用?  李方:美术课程的四大性质明确了美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片沃土,孕育了诸如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至今山东省仍然深受国学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学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原有的所有学术,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狭义的国学指的是核心文化传统,即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典著作,主要是指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由观众、听众变成了参与者,“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信息传递由单向传递变成了双向交流。但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问”不得法。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最后一课》,板书标题后,问:“同学们,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呀?”学生齐答:“都德!”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有问的必要吗?教师随心所欲地问,学生漫不
文化是学校的育人土壤,它滋润着每一个成长其中的生命体;文化是学校的发展之魂,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根本。广州市南沙小学传承优秀教育文化,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提出了“山海文化”特色办学理念,随后,我校紧跟时代发展浪潮,立足本校,凝聚智慧,经过多年努力铸就了“山海文化”特色办学灵魂,从小学校发展成了大学校,从不达标学校跨越发展成了省一级学校。回顾探索之路,我们挥洒汗水,敢于拼搏,创造
大学先修课程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元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近期,相关教育部门和部分高中对此进行积极探索与尝试,比如国家选修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期《深度报道》将关注高中教育改革中一次新的尝试——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专题采访中国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于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走进了课堂。本文旨在探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并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问题导学”的一般流程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对话,并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问题导
什么是教育?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出于思考的本能,我们会习惯性地给出教育的定义。然而,当我们仔细思索所给出的教育的定义时,会发现自己给出的定义并不能涵盖教育的全部。纵然我们能够给出关于教育的多种定义,但进一步追问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时,恐怕又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说清楚。“教育”一词虽然耳熟能详,几乎每天都被人们谈论,但人们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清楚。教育依旧是一个模糊性的存在。  一线的普通
传统语法课,往往是教师眉飞色舞地讲,学生无动于衷地听,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笔者就此问题通过自己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和总结,探索了利用情境在初三年级教授定语从句的情境教学法,取得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此设计一改原有的语法教学模式,摒弃了填鸭式的语法概念的讲解,通过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语境中领悟定语从句的语法概念及用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师范大学的学科教育课该怎样开展?中美两国大学课堂提供了两种决然不同的理念和模式。在中国的师范大学课堂中,教育理论为授课的重点,教授们试图以各种教育理论教育学生,让学生牢记这些理论和观点,以期待这些未来的教师在中学课堂上予以实践和落实。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首先要掌握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理论要重于实践。而在美国大学的学科教育课堂中,教授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来模拟课堂教学,以此训练
安军,北京市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北京一零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海淀区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2011年获得北京市首界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生物学科一等奖、海淀区优秀科技辅导教师。  《中国教师》:安老师,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引起广大生物学教师的极大关注。你们多年前就注重了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