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焦虑越来越普遍甚至呈无边界泛滥之势的当下,张文质老师挺身而出,呐喊“教育的勇气”,唤醒校长、教师、家长们谈教育、做教育的时候要回到生命源头,因为“回到生命源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常识与道理,更好地扶持一个生命更正常地、更自然地发展自己”。读毕张文质老师《教育的勇气》一书,我突然明白了:在各种抢跑教育、功利教育甚嚣尘上之际,张老师能够以清醒的理智、不苟同的勇气喊出“回到生命源头”,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儿童的珍视与理解。
  张文质老师是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从21世纪初开始,他坚持生命化教育实践的三原则——“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艰难而坚韧地推行生命化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他从边远农村小学做起,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生命化教育特色道路。践行生命化教育18年来,走过了广阔的农村大地,看过了复杂的教育万象之后,张文质更清楚也更坚定地认为:“很多成人的问题,其实是童年时期的问题;很多学业问题,其实是家庭教育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就要溯本正源,找到他的童年,找到他的家庭。如果教育不以家庭为核心去观照一个人的成长,那是无根基的,不负责的。”于是,在《教育的勇气》一书中,张文质老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家庭,投向童年,投向人性——这恰是生命化教育的特质:给予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教育的勇气》一书,其完整书名是《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 乍一看书名,会以为张老师和青年教师谈得更多的应该是课堂,是教学,是学校管理、班级治理,会以为是张老师以他30多年做教育的经验在和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的“术”。其实不然。全书六个章节,竟无一章节是具体指向教学方法的,更多的是指向家庭,指向童年,指向儿童,指向生命源头。原来张老师是在与青年教师分享生命化教育的“道”啊!
  在本书第一章《年轮的回声:一个教育思考者的生命叙事》里,张老师有意识地规避宏大叙事,而以一个沉静的教育思考者身份进行细致入微的生命叙事,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些叙事的切入点极小,事件也是极细微琐碎甚至婆婆妈妈的,但是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关切。我没想到作者会把《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傻叔叔》作为本章第一篇,写作者的一位智力有点障碍的叔叔,写这位叔叔如何给予了作者比母亲还多的拥抱。这位叔叔于是成了作者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张老师感慨道:“跟亲人、父母之间的肌肤之亲,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亲密的体验,其实比很多道理、比很多的教育都要重要得多,都要刻骨铭心。”张老师由此而联想到母亲之爱、母亲的怀抱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于是他说出了这样的话:“亲子成长过程中,童年成长最核心的东西,最为根本的东西,并不是他人教给你什么知识,教给你什么常识,最为深刻的是来自身体的亲密接触所形成的最为牢固的,你所不知晓但是已经建立起来的一种终生的关系。”在这教育焦虑的当下,多少父母拼命地去外求,求名校,求培训班,以为这些外在因素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幸福。张老师警醒大家,其实你不必外求,他唤醒父母要给予孩子多一些拥抱与陪伴,或许这些才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在本书第一章,张老师说得最多的是家庭,那么在第二章《让心灵明亮:教师健康自助的生命哲学》,他终于开始正式与青年教师谈话了。谈话竟是从“抑郁”说起,张老师依旧没有半句大话,没有任何的慷慨陈词,更没有教导青年教师如何优秀,如何卓越,他似乎更关心教师们的身心健康。他劝青年教师先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然后才能教好书,带好班,培養好学生:“其实我们始终需要有另外一种思考,那就是对生命更敏感、更在意。有更强的生命健康的意识,有指向‘身体第一’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包括处置工作、处置其他问题的方式。”这在有些人一味鼓吹教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当下,是对教师生命的何等的尊重与呵护啊!
