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市场规模仅次于中国和美国,2015年药品总销售额为783亿美元(IMS)。在2012年以前,日本一直是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制药工业基础非常雄厚。日本与中国一样有很多制药企业,有的企业在过去20年里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知名药企,也有的药企在过去的20年里死亡或被收购。
尽管日本经历了“再评价”,但日本仍是仿制药使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仿制药的处方量长期不足总处方量的60%,而2010年以前只有40%以下。因为日本在2010年以前20年里“不接受”仿制药,创新型药企因此获得了高速发展的契机。
日本本土制药巨头大多是玩“ME TOO”(这种药物旨在避开“专利”药物产权保护的新药研究,大都以现有药物为先导物进行研究)新药起家,而且有的企业只靠一两个畅销品种就迅速成长为世界前50强药企,但在2000年以后,FDA收紧了ME TOO的审批尺度,日本药企的发展道路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抓住机遇的日本制药巨头,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实现了全球化,他们的销售额大部分来自海外销售。尽管如此,日本仍是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也是第二大创新药市场,日本药企仍然具有很高的依赖度,尤其是国际化能力稍差一些的药企。
武田是日本实力最雄厚的药企,尽管武田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多年前,但武田真正的发家之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
2005年至今,武田一直在日本制药企业排行榜里独霸头名,在2011年至2012年,武田的销售额一度接近全球前十,分别为15100亿日元和15570亿日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90亿美元和195亿美元。但随着日元贬值,武田的世界排名开始下滑。因为畅销药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坎地沙坦专利的陆续到期以及吡格列酮的致癌风波,武田的销售额并没有再像2012年以前那样高速增长,2016年出现了下滑。2016年武田世界排名第18,销售额约160亿美元。
除武田之外,安斯泰来、第一三共、大冢制药和卫材也都是日本第一梯队的药企。
尽管他们都是销售额排名进过全球前三十的药企,但是这些药企比武田“更为年轻”——发家史更短,抵抗专利悬崖风险的能力也更弱。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安斯泰来通过一系列的明星药品迅速崛起,其明星产品包括坦洛新、他克莫司、索利那新和米卡芬净等;第一三共则依靠左氧氟沙星、奥美沙坦和普拉格雷;大冢制药为阿立哌唑,卫材为多奈哌齐和雷贝拉唑……随着这些“摇钱树”的专利到期,这些药企的扩张之路也进入了瓶颈。很多日本药企,尤其是第二、第三梯队,他們都具有一个相似的特征,他们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通过研发ME TOO产品“起家”,靠一个或几个新药产品迅速“发家致富”,短短10年间就走向了世界前50强。但随着FDA对ME TOO产品的审批收紧和“摇钱树”的专利到期,他们的销售额和利润开始下滑。
因此相比辉瑞、诺华等传统制药巨头,日本的药企大多是“后起之秀”,抵抗专利悬崖风险能力较差。
尽管日本第二、第三梯队的药企销售额无法跟第一梯队相提并论,但他们中的很多企业也拥有明星产品,因为全球化能力有限,他们产品的全球权益大多授权给了欧美制药巨头,因此他们的销售额不高,但利润很高。
在“摇钱树”枝繁叶茂的几年里,他们赚下很多钱,然后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兼并或收购,实力得到迅速扩张。
日本的很多药企都是靠创新药起家,而且面临着“摇钱树”专利悬崖的危机,因此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研发投入比例基本是最高的,武田、第一三共和安斯泰来的研发投入比例都在20%左右。
高投入自有高产出,日本药企的研发效率也是非常高的,日本研发上市的新药数量仅次于美国,尤其是近20年来日本的新药研发势头非常强劲。
近年来,中国药企的发展道路与日本非常相似,我们的行业现状非常像20~25年前的日本,因此研究日本的制药行业现状可以预示我国医药行业未来10~20年的变化。在过去的20年里,日本大量的制药企业被兼并或死亡,这也是我国制药企业在未来几年所要经历的,活下来的日本药企基本都是研发实力很强的公司,中国的药企想要做大做强也必须押宝于研发。
对于一些中型药企(日本排名10名以后),也许他们的新药研发实力并不强,但是他们的技术平台可以独当一面,因此他们活了下来并做出了名气,比如参天制药的滴眼液,久光制药的透皮贴,等等,这些药企也无不值得我们去效仿、学习。
纵观日本的药企,几乎没有靠仿制药做到世界前50强的,也基本没有大型药企完全放弃仿制药或者授权代卖的。
即便是专注于某个治疗领域的中型企业,如参天制药,他们也在代卖Cosopt和Eylea等品种。日本制药公司的这种多元化发展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如果我们完全放弃了仿制药和代卖,我们的销售管线就如同一条高速公路跑一辆车,即便是拥有再牛X的产品,销售运营成本都是企业的一大问题。
