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红笔下女性的生存状态的审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萧红始终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来观察和审视人生,注重从生和死、心灵和肉体等多重折磨层面书写中国广大女性的生存真相挖掘了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她对女性生存命题的思考和探求,是同时代真正自觉、清醒、独立的女性声音。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生死场》中的女性生存状态。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视角
  作者简介:郑家蔚,女,汉族,西南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绪论:
  萧红在自己的成名作《生死场》中用滞重的笔墨展现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死挣扎的非人处境,由于创作的特殊历史环境,最初对《生死场》的解释主要集中在民族兴亡、抗日救国的层面。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生死场》的文本解读开始呈现出全新的思路。所谓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颇具革命意义的、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它与新女权主义和妇女文学的崛起密切相关,旨在消解占支配地位的男权文化,颠覆父权制象征秩序(语言)的二元对立和女性观念,创造一种女性经验和透视,以改变文学中妇女沉默和立于边缘的传统,谱写新的女性神话。[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常突出叙事者的主体性,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理解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笔者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到萧红作品《生死场》,并对萧红笔下女性的生存境遇展开思考, 这样有助于能更深入地阐释《生死场》中所表现的女性生存境遇。
  一、从女性话语的视角,观照女性的身体苦难
  在中国传统的以男性单一文化主导文学中,男性历来操纵着对女性的建构权,新文学时期女性表面上在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诉求中获得了自我书写的权利,但是,在民族主义的话语谱系中,男女性别身份的文化差异同样存在,女性依然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在这种男权文化压制下的妇女只有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才能回到未经男权制文化歪曲的最初的自我。萧红在《生死场》中通过在对底层妇女的生活叙事展现她自身真实的生存苦难,在对身体的苦难描写中挖掘出她们潜藏的主体能动性,进而重新审视女性的主体意识。
  在《生死场》中,萧红在自觉的性别意识的支配下,将曾经经历的妊娠和生育体验填充其间,以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女人们难以逃脱的生育苦痛。在“刑罚的日子”这一章节中,萧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面,农妇们在生产时悲痛地哀嚎不断在行文中回响,比如,麻面婆在生孩子时疼痛地滚转,禁不住高声嚷叫,“肚子疼死了,拿刀快把我的肚子割开吧!”[2]年轻的金枝也同样未能逃脱这种刑罚,“她在炕角苦痛着脸色,她在那里受者刑法”。[3]五姑姑的姐姐的生育疼痛最可怕,因为不能触犯压柴(财)的忌讳,“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她趴在那里”[4]她那灰白变成青黄的脸色, 传达着她腹中难以描述的苦痛, 可那“ 罪恶的孩子”,在《生死场》中,所有的女性都难以逃脱天生为女人的煎熬, 在萧红的笔下,我们看不到新生命来临时的幸福等等任何温馨的字眼,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有女人们痛苦地抽搐的身体以及为了小生命的到来而几乎死亡的恐怖。萧红对生育场面的描写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中理想化想象场景。作家独特的女性身份和女性生命体验对于生育的书写直接理想和浪漫的涂抹, 它的真切和生动到了一种难以逼视的程度。而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生育的描写往往着墨于产房外焦灼等待的父亲, 亦或是疲惫而幸福的母亲, 还有新生儿嘹亮的啼哭,由此传达新生命到来的希望。[5]但是他们通常把最惨烈的女人生产的过程忽略掉。虽然这可以理解为男女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经历空白,让男性这一经历的描写无从下手。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萧红把女性独特的生育体验赤裸裸地还原出来,使读者在阅读经验中体会到了女人撕心裂肺呼喊和血泪。
  萧红以女性话语视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书写,不仅指向了女性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恢复了女性的主体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性文学的审美价值,丰富和拓展了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二、从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关系来审视女性精神的麻木
  女性主义研究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被驯服者;女性的被“驯服”主要体现在她们对男权意识和男权中心文化的自觉地接受和服从。在《生死场》中,我们可以十分明晰看到女性在男性为中心话语世界中不断被挤压,处于“沉默”、“失语”的境地。蠢笨的麻面婆像动物一样活着,平时除了像机器一样对付繁重不堪的家务,还受尽丈夫二里半的侮辱嘲弄,她的性情不会抱怨,不好反抗,她至死都没有反抗过丈夫,一直到死都逃脱不了被男人欺侮和虐杀的悲剧命运,这更使人感受到女人的卑贱和屈辱。像二里半这样懦弱无能的男人,在外面被人打只会选择逃跑,但是在家中却可以靠打骂妻子来展示自己做男人的优越感,从而保持自己可怜的颜面,男权社会的荒谬不言而喻。成了家之后的农村妇女,生活就是由繁重做不完的家务组成的。新婚不久的金枝也不例外,她才出嫁不到四个月,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才生下小金枝十多天就又要忙于照料孩子和家务,就这样还要忍受丈夫因为生活不顺而带来的打骂。萧红通过众多家庭生活日常片段,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女性在男性淫威下自身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缺失,表达了她对女性同胞的深深的同情和她对妇女问题的思索。不管他的地位如何,男权等级制度的存在赋予任何一个男人统治压迫女性的天生权利,这是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一个深刻思考和揭示。除此之外,萧红还从这些女性群体的自身悲剧中痛切地发现还有更为深刻复杂的女性个人的原因。两千多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思想逐渐生成时代相袭的集体文化心理,泯灭了家庭关系中天然的亲情伦理之爱,迫使着女性按照这种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也正是造成了无数女性的悲剧根源所在。农妇们在精神上被封建传统道德所杀害,这比肉体的毁灭更恐怖,当她们的意识深处深深地烙上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后,就会满足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溫柔期待:任劳任怨,任由丈夫驱使,甚至在深受男人的压迫责难时依然可以安之若素。女人们男人的淫威下不仅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而且因为自身的懦弱、卑微,在一定程度上也默许了男性权威的合理存在。萧红正是通过自身独特的女性意识来探究女性的生命状态,展示女性在男性的依附下丧失个我的生存本相,这既有是对女性尊严的维护和对女性价值的确认,也有对女性命运悲剧原因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她对下层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怀。
