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替换”策略的教学片断与教学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cerit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替换”是苏教版新增的教学内容,怎样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我上课之前思考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替换”策略。
其他文献
在一次公开课选拔赛中,我有幸聆听了其中五位教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现撷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交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题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知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探究新知,通过对系列问题的解决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认知基础、所要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去优化题组设计,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一、指导预习时的题组设计要突出引导性    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形式之一。预习的效果,既取决于预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
2012年9月26日晚,由湖南省建筑师学会主办的建筑师沙龙活动在长沙市新民路尚书房如期开讲。应学会的邀请,这次沙龙的演讲嘉宾是知名建筑师刘叔华先生,他为在场的听众带来了一
<正>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既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机制的有效组成方式。但在新课程标准
"幼儿"的学习生活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这个转折期,如何巧妙地化解这一矛盾,让学生在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接受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理念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程的需要。对此,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这一教学案例,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供同行们商榷。    一、创设情境,开启自主探究的动机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新奇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产生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力,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例如,“教学解决重叠问题”时
可视化节能管理系统的理念应用于地铁运营管理中,可以概括为设备系统节能管理和运营节能管理两部分。一方面,它可以进一步挖掘地铁公司的节能潜力,帮助企业找出无形浪费和容易被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时,通过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形成网络,教学按照预设顺利地进行。在提高练习阶段,安排了这样一道题:  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发现周长增加了4分米。原来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问题提出后,学生默默地审题思考着,时间过了近二十秒,只有少数学生慢慢举起了手。此时教师显然不满意,于是提醒学生:“看到这道题,你的脑海中应该出现什
文章分析了城市道路沿街建筑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并试图总结出有关问题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以后的改造设计项目提供一定的启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