总而言之,日本企业的成功道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来源|微信公众号“药事纵横”(有删减)
尽管日本经历了“再评价”,但日本仍是仿制药使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仿制药的处方量长期不足总处方量的60%,而2010年以前只有40%以下。因为日本在2010年以前20年里“不接受”仿制药,创新型药企因此获得了高速发展的契机。
日本本土制药巨头大多是玩“ME TOO”(这种药物旨在避开“专利”药物产权保护的新药研究,大都以现有药物为先导物进行研究)新药起家,而且有的企业只靠一两个畅销品种就迅速成长为世界前50强药企,但在2000年以后,FDA收紧了ME TOO的审批尺度,日本药企的发展道路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抓住机遇的日本制药巨头,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实现了全球化,他们的销售额大部分来自海外销售。尽管如此,日本仍是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也是第二大创新药市场,日本药企仍然具有很高的依赖度,尤其是国际化能力稍差一些的药企。
武田是日本实力最雄厚的药企,尽管武田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多年前,但武田真正的发家之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
2005年至今,武田一直在日本制药企业排行榜里独霸头名,在2011年至2012年,武田的销售额一度接近全球前十,分别为15100亿日元和15570亿日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90亿美元和195亿美元。但随着日元贬值,武田的世界排名开始下滑。因为畅销药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坎地沙坦专利的陆续到期以及吡格列酮的致癌风波,武田的销售额并没有再像2012年以前那样高速增长,2016年出现了下滑。2016年武田世界排名第18,销售额约160亿美元。
除武田之外,安斯泰来、第一三共、大冢制药和卫材也都是日本第一梯队的药企。
尽管他们都是销售额排名进过全球前三十的药企,但是这些药企比武田“更为年轻”——发家史更短,抵抗专利悬崖风险的能力也更弱。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安斯泰来通过一系列的明星药品迅速崛起,其明星产品包括坦洛新、他克莫司、索利那新和米卡芬净等;第一三共则依靠左氧氟沙星、奥美沙坦和普拉格雷;大冢制药为阿立哌唑,卫材为多奈哌齐和雷贝拉唑……随着这些“摇钱树”的专利到期,这些药企的扩张之路也进入了瓶颈。很多日本药企,尤其是第二、第三梯队,他們都具有一个相似的特征,他们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通过研发ME TOO产品“起家”,靠一个或几个新药产品迅速“发家致富”,短短10年间就走向了世界前50强。但随着FDA对ME TOO产品的审批收紧和“摇钱树”的专利到期,他们的销售额和利润开始下滑。
因此相比辉瑞、诺华等传统制药巨头,日本的药企大多是“后起之秀”,抵抗专利悬崖风险能力较差。
尽管日本第二、第三梯队的药企销售额无法跟第一梯队相提并论,但他们中的很多企业也拥有明星产品,因为全球化能力有限,他们产品的全球权益大多授权给了欧美制药巨头,因此他们的销售额不高,但利润很高。
在“摇钱树”枝繁叶茂的几年里,他们赚下很多钱,然后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兼并或收购,实力得到迅速扩张。
日本的很多药企都是靠创新药起家,而且面临着“摇钱树”专利悬崖的危机,因此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研发投入比例基本是最高的,武田、第一三共和安斯泰来的研发投入比例都在20%左右。
高投入自有高产出,日本药企的研发效率也是非常高的,日本研发上市的新药数量仅次于美国,尤其是近20年来日本的新药研发势头非常强劲。
近年来,中国药企的发展道路与日本非常相似,我们的行业现状非常像20~25年前的日本,因此研究日本的制药行业现状可以预示我国医药行业未来10~20年的变化。在过去的20年里,日本大量的制药企业被兼并或死亡,这也是我国制药企业在未来几年所要经历的,活下来的日本药企基本都是研发实力很强的公司,中国的药企想要做大做强也必须押宝于研发。
对于一些中型药企(日本排名10名以后),也许他们的新药研发实力并不强,但是他们的技术平台可以独当一面,因此他们活了下来并做出了名气,比如参天制药的滴眼液,久光制药的透皮贴,等等,这些药企也无不值得我们去效仿、学习。
纵观日本的药企,几乎没有靠仿制药做到世界前50强的,也基本没有大型药企完全放弃仿制药或者授权代卖的。
即便是专注于某个治疗领域的中型企业,如参天制药,他们也在代卖Cosopt和Eylea等品种。日本制药公司的这种多元化发展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如果我们完全放弃了仿制药和代卖,我们的销售管线就如同一条高速公路跑一辆车,即便是拥有再牛X的产品,销售运营成本都是企业的一大问题。
总而言之,日本企业的成功道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来源|微信公众号“药事纵横”(有删减)