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中小学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本文通过对农村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的论述,推动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农村学校正常开展,促进农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其主要方法就是充分准备,激发兴趣,人人参与,上好展示交流课,做好总结评价。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相比,“综合性学习”是最为闪耀的亮点。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其目的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但在农村多数学校里,对这一学习活动并未开展或是开展得不够深入,并未达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大多沿袭传统,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就形同虚设,因而语文素养就谈不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怎样才能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1.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实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与各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并列、照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编写有一个共同点,从总体上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排列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其话题主要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设计,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小结、延伸和综合运用,针对性和综合性强。所以,一线老师对综合性学习课不可有轻视之心,也不可随意、盲目地应付,更加不可省略不上。否则,要落实课标中的三个维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了纸上谈兵了。
2.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课前准备活动是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它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准备资料的过程,它决定着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成效。因此,安排好课前准备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些都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到三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上网查资料,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到校内外收集资料,并明确组员职责、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等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社会生活、大自然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自己也应多收集,用于补充学生资料中的残缺或空白,以保证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我们一些老师认为,乡村学校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比较困难。其实,这些地方并不是没有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的优点,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比如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景观都是丰富的资源。比如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农村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广泛搜集自己所在农村的民俗民风,如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风俗、饮食举止习惯等。在感悟大自然,体验生活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强,老师应因地制宜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为教学所用。
同时,还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宗旨、特点及实践的意义,调动他们的参与欲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中来,真正达到全员参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样,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获得第一手素材,不愁作文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写作方面,农村学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也能获得第一手素材,写出好文章。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感受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适时带学生到他们熟悉的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再如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作为农村学生就有着参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在家里观察燕子的活动、花的开放、草的萌发,也可以集体组织学生去校园周边的山林野地踏春,让他们在活动中对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行认识、询问、记录,然后教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语文形式(如日记、童话、寓言等)表述出来,这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熟悉的农村的认识。再者,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农忙时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的过程与心理的感受和认识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农村学生的劣势,是见识狭窄的一种表现。其实这是一笔丰富的语文资源,完全可以与城市学生的逛超市、旅游、上网相媲美,可以好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加以利用。
农村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自然景观、物产资源、环境状况等大量的自然资源亟待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挖掘。在开展《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就改变了要求,改为《丹江河,母亲河》,毕竟黄河离商洛学生生活太遥远了,一般只能从电视或其他媒体上了解到一点,他们没有兴趣去完成教材上的要求。而笔者所在学校丹江河很近,学生对此非常熟悉,有兴趣也愿意来做这次活动。我就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①丹江河从哪儿发源,全长有多少,流经哪些县市,沿河有哪些重要的市镇?②丹江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利的和不利的都谈一谈;③丹江河目前的环境状况如何?该用哪些途径来保护母亲河?④写一段话或几句诗来赞美渠丹江河。抓住学生熟悉的,抛却生疏的活动,既解决了查阅资料的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性激情高涨,能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当地民风民俗、方言俚语、衣着服饰、建筑样式、人文景观、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好资源。商洛是贾平凹同志的故乡,小平故居是世人膜拜的地方。在开展《我也追“星”》这一活动时,我要求学生去参观贾平凹故居,了解贾平凹同志的生平,从而来完成这次任务。同学们可以讲小平同志的片断故事;可以在贾平凹故居摄影,配以文字后在班上展览;可以写观后感想,在班上出一专栏。开展《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的时段,正值端午佳节所在的时段,因此我就布置学生完成《我们的端午》综合性学习,要求:①当地端午习俗。学生通过观察和讯问,了解当地端午时人们的各种风俗活动,在班上和其他同学交流。②讲一讲当地端午节的来历或有关传说故事。③搜集有关端午的诗词,在班上开一次朗诵会。 3. 上好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课和综合评价课
每次学习的准备过程结束了,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 ,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一方面博取众长,补己之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另一方面又锻炼了胆量,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成果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参加展示的人员可人人参与,也可毛遂自荐,还可小组选派代表;展示的模式根据活动的主题确定,可以是文字及图片展示、情景表演、游戏、讲故事、辩论、演讲、朗诵、问答竞赛等。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课堂活动都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首先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非仅仅是结果。通常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即档案评价)的做法。教师在学习活动前要求学生备好一只袋子,将本次活动的计划、提纲、笔记、体会、资料等都收入其中。完成后首先在合作小组内交流,然后交给老师查阅,具体操作上可采用量化评分法。这一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合作、探究,都可记满分。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课标中指出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综合性学习的每一次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除了自己的评价外,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乡村,易产生自卑的不良心理,课堂上较难做到畅所欲言,对此,教师应借助语文活动课堂帮助他们学会理性认识自己所在的农村和在农村的自己。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比如会喂猪,会种菜,会割稻,会做饭,爱劳动等,让他们树立做人的信心,锻炼胆量,敢于评价自己,敢于评价他人。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评价时,还应指导学生对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可从态度参与情况、合作精神、学习成果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出学习活动的优秀者。评价方式要多样,角度要不同,力求评价成为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4. 趁热打铁上好写作课
写作是语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被编排在综合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很明确:一是在积累资料,获取成果,收获体会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使学生有素材可选,有话可说,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因为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教师对写作教学环节随意或忽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就是残缺的实践活动教学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紧跟活动课之后精心组织学生写作文,最好是在课堂上完成。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系列活动,已经积累了不少相关话题的素材,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学生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诚然,农村学校条件简陋,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但这不能成其为不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借口,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大力解决问题,应从农村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生活中提取资源,引导他们去探究多姿多彩的生活,感悟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让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进行综合性实践学习,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人教版)
[2]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主编:钟启泉