  我花了一晚上一口气读完张文质老师《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一书,深深感受到其践行生命化教育18年来对教育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性的深切体察。难怪张老师说他走的是一条“不断退守”的道路:从成人教育退守到小学教育,从学校教育退守到家庭教育。其实,在我看来,这退守是智慧也是放手,是冷峻也是温暖。这退守丝毫不是退步,不是逃避,相反,这退守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地看清楚教育的本质,是退回到生命原点上怀着更多的关爱在思考在探索教育。正如张文质老师在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工匠,他需要专注力,需要持续地做一件他所擅长、所喜爱的事,需要长期的,甚至一生就做这件事”。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工匠,以敢于退守、乐于退守的勇气,在用一生做这件事。
  至于充斥时代的教育焦虑,张文质老师温和而坚定地说:“我们不要轻易简单地就把我们的麻烦归因于这个时代,归因于体制局限。作为生命个体,它仍然可以有独处、自律、反省的能力,可以决断一切。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对得起教育,对得起自己读的书,对得起自己那颗高贵的心。”
  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有勇气觉醒并付诸行动,那么,未来可期,春天不远。
其他文献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能力。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有效的习作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习作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两次习作
期刊
评改是习作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倡作文教学“多改重于多写”“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评改方法单一、陈旧,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无序性,使得评改流于形式,一些教师甚至只重习作指导而忽视评改。为使作文评改真正落实到习作教学中,我们结合滚动快速作文教学法,确立了“滚动快速作文学生分工点评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旨在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
期刊
以前只知道丰子恺是个有名的大画家,让人肃然起敬,当与他的文字亲密接触时,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跃入眼帘,我读到了家的味道,读到了他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包容,更读到了他的那颗童心。《我们这些大人》是丰子恺谈孩子教育的一本书,语言朴素得像是一位老者在讲故事,于是书中的画面放大:冬日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日月楼,一群孩子簇拥着他们的外祖父,听他讲画、讲理、讲故事,这个孩子摸摸外祖父的胡須,那个孩子半坐在外祖
期刊
“滚动快速作文学生分工点评”是我们正在开展研究的一项课题。它是在深入领会新课标中关于习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作文评改标准精细化,由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完成一篇作文点评的一种作文评改方式。  学生分工点评作为每一次习作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使其扎实、高效,正是我们实践、研究的重点。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结果到自主分工点评作文,是有难度的。要达到目标,教
期刊
一、 关注一种背景,凸显统计的需要  百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基础之上,它与分数的意义之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同属于一个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强调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而纪老师通过解决“三所学校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这个问题,从统计的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要统计整个青岛市,或者山东省,乃至全国学校的视力情况”用通分方法怎么样,选择这样的一种背景更多地关注了百分数统计意义的
期刊
作者简介  沙华中,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副主任,泰州学院兼职教授,泰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在《人民教育》《江西教育》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  导 读:  中国美学重“气”,重视的其实是生命。文以气为主,呼唤阅读教学要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方式。气韵生动,是阅读教学的理想样态。在教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选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课文语言自然优美,涵味隽永,富有诗意,适合孩子们反复朗读、品味。鉴于此,教学本单元内容时,适宜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品语言之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生成”。具体到不同的课文,教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品味关键词语,激发诗意想象  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期刊
温儒敏教授“1+X”语文教学法告诉我们,必须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把这些零碎的文本组合起来,提取、整合有效信息,形成一个思维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以课文为依托,在课文中寻找好的范本,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知识,在课内与课外的徜徉中总结归纳它们本质上相同的地方,然后运用到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怕写作文,写作一直以
期刊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各课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习题,用于巩固和深化理解新授知识,对学生习题的指导和评点也就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怎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来丰富教学内涵,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是值得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平时听课和教研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中习题应有的作用,直接抛出答案,就题解题者有之;先扶后放,嚼碎喂食者为数不少;以“参”为本,顺思
期刊
网上戏称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对于学生的难度可见一斑。不仅学生,多年来,教师也是“谈写色变”。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从简单、直观的看图写话,过渡到段落、整篇的习作,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是一个跨越。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对他们而言有难度。因此,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要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学习特点。  笔者在教学统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