  结语: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大量生动、鲜活的日常生活片段,展示出了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与死”的挣扎,作为一个生活在时局动荡的社会中的女作家,萧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笔触书写着她们的生存境遇,揭示着她们悲惨遭遇的根源,对她们的不幸,萧红不仅仅是给予同情和关怀, 而且还有激烈的批判。她对于生与死、男人与女人、个人与民族等人类基本生存命题的思考和探索,是20世纪浮出历史地表的真正自觉。清醒、独立的女性声音,是与男性主流中心话语截然不同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作品中体现的强烈的女性生命体验和女性意识,为20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新编比较文学教程.张铁夫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5页.
  [2]萧红:萧红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P50.
  [3]萧红:萧红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P49.
  [4]萧红:萧红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P48.
  [5]黄丝雨.对母性的质疑—试析萧红<生死场>中对生育场景中的描写.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9卷第4期,2001年12月.
其他文献
摘 要: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改编自一部日本人气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以日本人外在的视角对大唐进行富有张力的诠释与回望,同时避免了本民族固有历史观的视角局限。其中小说向电影转化时遵循的语图转化原则,电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与原著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关系,开拓了阐释空间,彰显了对历史的解构与平复。  关键词:《妖猫传》;《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语图转化;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J9 [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屈原作品产生的根源,探析屈原爱国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屈原的作品,高唱“美政”的理想,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理念,阐释了其为自身理想,敢于同邪恶做斗争的勇敢,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他的作品洋溢着激情,充满想象,它将永远垂范于后世。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刘洁(1980.6-),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助理研究员,陕西广播电视大
摘 要:本文选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為研究材料,从中挑选男女主人公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的文本内容,讨论二者的关系,挖掘出哲学与彼此文学区别又互相依存这样的主题。  关键词:拉姆齐先生;拉姆齐夫人;哲学;文学;关系  作者简介:毕琳娜(1982-),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受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新作的影响,近期开始关注一门特别的学科——地理历史学,即用地理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复旦大学的研究员韩健夫这样评价:“气候变化作为一条隐线而无处不在,各类大大小小的灾害串联起这片土地的历史。”而卜正民教授也正是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视角来写作元与明两朝的通史,可谓是开风气之先。  元明两代正值气候异常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小冰河期,大约自1270年起,地球与
摘 要:作家和作品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爱玲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旷世才女,其传奇的一生,对其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梳理张爱玲的个人经历,浅析对其作品的影响,为大家研究张爱玲其人、其作品、作家与作品等提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张爱玲;作家;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  一、张爱玲其人其事 
摘 要:談到女性主义的作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解读这部作品时,研究者往往由莎菲的爱情着手,探寻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只言他“情”,以莎菲的友情和亲情为线索展开,对小说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进行探讨,而这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主义;友情;亲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清·纳兰性德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鴉,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摘 要:相较于追求客观、真实和历史透射感的史传,散文传记的书写显得复杂得多。因此,有必要把此类传记分开研究,这样才能找出一般规律,一窥散文传记书写之面貌。从已知的散文传记来看,大致可分成两大类:其一,尊重历史、尊重传主、尊重时代背景的史类散文传记;其二,传者肆意挥洒情感,以主观抒情为主的文学传记。但书写中难免会破坏历史原貌,有些作品则会成为作者借传抒情的由头。从中不难看出,前者有限制,抒情是克制的
我的诗  没有读者,这我知道  它语言贫乏情感做作  故事笨拙味如嚼蜡  我的诗  喜欢我,这我知道  她偏激易怒,但是对我  温顺如一条透明的小鱼  我的诗  是张白纸  将就折成一叶扁舟  摇曳在微漾的湖心  沉默的依然  澄澈的依然  我只是一个虔诚的  信徒  以為许下了万里的  朝拜之路  就得让生命  陌生
摘 要:亚当·斯密的同情思想在其构建的伦理体系中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其不仅仅对西方伦理学体系有着巨大的影响,合理的吸收、利用亦会对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发挥不小的推动作用。本文在系统分析书中“同情”的涵义、特点等主要内容后,尝试找寻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为其对当前道德建设的推动找寻历史依据,进而根据当前我国道德现状,提出具体的如爱人如己、树立模范、健全保障机制等应用途径。  关键词:同情;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