[3]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主编:晓 苏
[4]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探究》 余思达
[5]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萧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相比,“综合性学习”是最为闪耀的亮点。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其目的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但在农村多数学校里,对这一学习活动并未开展或是开展得不够深入,并未达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大多沿袭传统,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就形同虚设,因而语文素养就谈不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怎样才能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1.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实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与各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并列、照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编写有一个共同点,从总体上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排列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其话题主要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设计,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小结、延伸和综合运用,针对性和综合性强。所以,一线老师对综合性学习课不可有轻视之心,也不可随意、盲目地应付,更加不可省略不上。否则,要落实课标中的三个维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了纸上谈兵了。
2.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课前准备活动是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它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准备资料的过程,它决定着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成效。因此,安排好课前准备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些都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到三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上网查资料,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到校内外收集资料,并明确组员职责、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等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社会生活、大自然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自己也应多收集,用于补充学生资料中的残缺或空白,以保证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我们一些老师认为,乡村学校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比较困难。其实,这些地方并不是没有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的优点,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比如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景观都是丰富的资源。比如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农村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广泛搜集自己所在农村的民俗民风,如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风俗、饮食举止习惯等。在感悟大自然,体验生活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强,老师应因地制宜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为教学所用。
同时,还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宗旨、特点及实践的意义,调动他们的参与欲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中来,真正达到全员参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样,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获得第一手素材,不愁作文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写作方面,农村学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也能获得第一手素材,写出好文章。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感受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适时带学生到他们熟悉的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再如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作为农村学生就有着参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在家里观察燕子的活动、花的开放、草的萌发,也可以集体组织学生去校园周边的山林野地踏春,让他们在活动中对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行认识、询问、记录,然后教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语文形式(如日记、童话、寓言等)表述出来,这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熟悉的农村的认识。再者,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农忙时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的过程与心理的感受和认识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农村学生的劣势,是见识狭窄的一种表现。其实这是一笔丰富的语文资源,完全可以与城市学生的逛超市、旅游、上网相媲美,可以好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加以利用。
农村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自然景观、物产资源、环境状况等大量的自然资源亟待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挖掘。在开展《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就改变了要求,改为《丹江河,母亲河》,毕竟黄河离商洛学生生活太遥远了,一般只能从电视或其他媒体上了解到一点,他们没有兴趣去完成教材上的要求。而笔者所在学校丹江河很近,学生对此非常熟悉,有兴趣也愿意来做这次活动。我就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①丹江河从哪儿发源,全长有多少,流经哪些县市,沿河有哪些重要的市镇?②丹江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利的和不利的都谈一谈;③丹江河目前的环境状况如何?该用哪些途径来保护母亲河?④写一段话或几句诗来赞美渠丹江河。抓住学生熟悉的,抛却生疏的活动,既解决了查阅资料的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性激情高涨,能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当地民风民俗、方言俚语、衣着服饰、建筑样式、人文景观、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好资源。商洛是贾平凹同志的故乡,小平故居是世人膜拜的地方。在开展《我也追“星”》这一活动时,我要求学生去参观贾平凹故居,了解贾平凹同志的生平,从而来完成这次任务。同学们可以讲小平同志的片断故事;可以在贾平凹故居摄影,配以文字后在班上展览;可以写观后感想,在班上出一专栏。开展《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的时段,正值端午佳节所在的时段,因此我就布置学生完成《我们的端午》综合性学习,要求:①当地端午习俗。学生通过观察和讯问,了解当地端午时人们的各种风俗活动,在班上和其他同学交流。②讲一讲当地端午节的来历或有关传说故事。③搜集有关端午的诗词,在班上开一次朗诵会。 3. 上好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课和综合评价课
每次学习的准备过程结束了,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 ,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一方面博取众长,补己之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另一方面又锻炼了胆量,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成果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参加展示的人员可人人参与,也可毛遂自荐,还可小组选派代表;展示的模式根据活动的主题确定,可以是文字及图片展示、情景表演、游戏、讲故事、辩论、演讲、朗诵、问答竞赛等。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课堂活动都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首先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非仅仅是结果。通常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即档案评价)的做法。教师在学习活动前要求学生备好一只袋子,将本次活动的计划、提纲、笔记、体会、资料等都收入其中。完成后首先在合作小组内交流,然后交给老师查阅,具体操作上可采用量化评分法。这一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合作、探究,都可记满分。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课标中指出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综合性学习的每一次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除了自己的评价外,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乡村,易产生自卑的不良心理,课堂上较难做到畅所欲言,对此,教师应借助语文活动课堂帮助他们学会理性认识自己所在的农村和在农村的自己。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比如会喂猪,会种菜,会割稻,会做饭,爱劳动等,让他们树立做人的信心,锻炼胆量,敢于评价自己,敢于评价他人。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评价时,还应指导学生对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可从态度参与情况、合作精神、学习成果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出学习活动的优秀者。评价方式要多样,角度要不同,力求评价成为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4. 趁热打铁上好写作课
写作是语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被编排在综合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很明确:一是在积累资料,获取成果,收获体会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使学生有素材可选,有话可说,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因为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教师对写作教学环节随意或忽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就是残缺的实践活动教学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紧跟活动课之后精心组织学生写作文,最好是在课堂上完成。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系列活动,已经积累了不少相关话题的素材,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学生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诚然,农村学校条件简陋,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但这不能成其为不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借口,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大力解决问题,应从农村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生活中提取资源,引导他们去探究多姿多彩的生活,感悟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让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进行综合性实践学习,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人教版)
[2]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主编:钟启泉
[3]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主编:晓 苏
[4]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探究》 余思达
[5]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